那么,如何从这种迷失之中摆月兑出来呢?
名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心态呢?
余秋雨在《荒芜的高处》中讲到了一个方法,就是克服这种“名人症候”,在名誉上“月兑敏、消炎”,平平稳稳地找回自己。“我们原本是寻常的从业人员,周围突然响起了喝彩声,抬头一看居然是针对自己的,不免有些惊慌,那就定定神,点头表示感谢,然后继续低头做自己的事吧。”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自己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让自己迷失自己,自己在一片虚妄的呓念中丢掉了原来的自己。
另外就是“万万不可为追求喝彩而表演,因为一旦进入这种状态,你就成了取悦于人、受制于人的角色,而哗众取宠从来是没有好结果。”
这乃是为了避免让他人迷失自己的一种做法。
应该抱着“神定气闲地把持自己”的态度,“不想在喝彩中的收益,就不必为叫骂支付”。
这样可以让自己处在一种超然的态度之中,视自己的名为无名。作到了老子讲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一切都在无形之中,才到达了一种真正的无我境界。这种名才是真正的大名。看上去没有名可言呢。
大到无可言状,还有什么比它还要大呢?
但是,也许有人说,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怎么可能做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呢?关键是在于自己的心态,和自己内心的把持。
要做到能够“心远地自偏”。
实际上,在这一点上,老庄哲学以及清净无为思想给了我们一点启示。
当然,我们这里的清净无为,不是要永远地处在灭寂之中,而是要寻找到一种如同作者讲的“你心中还有终极目标,还有茫茫众生。但终极原则无形无貌,茫茫众生也不发出什么声音。更不会向你走近,因此你所把握的仍然是寂寞。”“一个人,如果能够领悟名誉和寂寞之间的关系,两相淡然,他也就走出了病态,既不会萎缩,也不会嚣张了。”
一个人,获得名誉以后,为什么要追寻这种境界呢?
因为,泰戈尔说:“我攀登上高峰,发现在名誉的荒芜不毛的高处,简直找不到一个遮身之地。”(余秋雨《关于名誉》作家出版社1999年6月北京第1版第5次印刷本117页)
名誉的高处,没有任何的遮挡,没有任何的为你提供保护的环境。你需要面对的是来自世间一切外在的,包括你自身内在的干扰和诱惑。这一切都将会让你在这个高峰上面落入深渊。
我们经常期盼那种巍峨的高处以及绝顶的风光,它引导我们不顾牺牲,奋力攀登,到了上面以后,一览众山小。面前一切的遮挡都消失了。那么来自于外在的狂风和暴雨将冲击着你。这就是我们前面讲的被他人迷失。你内在的干扰和诱惑,将使你在这个高峰觉得,我是天下最高峰,无人能及。这样,也就使自己迷失了自己的心志。
在这两种干扰面前,我们如果把持不了自己的话。怎么可能不萎缩和退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