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智能的境界了。
因此,我们有时候在谣言面前,屡屡地分不清方向,被搅了心中的大局。而出臭招呢!
不要说我们自己这样的凡夫俗子,就是如英明如汉武帝,依然被太监们散布谣言,杀了自己亲身儿子,崇祯皇帝听信谗言,杀了国家栋梁,遭致国破家亡。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随着作者的文章的思路,去进一步探询谣言的脉络。
因为,正如作者所说:“真正的人文研究似乎不露喜怒之色,其最终结果仍与人间道义有关。”
尽管相场均认为,如果没有谣言,世间便缺乏了生趣。
好象粪便中没有蛆虫,粪便便缺乏了肥效一样。
不过,作者认为:“谣言的主要结果使许多人做了坏事,它久而久之会与犯罪结合在一起。”(余秋雨《霜冷长河》)
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目的是促使人类的文明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是减少犯罪,减少谣言存在的土壤。
余秋雨先生对于谣言的研究还是很深入的。他将谣言的生命分成了两种:一种是造谣,一种是传谣。
在造谣的机制上,有这样的几种人:
怒气冲冲的造谣者。
这样的人,往往是一些对于事实不太清楚,而又显得自以为是,感到正义在手的人,他们往往是看不惯或者不满意一些人或者事实。而信口开河地以理直气壮的言语,制造出了谣言。
因为这一些人往往又是以正义者的面孔出现,因此,他们的谣言往往具有很大掀动力和鼓惑性。
这种怒气冲冲的造谣者,有的是出于一种真正的义愤,但是言语模糊,事实不清,所以信口雌黄。但是人们并不以为他们传递的是一种谣言。
因为谣言,往往就是在一种朦朦胧胧的语言中继续传播的,有时候,在传递中,由于言语的差异以及传递者的能力以及水平,使谣言变的越来越离谱。有时候达到了造谣者都望尘莫及的地步。
还有一个,就是有意夸大事实真相,或者说,天生具有文学家的辞藻,将小小的事情添油加酱,芝麻大说成了西瓜大。但是,这有些造谣者往往是带着一种正经的态度来表达谣言的,所以其传播的力道特别大,影响力乃至破坏性也极大。
作者余秋雨举了两个例子:
一个是在一个大型座谈会上听到的前任领导对现任领导的批评和指责。
“我们是堂堂正正的国营企业,但有人当官不到半年就天天与身份不明的美国人泡在一起,搞私下交易。”
这里,当然含有了前任领导对现任领导的不满意,而要力图否定现任领导的领导能力,以显示自己当政时的政绩与水平,实则是借压低现任来抬高自己的一种手段。
在运用的语言上,使用了模糊与夸张的语言,将这个谣言,已经足以显示出现任领导的丑恶与*。
一个是“堂堂正正”,这个充分张显自己道德水平与思想观念的词语,一个是“天天”这个极具夸张的字眼以及模糊的概念,一个是“泡”,这个极具贬义色彩的词汇,让人可以看见现任领导的丑态。一个“私下交易”凸现了现任领导的卑劣的做法。两者一对比,很显然,自己与现任领导之间的水平也就显示出来了。其道德操守也就不可同年而语了。
这种谣言,往往也借助着不少人对现任领导的不满而纷纷传扬开来,其效果会越来越大,几乎使现任领导抬不起头来。
作者列举的第二个例子是自己身边的事实。
有人说,现在世风日下,学生同居成风。
这也是一个捕风捉影的谣言。
余秋雨当时因为自己是主管某所高等院校的校长,便去查点这一句话的事实根据。
结果是:一个男学生,邀请了自己的女同学来玩,因为学生宿舍没有多余的凳子,天气又冷,所以两个同学靠着墙坐着,将被子盖在自己的腿上。
还有,我们现在也听到这样的愤激之言:现在干部个个贪污*。
这里是不是也有以上所分析的一些因素的谣言呢?
当然,让作者自己耿耿于怀的是,有人不止一次这样造谣道:余秋雨当年参加了梁效写作组,是四人帮核心干将。
还有现在的谣言:余秋雨自诩大师。
其实,对于余秋雨被称为大师,倒不是他的自封,也不是上海某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