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 徜徉在古老的大地上104

作者 : 福字驾驭

在现实生活中,有时,人们做什么事情,特别是在做一件坏事的时候,往往是由于一念之差。有人将它归咎于偶然性。

在前面谈到的余秋雨的文章《绑匪的字条》中,那位高校教师绑架案的侦破,我们谈到文化对于人的影响问题。我们不应该过分看重文化,有时候它也会象一柄双刃剑似的,既有功于社会和人类,也会造恶于社会和人类。

余秋雨在后面接下来的一篇文章《智能的梦魇》中谈到,这一位高校教师犯罪的念头很偶然,是看到几位孩子玩耍,后来有一位孩子被他逗着晕倒,摔落了几颗牙,于是这一位高校的教师很紧张,担心家长发现了加罪于自己,于是便用手堵孩子的嘴,结果将这个孩子堵死了。接着他“恶向胆边生”,写下了前面的字条,开始了绑匪的进程。

作者认为,这似乎不应该将它归咎于“性本恶”的范畴。

那么,从这里,我们应该看到什么呢?

是不是由于胆怯的缘故,是不是因为胆怯造成了疯狂呢?

这是不是一种犯罪心理学中的一个特例呢?

其实,我们应该从两点来看,一是,为什么这个高校教师会担心家长加罪于自己呢?

二是,为什么出现了继续施恶的念头?是仅仅因为胆怯吗?

如果是犯罪,那么造成他犯罪的因素又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个高校老师惧怕家长加罪于自己,说明了这位老师将犯罪的原因归罪于社会,如果不是这个社会中制造的一种不信任因素,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不能原谅的氛围,以及在这个社会中,家长因为受这个社会氛围的熏陶而形成的迁怒思想压迫这一位高校教师的思想,从而使之转化为犯罪心理,他就不会犯罪了。

这个是从社会大的方面来讲的,整个社会的心理的不健全以及不健康,造成了个体心理的不健康和不健全。

这就是*主义哲学中讲到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联系。

一般与特殊的联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这一位教师的行为,看起来属于个性的行为特征,但是,在这个个性之中含有着共性的特质,社会的共性往往在这一些个性中反映出来。

这是一种邪恶文化长期浸染所造成的社会畸形心理,造成了人们之间扭曲的心理,人与人之间的不相信和不原谅,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

我们再回到这个高校教师身上,也正是由于这个个体身上缺乏了善的文化因素,所以在他的心中缺乏了一种爱的观念,才使得他在心理中萌生一种逗着孩子玩,当孩子转晕以后,跌倒在地,嘴上流血的时候,他的心里没有萌生一种爱的思想,而只是想到了自己。固然,这是人性本恶的反映,人是自私的佐证。正是由于他缺少了爱,来弥补他心灵中残缺的“爱的基座”,所以,才使他在心理中萌生了一种罪恶的念头,就是将手堵住那个孩子的嘴。当那个孩子已经失去了生命,他依然在一种恶的念头驱使下,彻底地在犯罪道路上越走越远,终于使他从杀人犯走向了绑匪罪犯。

这看起来是由于胆怯造成的疯狂,实际上乃是人性恶的展示。是文化元素中,得不到爱的补充,而变得阴冷和残酷。终于转化成了邪恶文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最新章节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全文阅读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