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帝王谱》原名《闲聊南京历史上的王朝 》全面修改完毕 第二册 南唐篇 故事选辑

作者 : 肖尧

关于南唐王朝的故事选辑:

南唐二陵是南唐先祖李昪和中主李璟的陵墓,位于南京市中华门外的祖堂山南麓,距南京市区20公里左右。这两个陵相互毗邻,东依红山,北靠白山,西临山谷,而南面是开阔的山坡地。钦陵和顺陵均封土为陵,陵冢呈现圆形,陵门坐北南向。当地百姓称作“太子墩”。

南唐二陵均依山为陵,相距不远。李昪及其皇后宋氏的合葬陵居东,称为钦陵,建于公元943年。李璟及其皇后钟氏的合葬陵居西,称为顺陵,建于公元961年。李昪陵因建于南唐国势强盛时;故规模较大,随葬品较丰富;李璟陵则建于南唐国势衰弱时,规模略小,随葬品亦不丰富。

李昪钦陵全长21.48米,宽10.45米,包括前、中、后3间主室和10间侧室。前、中两室及其所附4间侧室是砖结构,后室及其所附6间侧室是石结构。墓门及前、中、后3个主室都仿照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木结构建筑式样,在壁面上用砖砌或石雕成梁、桥、柱子和斗拱,再用石青、石绿、储石和丹粉等矿物质颜料在其上绘以鲜艳的彩画,图案多作牡丹、莲花、宝相、海石榴和云气纹等。据有关学者研究,认为这是目前国内现存最早的附属在柱枋部分的彩画遗迹,在建筑史和艺术史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中室和后室之间有甬道,在甬道口的中室北壁上方,横列大型的双龙攫珠的石刻浮雕,下方的左右两侧各置一尊足踩祥云、披甲持剑的石刻浮雕武士像,原均敷金涂彩。后室的室顶为巨大青石条砌成的叠涩顶,上面绘有彩色的“天象图”,包括日月星辰100余颗。可惜这一幅“天象图”在1956年重修时,作了大揭顶,这幅千年天文图今已无存。不过当时临摹作品仍由有关单位保存。后室地面的青石板上又雕刻着蜿蜒曲折的江河形状,象征着“地理图”。这种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陵墓内部装饰,是秦始皇陵以来帝王陵寝的装饰传统。后室的中后部有石砌棺床,棺床的侧面有行龙浮雕,并用浅刻的卷草和海石榴花纹作为棺床平面的装饰。

李昪陵前、中、后室所附的侧室内均有放置随葬品的砖台,原置的金、玉、铜、铁和陶瓷质的器物均被早年盗墓者所掠走或破坏。考古发掘所得的劫余器物以玉哀册和陶俑像较为重要,前者刻字填金,标明了该陵的陵名及下葬年代;后者有数以百计的男女宫中侍从俑和舞俑,以及各种动物俑,亦为南方唐宋墓中所罕见。

李璟顺陵在李昪钦陵西侧,长21.90米,宽10.21米。有前、中、后3间主室和8间侧室,但均为砖结构,后室入口处无双龙及武士的浮雕,后室的室顶有天象图,但地面上无石刻地理图,棺座上亦无龙形浮雕,这反映了当时南唐国势己衰。但此陵3间主室的壁面仍有砖结构的仿梁、枋,柱了和个斗拱式样,其上同样绘有牡丹和卷草等彩画。劫余的随葬品亦以陶俑和玉哀册为多,但质量和品种上均不如李昪陵。

南唐二陵于1950年被发现,由南京博物院发掘清理。因年代久远,地面建筑早已不存。地宫虽在宋代就有人盗掘过,但仍出土有陶俑、陶兽、陶禽等陶瓷器,以及铜铁、漆、木器和玉哀册等文物640多件。此为建国后发掘的第一座帝王陵墓,其文物为文化艺术史上的珍贵资料。

1956年以来,南京市人民政府多次拨款,对“南唐二陵”进行维护和修葺。1988年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南京旅游景点之一。

南唐都城据史料记载,从杨吴到南唐时期,金陵城前后经过5次修建。南唐都城金陵突破了六朝建康城的格局。它将六朝建康宫城、东府城(在青溪桥东南,临淮水,去台城四里)、西州城(扬州治所,在台城西),以及秦淮河下游两岸的市场和居民区全部包罗在内。据南宋周应合《景定建康志》记载:“(城墙)周二十五里四十四步,上阔二丈五尺,下阔三丈五尺,高二丈五尺,内卧羊城,城阔四丈一尺。”如按宋代每尺约相当于今天的30.72厘米折算下来,南唐都城周长大约是14公里。在都城的四周,掘有护城河。西面、南面的护城河就是今天的外秦淮河,直接通到长江。东面的护城河,南接外秦淮河,经雨花门向北,与青溪相连。北面的护城河,东连青溪,经今天的太平桥、浮桥、通贤桥、北门桥,向西顺干河沿,沿五台山北麓,入乌龙潭,西出汇入外秦淮河。

南唐都城形状大致呈长方形,共有城门8座:南面有城门一座,称作南门;东面有城门两座,称东门、上水门;西面有城门四座,称作西门、栅寨门、龙光门、下水门;北向有城门一座,称作玄武门。其中上水门、栅寨门、下水门这3座城门为水门,其余5座为陆门。

南唐宫城,又称子城、牙城。位于都城的中部偏北。其前身是徐知诰(即后来的南唐先主李昪)为昇州(今南京)刺史时的府治。宫城的大小,据清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周四里有奇,亦曰牙城,有东西南三门而无北门。”在宫城四周,开挖有城壕,称作护龙河。20世纪9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南京新街口张府园一带曾经发现南唐宫城西护龙河遗迹。

南唐宫城在先主李昪时期还比较简陋,到中主李璟、后主李煜时期,进行了一些增建。在南唐宫城内,建有崇德宫、避暑宫、清晖殿,以及百尺楼、红罗亭、饮香亭等建筑。其中清晖殿后面的澄心堂是最为著名的建筑,是李后主藏书著述之地,也是进行重要谋划的场所。

传世名画韩熙载(902—970年),字叔言,五代十国时南唐宰相,青州(今山东北海)人。后主李煜即位后,任命韩熙载为吏部侍郎、兼修国史。

《韩熙载夜宴图》,纵28.7厘米、横335.5厘米,绢本,工笔重彩,作者顾闳中。现藏于故宫博物院。《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画史上的名作,中国10大传世名画之一,作者顾闳中。这是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全过程。韩熙载为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以声色为韬晦之所,每每夜宴宏开,与宾客纵情嬉游。这幅长卷线条准确流畅,工细灵动,充满表现力。设色工丽雅致,且富于层次感,神韵独出。

此画卷据传系宫廷画家顾闳中奉后主李煜之命而画。当时北方的后周威胁着南唐的安全,李煜一方面向北周屈辱求和,一方面又对北方来的官员百般猜疑、陷害,整个南唐统治集团内斗争激化,朝不保夕。在这种环境之中,官居高职的韩熙载为了保护自己,故意装扮成生活上**,醉生梦死的糊涂人,好让李后主不要怀疑他是有政治野心的人以求自保。但李煜仍对他不放心,就派画院的“待诏”顾闳中和周文矩到他家里去,暗地窥探韩熙载的活动,命令他们把所看到的一切如实地画下来交给他看。李煜看了此画后,暂时放过了韩熙载等人。

《韩熙载夜宴图》卷以时间为序列,共分5段,每段以屏风巧妙隔开,前后相连又各自独立,图中有许多独具匠心的构思,体现了作者敏锐细腻的观察力和纯熟畅达的表现力。全图共绘了49人(女21人,男28人),有些人物频繁出现,各自的形象十分统一。韩熙载在画中出现5次,有左侧、右侧和四分之三正面,但形神不改;他气宇不凡,眉头紧蹙,忧心如焚。随着晚宴情节的发展,韩公从穿黑袍(听乐),发展到月兑去黄衫(击鼓),再穿上黑袍(休息),后转入只剩一件内衣(清吹),最后又穿上黄衫(送客),韩熙载屡次更衣。

如果仔细观察,可以看出服装上织绣的花纹细如毫发,极其工细。所有这些都突出地表现了我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画的杰出成就,使这一作品在我国古代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金陵帝王谱》原名《闲聊南京历史上的王朝 》全面修改完毕最新章节 | 《金陵帝王谱》原名《闲聊南京历史上的王朝 》全面修改完毕全文阅读 | 《金陵帝王谱》原名《闲聊南京历史上的王朝 》全面修改完毕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