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一片沙梨树下 七塘三天(15)

作者 : 小小明明

山陵说:“老家在河北。我是在南宁出生的。我来百色已经有五年多了。”

“来百色都五年多了,你干嘛还不会说白话?”叔叔问。

“在学校里都是说普通话。上街的时候,我说普通话别人也能听得懂,而且我也会听白话。”

“是不是怕白话说得不好,让别人笑话?”

“可能也有一点吧。”

“不应该怕别人笑话。我认为呀,多学几种方言总不会错。在百色街上,许多人都能说几种方言,比如白话啦,广西官话啦,广西官话也叫武鸣话,或者叫桂柳话。还有普通话,当然,普通话是解放后提倡的。还有蔗园话,蔗园话也叫平话,蔗园话是百色城周边的农村人使用的一种方言。记住我的话:‘在你们这个年纪,学什么会什么。’等以后你们长大了,你们就有体会了。学说方言时,只要你肯开口说,说不好不要怕别人笑话,一两个月下来,你就能说得很好了。我初来七塘插队那会儿,不会说蔗园话,而这里的多数妇女和小孩,他们只会蔗园话。你不会蔗园话就无法和他们勾通。那好吧,我就学说蔗园话。两三个月下来,我已经能张口就来,说得一口地道的蔗园话了。”

“黄叔叔,讲几句蔗园话给我们听听看?”林加说。

“好啊,你比如,‘我’念作‘瓦’(瓦念白话音,nga),‘吃’念作‘亚’”,接着,叔叔又随口说了几句蔗园话,接着又用白话来翻译,蔗园话中有些词儿也蛮象白话,可是听起来怪怪的,逗得三位同学哈哈直乐。

黄叔叔又问:“对了,你们是哪个小学的?队长跟我讲过了,可是当时我没有在意听。”

山陵说:“我们是实验小学的。”

“实验小学——对对,我记起来了。”

“叔叔没有听说过我们学校吗?”小明问。

“听说过,百色街上流传有一段很有名的顺口溜,怎么说来着?”黄叔叔用白话念起来:“一小嚣,二小牛,”林加和小明马上跟着一块儿用白话念道:“三小钻入棺材头,四小爬墙头,附小择(拾)烟头,实小吃馒头。”(一小、二小、三小、四小:百色城厢第一、二、三、四小学校。附小:百色师专附属小学,后来也称为五小。实小:百色专区实验小学)

“哈——”几个人一块儿开心笑了起来。这段顺口溜形象地描述了当年百色城里六所小学当中,一小的学生调皮捣蛋猾头;二小的学生脾气倔打架不怕死;三小的学生玩躲猫猫时经常藏身到附近人家摆放在屋檐底下的空棺材里;四小的学生经常翻墙头到隔壁的清真寺里去玩耍;附小的学生满大街捡烟头学抽烟;实验小学的学生星期六下午放假回家每个人手捧一个大馒头边走边吃。

笑了一会儿,山陵问:“叔叔,下午我们去干些什么活呀?”

“耘田。”

“耘田?耘田是做什么的?”小明问。

“耘田就是给水稻田里的秧苗除草。怎么,没听说过吗?”

“没有,头一回听说。”

山陵又问:“叔叔,下午我们多少点钟出去干活?”

“下午四点钟。我们这儿是早上七点钟出工,中午十一点钟收工。下午四点钟出工,一直干到傍晚太阳落山以后,七点钟左右收工。”

“中午为什么休息那么长时间啊?”

“中午太阳正当头,日晒又毒又猛,这时出工很容易中署的,所以要等到日头偏西。”

“现在的农活忙不忙?”小明问。

“现在呀,已经不是农活最忙的时候了。七月底八月初的那段时间里,抢收早稻抢种晚稻,也叫‘双抢’,忙得饭在地头吃,拉屎拉尿都不得闲,那时候才是我们这儿一年当中最忙的时候。”

“为什么呢?”

“水稻生长时需要高温环境,百色这地方能满足这种高温环境的时间只有一百来天。百色这里过去只种一造(季)水稻,是因为高温环境的时间太短。改种两造水稻以后,要在这一百多天的时间里满足两造水稻的生长,就必须是一收割完早稻就赶着立刻把晚稻插上。一旦晚稻插秧插晚了,在寒露风到来之前晚稻还没有开完花灌完浆,或者是开花的时候刚好遇上寒露风到来,那今年的晚稻就没有收成了。”

“为什么呢?”

“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靠的是微微的风儿把花粉吹撒落到雌蕊上。寒露风即是通常说的吹北风,这种风风势太大,很不利于花粉传授。花粉传授失败,水稻就不能灌浆结籽。水稻长熟后,稻壳里边空空的瘪瘪的,打不出米来,这就叫做失收。”

小明他们三人听得似懂非懂,却也觉得津津有味。

中午十一点钟过后,另外两位知青叔叔从田里收工回来了。他俩也同黄叔叔一样的年纪,皮肤晒得黑油油的,一脸的汗,戴着草帽,穿着长袖衣长裤,裤腿挽到小腿肚,汗水把背后的衣裳都浸湿透了。小明不明白地问:

“叔叔,干嘛你们都是穿着长衫长裤的,不热吗,这么大热的天?”

“日头很猛,不穿长袖衣长裤,会晒月兑你几层皮的。”其中一位叔叔说。

“那么下午我们也必须穿长衣长裤罗?”

“那当然,这是肯定的。”

“好在我带了长衣长裤来。”

“晒月兑几层皮也不要紧,改造思想嘛!”林加说。

“不行,会发痧中暑的,小孩子最好别那样。”黄叔叔说。

“听大人的话不会有错。”山陵说。

吃中午饭时,知青叔叔的饭桌很小,只够小明他们三位同学围着饭桌坐,三位同学用自带的口盅盛饭,三位知青叔叔则捧着粗磁碗坐在床板上。饭桌中央摆了一只小碗,小碗里盛着用麻叶做的菜,麻叶既是那种用它的皮来搓麻绳的植物的叶子。“菜少了些,不象你们在城里。我们这儿一般只有这种麻叶做的菜。”黄叔叔解释说。

小明用筷子夹了一张麻叶放到嘴里,“哇,好咸哦!”

“不咸不行啊,大热天在地里干活,要出很多很多的汗呢!所以,必须得往菜里边多搁些盐。今天我还特地往菜里边倒了一点儿茶油,怕你们吃不惯。”

“平时你们煮菜不放油吗?”山陵问。

“在这儿我们上哪里去找油喔?你以为这是在城里头啊?在城里头,每个人每个月可以配给四两食用油,农村里的农民则没有这个福分。今天煮这菜放的这点油,还是我前段时间从百色拿来的呢。”

这是小明他们三位同学头一回听人说起这种事情,三人愕然相视。他们隐隐约约地觉得,农村这里的生活,比他们原来所想象的,要艰辛得多,清苦得多。

“菜是差一些,不过,这儿的米饭很好吃,而且可以随便吃。这儿的米都是城里很少见到的新米呢。”黄叔叔又补充说,乐呵呵地笑着。

“是的,这米真好吃!很爽口!”

“不用菜送都能吃得下!”小明他们三人一边大口地吞咽一边赞不绝口。这些年来,小明他们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很少能吃上新米饭,吃到嘴里的尽是些三四年前打下的陈米陈粮,那阵子的口号是:“深挖洞,广积粮。”由于前些年连续闹灾荒,所以每当新粮收获,政府便把新收上来的粮食存储起来,用于防患未来,预防来年如果受灾时免受粮荒,而且一存就是好几年。粮食存久了,口味就要变坏,营养也所剩无几了。中午的这顿饭,虽然菜只有一丁点儿而且很素很简单,小明他们三位同学仍然是吃得饱饱的肚子胀胀的,因为那新米饭很香很可口令他们胃口大开。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在同一片沙梨树下最新章节 | 在同一片沙梨树下全文阅读 | 在同一片沙梨树下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