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帝王谱》原名《闲聊南京历史上的王朝 》全面修改完毕 第二册 明朝篇 洪武大帝朱元璋

作者 : 肖尧

大明王朝(1368—1644年),是历史上在南京建都的第八个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朱元璋与前面7位开国皇帝不一样。他完全依靠自己的实力和谋略打下了江山。而且,前面的王朝基本上都是“半壁江山”,明王朝是全国统一的王朝。在中国历代开国皇帝之中,朱元璋是最具传奇色彩的皇帝。他本“淮右布衣”,出身寒微,亦无多少文化修养,曾因生计所迫而入沙门。元末,朝政昏乱,民不聊生,社会动荡,群雄并起,他为了混口饭吃,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然而,就是这位“目不知书”、“以游丐起事”的朱元璋,竟在15年的时间里,力挫群雄,赶走元顺帝,成就了一代帝王之业,创建了大明王朝。

**在一次谈话中说:可不要看不起老粗。知识分子是比较没有出息的。历史上当皇帝,有许多是知识分子,是没有出息的。隋炀帝就是一个会做文章、诗词的人。陈后主、李后主都是能诗能赋的人。宋徽宗既能写诗,又能绘画。一些老粗能办大事情,成吉思汗、刘邦、朱元璋。他又说:“《明史》我看了最生气。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还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尽做坏事。”他还说过:刘邦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就是这样爱憎分明,他不喜欢有文化的皇帝,对没有文化的大老粗皇帝却十分欣赏,认为他们能干大事。当然,古时候打江山的皇帝多半没有文化或者文化较低,只要有勇、有谋、有胆略就行,不就是砍砍杀杀吗,你看看那些开国皇帝,哪一个不是“杀”出来的。而有文化的皇帝又恰恰都是末代皇帝、亡国皇帝,老子打下的天下,要靠文治,但是这些子孙不知道珍惜前人用命换来的好日子,以为天下太平了,就可以骄奢婬逸起来,结果最终丢了掉江山,甚至自己的性命,其实这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规律。

大明王朝始于洪武皇帝朱元璋,终于崇祯皇帝朱由检,共历时276年,传17位皇帝(一说16帝)。其中:洪武帝在南京31年、建文帝在南京4年、永乐帝在南京20年,后迁都北京。3位皇帝共在南京执政55年。后来南明政权又延续了10多年,其中弘光帝朱由崧政权在南京坚持一年,直到最后被清朝所灭。

(一)洪武大帝朱元璋

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1398年),字国瑞。明朝的建立者。濠州钟离人,原名重八(因其出生时,其父母年龄相加有八十八岁),后改名为朱兴宗。参加元末农民起义后改名为朱元璋。

朱元璋于元朝泰定帝泰定五年、天顺帝天历元年(1328年十月二十一日)出生在今安徽省凤阳县东钟离太平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朱五四(后改为世珍),母亲陈氏。朱元璋祖籍为江苏沛县,籍淘金户。祖父初一因当地不产金,赔纳不起而徙江苏句容,后徙泗州即今天的江苏盱眙县。至父亲朱世珍时方徙濠州钟离东乡(今安徽凤阳东北)定居。

据(清)俞樾的《春在堂全书》记载,元朝的制度规定普通老百姓都不能取名,只能用行第和父母年龄合计为名。在朱元璋撰写的《明太祖御制朱氏世德碑记》中载,朱元璋祖宗五代名字都含数字。朱元璋的五世祖名叫仲八,生三子,第三子名百六。百六为朱元璋高祖。朱百六养两子,长子名四五,次子名四九,四九即为朱元璋曾祖。朱四九有四子,长为初一,次为初二,三为初五,四为初十。朱初一即为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仅两个儿子,大的称五一,小的叫五四。五四是朱元璋之父。五一、五四各生四子,五一之子名字依序为重一、重二、重三、重五,五四之子名字依序为重四、重六、重七、重八。朱元璋之父朱五四后改名“世珍”,母名陈二娘。

朱世珍与陈氏“生四子,太祖其季(兄弟排行次序最小的)也。母陈氏,方娠,梦神授药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通“悟”,觉悟),口余香气。及产,红光满室。自是夜数有光起,邻里望见,惊以为火,辄奔救,至则无有。比长,姿貌雄杰,奇骨贯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

据说朱元璋母亲陈氏怀他的时候,梦见一位神仙给她一粒丸药,放在手心有光,她吞了药丸醒来时,口里有余香。母亲生他时,红光满室,以至于邻居以为失火,都跑过来救火,到了跟前才发现并没有失火。朱元璋排行老四,有3个哥哥。长大以后,他身躯魁伟,黑黑的方脸,长长的下巴超过上颚一寸多(不知道这个尺寸怎样得来的?总不会有人专门用尺子去量过吧),高颧骨,大鼻子,大耳朵,粗眉大眼,头顶上高高隆起一块怪骨,加上生年属龙,民间传有“真龙天子”之说。

关于朱元璋的生世,可以看一看朱元璋写的自传。中国封建皇帝写自传的恐怕只有朱元璋一人,《朱氏世德碑记》就是朱元璋所写的自传,通篇自传详尽地讲述了家庭背景和自己成长的历程。如:“本宗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家巷在通德乡。”讲述了自己的故乡、原籍。“元初籍淘金户,金非土产、市于他处,先祖初一公因于役,遂弃田庐携二子迁泗州盱眙县”。讲述了家庭背景和先祖因何迁来盱眙县的原因。“世墓在朱巷,惟祖葬泗州,先考钟离此我朱氏之源流也。”讲述了先祖及其父母的陵址,后又讲述了自己怎样出家做和尚,怎样掠入行伍、封王、称帝的经过。碑记结尾意味深长地告诉世人:我从一个放牛娃、小和尚做到一国之君乃“先祖父积功累善、天之报施、茂于厥后”;并告诫自己的子孙要体谅祖宗心愿,要以“仁”治天下,朱氏江山才能永久的坐下去。

历史学家、北京市原副市长吴晗先生在他所撰写的《朱元璋传》中,详述了朱元璋如何从一个放牛娃,成长为一个开国皇帝的历史经历。本篇聊的是朱元璋成功的主要过程和有关逸闻,大家或许能从中获得某些有益的东西。

(1)从小放牛

相传,朱元璋小时候为地主家放牛。一天,朱元璋同平时一样带着油布伞去放牛,将牛赶上山以后,自己在路边找了一块石板,头枕雨伞四仰八叉地躺下休息,活像一个“大”字。路人经过觉得好奇,便驻足观看,有人说这孩子睡觉像个“大”字,有的说像一个“天”字,因为他头下枕了一把雨伞。这时,朱元璋无意间翻了个身,大家一看活像一个“子”字。于是人们议论,这放牛娃将来恐怕要当天子。

一次,几个放牛娃在一起想吃肉,于是朱元璋带领他们将一条小花牛杀吃了。到了太阳下山的时候,大家守着一张牛皮、一堆骨头、一个牛头和一条牛尾巴,面面相觑不敢回家。朱元璋对小伙伴说:“把牛皮、牛骨埋了,再将牛尾巴插在山上的石头缝里,将牛头放在山的另一边,就说小牛钻进山洞了,怎么拽也拽不出来。”大家都说好主意,但是回去后朱元璋还是遭到了地主的一顿毒打,并被地主赶了出来。

至正四年(1344年),朱元璋17岁时,家乡遇到了“旱蝗,大饥疫。”“父母兄相继殁,”其64岁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陈氏先后去世。朱元璋和二哥眼看着亲人一个个死去,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都没有,十分伤心。可怜可叹的朱世珍,劳碌一生,生无立足之地,死无葬身之处。

朱元璋和二哥不禁放声痛哭,哭声惊动了邻居刘继祖,于是刘继祖送给他们一块坟地。他们兄弟二人好不容易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父母及兄的遗体,将他们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即后来的凤阳陵。为了活命,朱元璋不得已去钟离(今安徽凤阳县)皇觉寺去当了一名僧人。

当了一个多月的和尚之后,由于当时饥荒严重,寺庙里的和尚也吃不饱肚子了,大家只好都出去化缘,其实就是讨饭。于是朱元璋开始云游四方。先到合肥,不料在路上生了病。病中有两位紫衣人前来照顾看护他,等他病愈以后,两位紫衣人就不见了。朱元璋先后到固始、光州、息州、罗山、信阳,北转到汝州、陈州,东返由鹿邑、亳州、颖州等地化缘,以求活命。至正八年(1348年),他结束了4年的云游生活,这年年底他回到了皇觉寺,这年朱元璋已经21岁了。

当时的元朝社会,政府把全国的民族划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四等人的政治地位各不相同,蒙古人最高,色目人次之,汉人再次,南人最为低下。为了防止和镇压汉人、南人造反,元朝政府采取这样几个手段:第一,驻兵。以嫡系的蒙古军驻防全**事要害,用武力控制全国。第二,缴械。从元世祖征服南宋首都临安开始就收缴民间的武器,甚至菜刀,并且明令禁止汉人、南人、高丽人持执弓矢兵仗。甚至有蒙古贵族提出杀掉汉族的张、王、刘、李、赵五大姓的所有人。第三,里甲。以20户编为一甲,每甲派一蒙古人作甲主。由甲主对百姓进行监控。同时,实行戒严制度,夜间禁止通行,相当于后来的“宵禁”;禁灯制度,禁灯期间只许小贩和儒生点灯,其他一律不许点灯;禁集会制度,无论是祭祀祈祷还是集市买卖,只要是有多人集合在一起的,都被绝对禁止,还有禁猎制度等等,这些制度专门限制汉人和南人。在这种高压政策下,逐渐形成了官逼民反的强大动力。

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顺帝以贾鲁治黄河,动用大量民夫,造成民众不满,爆发了以韩山童、刘福通等为首领的红巾军起义。第二年二月,定远(今安徽定远)人郭子兴与孙德崖等在濠州(今安徽风阳)起兵。元将彻里不花惮不敢攻,每天只抓俘一些良民向朝廷邀赏。朱元璋24岁那年,为“谋避兵,卜于神,去留皆不吉。乃曰:‘得毋当举大事乎?’卜之吉,大喜,遂以闰三月甲戌朔入濠见子兴。子兴奇其状貌,留为亲兵。”

意思是说,朱元璋24岁那年,曾避难于皇觉寺。他在菩萨像面前占了一卦。结果,去和留的卦相都不吉利。在无奈中,朱元璋自言自语说:“难道是要我干一件大事吗?”于是再算一卦,结果是大吉。当年三月初一,朱元璋便到濠州投奔了郭子兴的起义军。郭子兴见他相貌不凡,于是留在身边当亲兵(这就是中国古时候典型的“以貌取人”,其实这类例子还有很多,成功的也不在少数。比起现在的“选人”方式来,至少有一个十分直观的优点)。

朱元璋正是从这里开始,迈出了发迹的第一步,大明江山从他的脚下,一步一步走来。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金陵帝王谱》原名《闲聊南京历史上的王朝 》全面修改完毕最新章节 | 《金陵帝王谱》原名《闲聊南京历史上的王朝 》全面修改完毕全文阅读 | 《金陵帝王谱》原名《闲聊南京历史上的王朝 》全面修改完毕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