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五马渡江
晋太熙元年(290年),15岁的司马睿嗣琅邪王位。“八王之乱”时曾经参与讨伐成都王司马颖的战役,但是由于作战失利,司马睿便离开洛阳,回到封国。后期依附于东海王司马越,司马越以其为平东将军、监徐州诸军事,留守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
晋时有童谣:“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据《至大金陵新志》:“五马渡在上元县西北二十三里幕府山之前晋元帝与彭城等五王渡江处按晋书大安之际童谣云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及永嘉中元帝登大位乃其符云五马之名取此”。
幕府山在南京中央门外,高205米,北临长江。在历史上一直是南京城北的重要门户。一般认为,幕府山因东晋丞相王导在此设“幕府”而得名。但是据近年来的考证,东吴时期就有“幕府山”之称。现在幕府山夹罗峰下还有达摩洞和五马渡等遗迹。相传,五马渡是1600多年前,“五马渡江,一马成龙”的地方,化为龙的这一“马”,就是晋元帝司马睿。另外“四马”是:其堂伯父(弋阳王)司马羕(音:样);(南顿王)司马宗;堂兄(汝南王)司马佑;侄儿(彭城王)司马纮(音:红)。其时,中原大乱,西晋倾覆,大批士族,衣冠南渡,司马睿便来到南京建立了东晋政权,形成江南偏安之势。幕府山如同一个巨大的盾牌,挡住了北方的长矛的进攻。
晋怀帝司马炽即位后,于永嘉元年(307年)七月十一日,朝廷任命琅邪王司马睿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持符节,镇守建业。九月初一,琅邪王司马睿到达建业。司马睿让安东司马王导作为主要谋士,对他推心置月复,非常信任,每件事都找王导咨询。司马睿名望声誉一直很轻,吴地人们都不附从,在建业居住了很久,士大夫没有来拜访的,王导感到忧虑。正赶上司马睿出去观看禊祭(xìjì,古人在春秋二季所举行的临水祓除不祥的祭事),王导让司马睿乘上抬轿,安排了威严的仪仗。王导和名士们都骑马侍从,纪瞻、顾荣等人见了后感到惊异,一个跟着一个地在道路左边行拜礼。王导就劝说司马睿道:“顾荣、贺循,都是这个地区最具名望的人了,应当结交他们来收服人心,他们两人来了,就没有不来的人。”司马睿就派王导亲自拜访贺循、顾荣,两个人都接受邀请而来到司马睿处,司马睿让贺循担任吴国内史,顾荣担任军司马,加授散骑常侍。军政事务,都与他们商议。又让纪瞻担任军咨祭酒,卞粹的儿子卞壸担任从事中郎,周任仓曹属,琅邪人刘超任舍人,张昭的曾孙张闓和鲁国的孔衍任参军。王导对司马睿说:“以谦逊的态度对待士人,通过节俭的办法保证用度的充足,以清静无为的原则处理政务,安抚以前的故旧部下与新结交的士人。”所以得到了江东地区人们的信任。
司马睿刚来建业时,常常因为喝酒耽误事情,王导对此进行劝说,司马睿就命令人斟上酒,他接过酒杯后把酒倒入“覆杯池”,从此便戒了酒。
北方大乱以后,北方的士族纷纷逃到江南避难。王导劝说司马睿要及时救济他们,并把他们中间有名望的人都吸收到王府来。司马睿听从了他的建议,前前后后吸收了大量的北方士族,深得他们的欢心。就这样,司马睿靠着王导的辅佐,既拉拢了江南的士族,又吸收了北方的人才,他的地位才逐渐巩固起来。他非常感激王导,对王导说:“你就是我的萧何啊!”司马睿正是有了王导、王敦以及由王导推荐的顾荣、贺循等人的鼎力相助,才在建康站稳了脚跟,成就了一番帝业。
这里要简单介绍一下顾荣和贺循两个人。顾荣(?—312年)字彦先,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是东汉尚书令、14世顾综之曾孙,三国吴丞相顾雍之孙,宜都太守顾裕之子,弱冠也就是20岁时仕吴,为黄门侍郎、太子輔义都尉。西晋灭吳后,与陆机、陆云兄弟俩同入洛(洛阳),时号称“三俊”,历任尚书郎、太子中书舍人、廷尉正。在“八王之乱”中,常醉酒不肯问事以避祸。晋惠帝西迁长安,征为散骑常侍,顾荣坚辞不就,后还吴。永兴二年(305年),广陵相陈敏起兵割据,任顾荣为右将军,领丹阳内史。不久,顾荣与甘卓等密谋起兵,推翻陈敏。永嘉元年(307年)瑯琊王司马睿南渡镇建康,顾荣在王导引荐下出任军司、加散骑常侍,为江南士族领袖,协助瑯琊王司马睿创建东晋政权。永嘉六年(312年)卒于官。赠侍中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元。有《顾荣集》已佚。《晋书》有传。
贺循(260—319年),字彦先,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祖贺景,灭贼校尉;父贺邵,中书令,为孙皓所杀,徙家属边郡,晋灭吴方还本郡。举秀才,除武康令,政教大行,邻城宗之。然无援于朝,久不进序。著作郎陆机上疏荐循曰:“武康令贺循德量邃茂,才鉴清远,服膺道素,风操凝峻,历试二城,刑政肃穆”。召补太子舍人。晋惠帝时(290—306年)任会稽内史,司马睿出镇建康时,任军咨祭酒、太常、左光禄大夫等职。曾露发袒身拒陈敏反叛之诈诏,亦曾参与镇压石冰领导的流民起义。
(3)王马天下
永嘉五年(311年)五月,朝廷任用琅邪王司马睿为镇东大将军,兼督扬、江、湘、交、广5州诸军事。
晋愍帝司马邺建兴元年(313年)四月十八日,朝廷以琅邪王司马睿担任左丞相、大都督,都督陕东诸军事;以南阳王司马保任右丞相、大都督,都督陕西诸军事。诏书说:“现在应当扫除像刘聪那样的大鱼,奉迎怀帝的灵柩。命令幽、并两州带领30万兵率直接进兵平阳,右丞相应当率领秦州、凉州、梁州、雍州的军队30万人直接到长安,左丞相率领所属的20万精锐兵士直接到洛阳,共同奔赴约定的大业,完成伟大的功勋。”
六月,愍帝派遣殿中都尉刘蜀诏令左丞相司马睿按时进军,与皇帝的乘舆在中原相会。八月二十日,刘蜀到达建康,司马睿推辞说,刚刚平定江东地区,没有余暇北伐。
建兴三年(315年)二月十二日,朝廷任琅邪王司马睿为丞相、大都督、都督中外诸军事。建兴四年(316年)十一月,刘聪派刘曜陷长安城,司马邺使侍中宋敞送笺于刘曜,自己乘羊车,肉袒衔壁,舆榇出降。
建兴五年(317年)正月,降帝司马邺遣平东将军宋哲至建康,诏镇东大将军在建康修复宗庙,以雪大耻。二月二十八日,宋哲到达建康,称说奉晋愍帝司马邺诏书,令丞相、琅邪王司马睿总摄国家所有事宜。
三月,琅邪王司马睿换上素色服装,避居于别室,举哀三天。此时,西阳王司马羕和官员、部属等共同进上皇帝尊号,琅邪王不肯即位。司马羕等于是请求琅邪王依照魏、晋旧有成例,称晋王。琅邪王同意了。初九,琅邪王即晋王位,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建武,开始设置百官,建立宗庙和社稷。
十二月,刘聪在光极殿大宴群臣,让晋愍帝司马邺斟酒洗杯。过了一会去厕所,又让他拿盖子。晋旧臣见了,不少人潸然泪下,有的甚至哭出了声。尚书郎陇西人辛宾起身,抱着愍帝大哭,刘聪令人将他带出斩首。这一幕与晋怀帝被俘受辱时“青衣行酒”的情景如出一辙。
20日,晋愍帝司马邺在平阳遇害。太兴元年(318年)三月初七,愍帝死讯传至建康,晋王服斩衰丧服,别居倚庐。百官奏请司马睿使用皇帝尊号,司马睿不同意。经过大臣再三劝说,三月初十,晋王司马睿即帝位。文武百官陪列于两侧,晋元帝司马睿令王导登御床同坐,王导坚决拒绝,说:“如果太阳与天下万物等同,怎么能俯照苍生!”司马睿这才坐到了皇帝的宝座上。“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由此而来。
司马睿登基后,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太兴,文武官员都晋升二级爵位。晋元帝打算对所有曾经投贴建议自己接受皇位的人格外优宠,凡官吏都增加爵位一等,平民都提升为官吏,总计有20多万人。散骑常待熊远说:“陛下顺应天命,继承皇位,普天之下莫不拥戴,岂止左近之人情深,偏远之人情浅!不如依照汉朝的做法,普遍赐封臣民官爵,这样皇恩浩荡,而且可以省去考察核实的烦劳,堵塞弄虚作假的渠道。”元帝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三月二十四日,立王太子司马绍为皇太子。四月,元帝加任王敦为江州牧,王导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司马睿开始统治江东的时候,王敦和堂弟王导同心同德,共同拥戴和辅佐,元帝也推心置月复,重用他们。王敦总领征讨军事,王导把持机要政务,门生子弟各自占据显要的职位。使得“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广为流传。
晋人认为,晋元帝司马睿才是真正的天子,因为秦始皇(约前208年)时,曾有望气者说:“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所以,秦始皇东游到此,改其地曰秣陵,又挖掘北山以绝其势。到了孙权称帝(229年)时,他自己认为已到500年了。孙盛(约302—374年,字安国,晋代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人。著名的东晋史学家)则认为从秦始皇到孙权才437年,尚未到时辰;而晋元帝司马睿称帝时(318年),已经过去了526年,所以真人应该是晋元帝,他应了那个望气者的预言。也就是说,晋元帝才是真正的天子,而孙权则不能算。当然,晋人为自己的皇帝说话、唱赞歌,甚至歌功颂德都是无可非议的。孙权不是也被后人谥为“大皇帝”吗?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东晋虽然偏安于江南,但历代帝王在位的时候都希望收复北方的国土。其中以王、谢、桓、庾四大家族为主的北伐,在东晋时曾进行过多次。其中以桓温的3次北伐最为著名。他曾经收复洛阳,进入关中,进兵河北,但都未能够巩固北伐成果。
东晋时期,王、谢、桓、庾4个家族发挥了重要作用。王导,拥立元帝,建立东晋;谢安,东晋著名政治家,魏晋名士的典范;桓温,东晋大将,被封为南郡公,是当时的实际统治者;庾亮,美姿容,善谈论,开创了“贵族和皇室共享权力”的政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