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要接受高度就要准备接受难堪。但是难堪也只是心理感受罢了,如果你自知脚下的高度不是勉强堆垒而成,为何要躲避别人的目光?为何要掩饰自己的缺点?不把难堪当难堪,难堪也就不成其为难堪。”
一切外在的难堪,实际上都是自己的心理造成的。如果我们能够以淡定的态度,漠视难堪,以从容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迷失,那么,我们在这个高峰上,可以站得很久。
也许可以这么说,我们如果具有了这样的心态,我们就是站在世界的最低处,也等于是站在了世界的最高峰。一切决定于自己的心态和精神。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在那种所谓的盛名之下,还能被盛名困扰吗?还能不会再有所飞跃吗?
这是就处于第二防阵的名誉圈子里面的人所谈论的一点道理,是就余秋雨先生就名誉问题所做出的一点探讨,要真正做到这一些,确实不是容易的事情。近来有人说,余秋雨与人的论战已经陷入了初中水平,难道不是让人们感到,余秋雨先生依然没有摆月兑出这种外在的干扰与冲击吗?不是依然表明,他自己依然被内心的诱惑所困扰吗?
有时候,自己认识到了这一点,却往往并不能时时做到,是由于自己不能时时处于这种淡定的状态,不能时时刻刻的从容优雅。
如果能做到的话,那恐怕就是一些居于野庙道观里面的得道之士了。
当然,我们这里不是否定余秋雨先生的学识水平,也许,他的学识已经够得上大师的级别,但是,其心态和精神是否能够做到大师呢?我们衡量大师,有时候,不是仅仅在于他的学识,而往往也会看看他的心态和精神。
实际上,一个真正的大师,如同是武林高手,无论你怎么出击,我都不还手,因为,你不能击败我。这就是高手的心态。大师亦然。
当阅读余秋雨先生的文章到这里的时候,我不禁产生了要仔细研究以及了解作者思想脉络的想法。正如作者在《关于名誉》里面的《荒芜的高处》文字中讲到名誉的双刃剑特点时说到的一句话:“楼有多高,阴影就有多大。”余秋雨的声誉随着他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是随之而继的是有关他的一些闲话也越来越多,这个闲话,就是关涉到他的谣言。
他是名声越大,闲话越多,谣言越盛。可以说,他已经饱受了谣言之苦,大有一种因为声誉日隆而产生的“高处不胜寒”的感觉,这个寒,就是面对他产生的种种谣言。
所以,他对于这种谣言简直是深恶痛绝,于是,除了在《山居笔记》中,写了逆龙鳞的《论小人》以外,便在《霜冷长河》中,继《关于名誉》之后,提笔写下《关于谣言》。
在《从焦灼到平静》一文中,他说:“我把谣言当作一个课题来研究是从六七年以前开始的,起因是为了自己。”“那时我突然受到了很多谣言的包围,却搞不清究竟是怎么回事。好象谣言也有一个契约,可以一二十年风平浪静,也可以一两个月烽烟四起。”
记得,在我过去完成《创造》的时候,便看到作者的一些谣言(暂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