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帝王谱》原名《闲聊南京历史上的王朝 》全面修改完毕 第一册 萧梁篇 武帝萧衍

作者 : 肖尧

(7)三次出家

梁武帝皈依佛门后,曾数次入寺庙做和尚,当住持,讲解经书。他提倡尊儒崇佛,有“菩萨皇帝”之称,并宣布佛教为国教。在国内大兴佛寺,广建佛塔。当时仅建康(今南京)一地就建有佛寺500余所,僧尼达10余万人。全国有寺院2846所,僧尼不计其数。唐代诗人杜牧在《江南春》中写道:“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是南朝当时佛教兴盛的真实写照。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南京有迹可寻或虽已消失但仍有其名的历代寺庙尚有几十处,其中人们比较熟悉和曾经有所闻的主要有:鸡鸣寺(同泰寺旧址)、凤游寺、紫竹林禅寺、栖霞寺、承恩寺、普觉寺、光宅寺、永庆寺、香林寺、华严寺、玄奘寺、净觉寺、瓦官寺、毗卢寺、灵谷寺、大报恩寺、天界寺、地藏寺、高座寺(甘露寺)、龙泉禅寺、弘济寺、天隆寺、静海寺、建初寺、长干寺、普德寺、惠济寺、弘觉寺、清凉寺、半山寺、金光禅寺(**)、长芦寺(**)、梵天禅寺(**)、招贤禅寺(**)、无想禅寺(溧水)、观音禅寺(溧水)、永寿寺(溧水)定山寺(浦口)、惠济寺(浦口)、泰山寺(浦口)、弘德寺(浦口)、极乐寺(浦口)、明因寺(浦口)、七佛寺(浦口)、兜率寺(浦口)、藏龙寺(江宁)、上国安寺(江宁)、定林寺(江宁)、幽栖寺(江宁)、云居寺(江宁)、保圣寺(高淳)、彰教寺(高淳)、真如禅寺(高淳)。另有:蒋王庙、城隍庙、夫子庙、龙王庙、金粟庵、西方庵、观音庵(浦口)、松筠庵(浦口)等。

同泰寺(今鸡鸣寺),一般认为是梁武帝于普通七年(526年)或大通元年(527年)间,下令在台城皇宫旁所建,取名为同泰寺。其寺规模宏大,金碧辉煌,是当时南方之佛教中心。同泰寺建成后,梁武帝又在皇宫与同泰寺对着的地方开了一个门,取名大通门(大通是同泰的反语谐音)。这样一来,他出宫入庙,出庙进宫,来往就方便了许多。

同泰寺位于鸡笼山东麓山阜上,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刹之一。鸡笼山东接九华山,北临玄武湖,西连鼓楼岗,山高60余米,因山势浑圆似鸡笼而得名。三国时属吴国后苑之地,早在西晋永康元年(300年)就曾在此倚山造室,始创道场。东晋以后,此处被辟为廷尉署,至南朝在鸡鸣埭兴建同泰寺,才使这里从此真正成为佛教胜地。

同泰寺与台城皇宫隔路相对,整个寺院依皇家规制而建,规模宏大,金碧辉煌,盛极一时,无愧于“南朝四百八十寺”首刹之誉。由于梁武帝的尊祟,同泰寺俨然如当时南方之佛教中心。据说,天望高僧达摩从印度来建康时,就曾居于此。

康熙皇帝南巡时,曾登临寺院,并为这座古刹题书了“古鸡鸣寺”大字匾额。如今鸡鸣寺院内,一座7层8面的药师佛塔,为1990年重新建造,是鸡鸣寺历史上的第五座大佛塔。塔高约44米,外观为假9面,实为7级8面。斗拱重檐,铜刹筒瓦,在阳光照耀之下,塔刹金光溢射四方。塔身建有内梯外廊,宏丽壮观,映带霞辉。此塔被称为消灾延寿的药师佛塔,含国泰民安和为香客、游人消灾延寿的祝祷之意。宝塔南面正门上额题“药师佛塔”四个大字,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的手迹。北门门额上镌刻有“国泰民安”匾额,为当时的南京市市长所题。

观音楼上有一副对联:“鸡笼山下,帝子台城,振起景阳楼故址;玄武湖边,胭脂古井,依然同泰寺旧观。”

每当农历二月十九日(观音诞辰)、六月十九日(观音成道)、九月十九日(观音出家,一说观音涅磐)观音菩萨圣诞之日,寺院均要举行庆祝仪式,数万善男信女前来寺庙敬香,人潮如织,热闹异常。

英国有个国王爱德华八世,是个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典型。因内阁和各自治政府不同意他与曾两度离异、名叫沃丽丝-辛普森的美国平民女子的婚姻,1936年1二月十一日,他发表了告别广播讲话,宣布正式退位,成为温莎公爵。他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自愿退位的国王。十二日,爱德华八世的弟弟乔治六世继位。这位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国王的罗曼史,留给世人无尽的遐想。

梁武帝是个不爱江山爱佛寺的典型。梁武帝不仅提倡尊儒崇佛,自己也身体力行,而且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在当皇帝期间,梁武帝还精心研究佛教理论,多次到同泰寺说法讲经,听众逾万。并曾经3次(一说4次)舍身。

梁武帝当皇帝时,曾3次到同泰寺举行舍身仪式;3次入住同泰寺举办讲座。

第一次(3天)。原先,梁武帝修建了同泰寺,又开了大通门以对之,取“同泰”与“大通”反语相协。梁武帝早晚亲临同泰寺,都出入大通门。大通元年(527年)梁武帝(64岁)。三月初八,梁武帝来到同泰寺行舍身仪式。十一日,回到宫中,颁发大赦令,改年号为大通。

第二次(12天)。中大通元年(529年)梁武帝(66岁)。九月十五日,亲临同泰寺,设置四部无遮大会。梁武帝月兑下御服,换上法衣,行清净大舍,以同泰寺中的便省室为居所,室内设素床瓦器,乘小车,以私人为执役。梁武帝还升讲堂法座,为四部大众开讲《涅经》。二十五日,梁朝群臣百官用1亿万钱向佛、法、僧三宝祈求,以赎皇帝菩萨,僧众们默许了。二十七日,百官来到同泰寺东门,上表请梁武帝回到皇宫,请了3次,皇帝才同意。梁武帝3次都复了信,这几封信都用“顿首”一词。

中大通三年(531年)梁武帝(68岁)。十月十三日,临幸同泰寺,登法座,向众人宣讲《涅经》,持续了7天才结束。十一月二十九日,梁武帝临幸同泰寺,向僧众宣讲《般若经》,又持续了7天。

中大通五年(533年)梁武帝(70岁)正月二十五日,梁武帝驾临同泰寺,讲解《般若经》,持续了7天才结束,到会的多达几万人。

中大同元年(546年)梁武帝(83岁)。三月初八,临幸同泰寺,就住在寺里的临时官署中,讲读《三慧经》。四月十四日,梁武帝讲经结束,实行大赦,改换年号。这天夜里,同泰寺的塔起火,梁武帝说:“这是魔鬼造成的,应该大规模地做一些佛事活动。”文武大臣们都说好。于是,梁武帝下诏说:“道高魔盛,行善发生障碍,应该大兴土木,建造规模要超过以往。”于是便开始起造一座高12层的佛塔;将要建成之时,正赶上侯景叛乱,便中止修建了。

第三次(18天)。太清元年(547年)梁武帝(84岁)。三月初三,梁武帝亲临同泰寺,举行舍身仪式,和大通元年那次一样。初十,梁朝文武百官给佛门捐钱为梁武帝赎身。二十一日,梁武帝回到了皇宫,大赦天下,改换年号为“太清”,就象大通年间那次一样。

同泰寺是当时首都建康(今南京)最大的寺庙,有僧侣有数千人。梁武帝每次舍身,朝廷都要动用亿万钱的代价,才能将“皇帝菩萨”从同泰寺“赎”回。梁武帝先后五次舍身奉佛,仅赎身钱朝廷就总共花去了几亿万钱。晚年因他过于迷信佛教,至使百姓“肌肉略尽”,“骨髓俱磬”,被人们斥之为:一个迂腐昏庸的怪老头。看来人一老就会作怪,这是自然的规律。

“侯景之乱”后,同泰寺荒芜多年,至922年杨吴时期,又在同泰寺故址建台城千佛院。南唐时称净居寺,建有涵虚阁,后又改称圆寂寺。至宋代又分其半地置法宝寺。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命祟山侯李新督工,在同泰寺故址重新兴建寺院,尽拆故宇旧屋,加以拓展扩建,题额为“鸡鸣寺”。清朝康熙年间曾对鸡鸣寺进行过两次大修,并改建了山门。康熙皇帝南巡时,曾登临寺院,并为这座古刹题书了“古鸡鸣寺”大字匾额。后来,乾隆皇帝也来过此寺,并题写了匾额和楹联。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金陵帝王谱》原名《闲聊南京历史上的王朝 》全面修改完毕最新章节 | 《金陵帝王谱》原名《闲聊南京历史上的王朝 》全面修改完毕全文阅读 | 《金陵帝王谱》原名《闲聊南京历史上的王朝 》全面修改完毕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