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 徜徉在中国古老的土地上108

作者 : 福字驾驭

文化革命虽然结束了,但是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的心术统治手段以及*的痕迹在人们中间的影响并没有消失,也许会借尸还魂。

如果说,下面的例子仅仅是作者对于有些人用在自己身上的手段故伎重演的控诉和揭露,那把作者的胸怀可能看得太小了。

不过,我们还是要来看看这一些例子的。

第一个例子讲的是,当时作者所在的单位聘请几位退休教授去听正在开课的年轻教师的课,其评判标准在现在看来有一点滑稽。

这一些教授,对于那一些课讲得好的教师,采取的标准,是仔细附录了他们讲授时读错的字词以及正误对比。

而那些发音标准的老师“讲课质量之差,几乎已到了要被勒令停讲的边缘,这一次却得了高分”。

这里的好与不好,不是在于谁真正讲得好,而在于谁发音标准这一技术性文化细节。从而以这个细节来决定全盘好坏。

作者不是一位教育家,写文章的目的不是在于评论什么样的课才是真正成功的课,他只不过是用来说明,在中国高等教育战线上,人们在教育领域依然是实行着一种“细节决定成败”的观念,而不是去看整个布局以及全盘效果。

也就是,在中国文化领域里面,人们依然将“技术性的文化细节”与“整体性的文化定位”混为一谈。

依然是在重蹈着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统治者的愚民政策。

我们从来认为,那种仅仅纠缠于细节的人,他也决不可能营造真正的文化的大气象。

当然,我们也不是说不要细节。但是过于纠缠细节,往往使人们看不到远处更高远的世界以及宏大的场面。

实际上,是一种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愚蠢之举。

作者所举的第二个例子是:

一个戏曲作家,因为导演将他的剧本中一句唱词“牛女迢迢”,改成了“天河迢迢”,所以使得这一位戏曲作者很是愤怒。

他认为,一方面是导演不懂戏曲的合辙押韵的知识,二是导演的改动让他蒙受了奇耻大辱。

并且在演出场所,好象众人都将目光对准他似的,在讽刺着他这个戏曲作者的无知。

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以“技术性的文化细节”等同于“整体性文化定位”的例子。

在这一位作者的心灵意识之中,他觉得,这种文化细节已经遮盖了自己的全部作品,而且他也甘愿墨守成规,坐守着藩篱对于自己的束缚。无疑成了一个典型的套中人。

他没有看到自己整个作品的成功与否,而是也过分地陷入了这种细节性的纠缠之中。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更为可悲的是,他在这种社会氛围支配下,已经将这种不合理的现象,固化为局限自己和他人的准则。他的心灵深处所受到的影响是多么严重呢。

我们不禁想到了鲁迅的作品中的《孔乙己》,孔乙己本来是一个可悲的形象,可悲的不是在于他自身的可悲,而是整个社会已经形成了一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最新章节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全文阅读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