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 徜徉在古老的大地上72

作者 : 福字驾驭

借狂人的口说,打开历史,看见里面写着两个大字:吃人。当然,鲁迅也并不抹杀在我国历史上没有一些民族的脊梁,没有为命请命的仁人志士。没有君子。

善良是不是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存在过呢?

有人说,它不过是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存在于一些知识分子在处于乱世的一种乌托邦的幻想,如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世外桃源。是在黑暗世界的一点理想而已。

余秋雨说,他“也会在书房里面想起善良的问题”。

他在自己的书房里面仰望着中国以及世界哲人对于善良的论述。

他感慨着,在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和德谟克里特把善良当成了人类原始伦理的起点。中国古代的孔子、孟子,把“仁”以及“与人为善”作为全部学说的核心,认为,人“性本善”。

在经历了几千年之后的今天,罗素也认为:“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可见,这种最需要,依然是说出了经历了数千年以后,人们在历史的黑暗长道中,模模磕磕,互相碰撞,终于感觉到善良乃是维系人类前行,联系人类进步不可丧失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果人类在走到今天的时候,一直没有善良,一直是互相吃的状态,恐怕,可能,是磨练了人的生存本领,增加了人的*,但是在互相吃了以后,所剩下的人有几个呢?如果只剩下那么几个豺狼虎豹,没有了弱小的生物和草类,它们怎么生存和繁衍呢?

也许,当今的罗素以及余秋雨等看到这一些,才迫切渴望善良的出现吧。

这种迫切希望,当然也是源自于现实中的可担忧的情况。

“没有人反对这些论述,但奇怪的是,这样的声音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响亮,甚至在文化话语中也越来越黯淡。”

当然不会有人反对,一方面,因为是人们都知道,善良,对于自己来说,并没有害处。他人对于自己善良,无疑是有益的。但为什么这种声音不响亮呢?因为,这种声音已经遭到了如今生存规则的挑战。善良已经被认为是弱者呼唤的象征,是老实无能的符号。谁愿意做弱者呢?谁愿意成为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中的老实人呢?“于是,一个年轻人刚刚长大,就要在各种社会力量的指点下学习如何把善良和慈悲的天性一点点洗刷干净。男人求酷,女人求冷,面无表情地象江湖侠客一般走在大街上,如入无人之境。”

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态势呢?

作者认为,不能归罪于古代圣贤的教诲,也不能归咎于当今的人们的行为。

主要是,反映在我们的一些文化话语中,善良的严重缺乏。

观看我们的出版案头,都是在渲染着“雄才大略,铁血狼烟,新旧更迭、升沉权谋、古典意境、隽永词章、理财门道、生存智慧,却很少说到善良。”

我们一些改变于古代经典文化的作品,无一不是在这个圈子里面躁动周旋。比如《三国演义》、《红楼梦》以及《水浒传》等等,这一些都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作,但是,里面充斥着“过度的机谋和残忍”“惩罚邪恶的手法比邪恶更邪恶,滥杀无辜简直象割草一样轻松”。尽管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最新章节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全文阅读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