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 徜徉在古老的大地上85

作者 : 福字驾驭

在顺理成章的情况下,被人们天经地义地所认可的,这就是它的残酷性!

这种《关于年龄》的感慨,实在是让人浮想联翩的。

“有关年龄的话题,直接反映了自然规律对人类生命的严格控制,人类能作的反抗幅度很小,整体上无可奈何。”

这是一种自然属性呢?还是一种社会属性?

也许,两者兼有吧。

《关于年龄》中对于年龄况味的咀嚼,使作者余秋雨拣拾出了关于情感的思考。

他从一个前苏联的故事中,引出了话题。

是讲述了一个中年男人和一个年龄相仿的独身女子的故事,两个人出现了心灵效应,因为,他们彼此都有自己的另一半,但是现在,两个人见了面,却感到彼此好象是自己的一生中的“唯一”。这是对于自己的生活的嘲弄吗?

不是的,作者余秋雨要说的是,关于年龄的话题。

他认为,这种中年人之间的发生的一种情感,才是一个人最成熟的感情,只有在这样的年龄,人们才可以找到自己的真正另一半。但是,人的年龄的因素,往往将一个人寻找自己的另一半的年龄安排在了年轻的时候,那时候,对于什么还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但是,两个人就这样糊里糊涂地爱上了,(有的人是由父母做主,并听从媒妁之言)在对于彼此,还没有完全了解,只是处于一知半解的情况下,谈婚论嫁,结果,不少人错过了自己真正的“唯一”。

这种人生的滋味,确实是让人感慨不已的。

关键是还有更多的值得咀嚼的地方。

人们往往对于这种由于年龄的错愕而造成的结合,并不愿意去反思,去深入挖掘,并且去给予矫正的机会。是由于什么呢?

是因为,人们都在恪守着一种具有社会约束意义的道德伦理规范。

余秋雨将这种年龄造成情感的尴尬比喻为是“井口”。

因为,这一口井,“阴冷的水气带出了大地掩藏着的种种怪异,更要命的是,晃荡的井水居然还照出了自己的面影”。

我们不知道,这是否是余秋雨本人的心理独白呢?

因为,联系到他的感情经历,他也是属于这样的一种类型。

根据有关资料,有人说,他的前妻名字叫李红,李红曾经帮助余秋雨写成了《文化苦旅》,但是,不知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两个人的隔阂,后来离异了。

接着进来的就是马兰。

据说,马兰对于余秋雨是很仰慕的,余秋雨的著作,就成了联系马兰对于余秋雨情感的一个信物。

后来,余秋雨终于和马兰结成百年之好。

当我们在阅读余秋雨这一篇文章的时候,他谈到的《关于年龄》的话题,实际上,是折射了他自己的影子。是一种为他自己与马兰情感经历的证明和表白。

他认为,在这样的一个年龄段,他遇到了马兰,马兰就是他余秋雨的“唯一”,反过来讲,他余秋雨也是马兰的“唯一”。

象余秋雨这样的一种情感的变异,我们无可指责,因为,毕竟这是一位作家的人生自由。

应该说,他是敢于冲突世俗的眼光,和一般的伦理道德观念,敢于追求着自己的未来。

不过,我们不能说,他的这种行动,就一定值得所有人效仿。因为,人和人不同,有一些人甘于恪守着伦理道德观念,不愿意去寻找在中年时期的出现的“唯一“,或者,也不排除,有的人在年轻的时候,能够受到上天的惠爱,很早就寻找到了自己的“唯一”,或者,即使没有找到,在以后的人生阶段,他们会互相磨合彼此的爱好以及思想,从而形成彼此的“不离不弃”。

这里,我们要说的是,作者将它作为一种人生的况味,也是有它的一定的普遍性以及现实意义的。从实际情况来看,人,在年轻的时候,往往热情有余,而理性不足。但是话说回头来讲,人与人的结合,往往则是感情的融合,而不是理性意义上的对接。所以说,站在情感的角度,我们有时候不得不赞叹年轻人情感的纯真以及热切,而冷漠那些由于过多地注重理性而形成的门当户对的婚姻。

不过,作者余秋雨倒不是表达的——人们到了中年以后,所形成的一种心灵感应,是完全寄托在理性的基础上的情感,是考虑到经济以及物质、文化等因素所造成的心灵契合。

而是讲的标标准准的心灵的遇合。

是建筑在情感以及多方面融合的基础上的高度的精神默契以及融合。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最新章节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全文阅读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