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参加红军
至正十二年(1352年)二月二十七日,安徽定远人郭子兴、孙德崖、张天祐等聚众数千人起义,也以红巾(因起义队伍打红旗,头扎红巾,故称作“红巾”或“红军”)为号。半夜里一声号炮,闯入州衙,杀了州官,夺了州县,攻占了濠州。
郭子兴出身富室,父为卜者。是定远豪杰,原居曹州,因娶了有钱人家的瞎女儿而承继了一份丰厚的家产,生性慷慨,广交豪侠名士,经常焚香拜会,图谋大事。
郭子兴的夫人张氏抚养了一个孤女马氏(后为高皇后),原是郭子兴的好友马公临死时托咐的,这时已经成年,甚是贤德。郭子兴爱重朱元璋,张氏也听说朱元璋才能出众,想夫君身边有个知心体己肯卖命靠得住的人帮衬总是好的。两下里一合计决定将朱元璋招赘入婿。询了生辰八字择定良辰吉日,便把21岁的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朱元璋从此又多了一重身份——乘龙快婿,人人敬重。朱元璋原名重八,后改为兴宗。参加红军后改名为朱德裕,这时才正式定了个官名叫元璋,字国瑞。随后,朱元璋屡次率兵出征,有攻必克。郭子兴大喜,署为镇抚。
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道遇定远人李善长,两人一见如故,谈话十分投机。于是,一同攻打滁州。是年,张士诚据高邮(今江苏省),自称诚王。
韩林儿,元末大宋红巾军领袖,栾城(今河北栾城西)人。祖辈因从事白莲教活动被徙永年(今河北永年东南),父韩山童仍以白莲教组织群众。
至正十五年(1355年)春,刘福通等迎韩林儿至亳州(今安徽亳州),立为帝,称小明王。国号大宋,年号龙凤,以亳州为都城。仿元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和六部,地方设行省。以杜遵道、盛文郁为丞相,罗文素、刘福通为平章(元代指地方高级长官),刘福通弟刘六为知枢密院事。不久,刘福通杀杜遵道,自为丞相,称太保。同年底,元将答失八都鲁败刘福通于太康(今属河南),亳州失守,韩林儿退驻安丰(今安徽寿县)。次年,兵力复振,收复亳州。
至正十五年(1355年)三月,郭子兴病逝。时韩林儿出诏封郭子兴之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祐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朱元璋慨然曰:“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耶!”拒绝接受韩林儿的诏令。但是他认为可以借韩林儿势盛力强来成就自己的帝业,所以乃然用韩林儿的“龙凤”年号,以令军中。
这年五月,朱元璋准备渡江,但没有舟船。时值巢湖帅廖永安、俞通海以水军千艘来相助,朱元璋大喜,往抚其众。九月,郭天叙、张天祐二人皆战死,于是郭子兴部将尽归朱元璋指挥。朱元璋率军断缆渡江,取采石(今安徽马鞍山)、下太平(今安徽当涂)。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朱元璋率红巾军进攻集庆(南京),降其众3万6千人;再败元兵于蒋山(今南京紫金山)。元御史大夫福寿战死,蛮子海牙(元朝中丞)遁归(逃奔)张士诚,康茂才(后为明朝开国大将)降。朱元璋入城,悉召官吏父老谕之曰:“元政渎扰,干戈蜂起,我来为民除乱耳。”改集庆路为应天府,自称吴国公。此后,朱元璋以应天为根据地,相继攻取常州、江阴、常熟、徽州(今安徽歙县)、扬州等地;并接受徽州老儒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采取稳健的进攻措施,并得到吴中故大豪沈万三资助,击败了徐寿辉、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势力。
小明王得到捷报后,升朱元璋为枢密院同佥。不久又升朱元璋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李善长为左右司郎中,以下诸将都昇元帅。这一年朱元璋29岁,从25岁参加红军,仅仅4年时间,就已成为独挡一面的地方长官和指挥10万大军的红军统帅。攻占集庆(今南京),只是他日后成就帝业的第一步。
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五月,朱元璋攻克汴梁(今河南开封),即为都城。十九年(1359年)八月,汴梁为元将察罕帖木儿攻破,朱元璋复回安丰(今安徽寿县)。当时韩林儿虽有帝名,但实权为刘福通掌握。
(3)生死决战
陈友谅原是徐寿辉的部将,沔阳(今湖北仙桃市)人,世代以打鱼为生,在县衙里当过贴书,因不愿久居人下,投了红军。又因战功显赫升任领兵元帅,但怀有大志。至正十七年(1357年)九月,倪文俊谋杀徐寿辉不成,出奔黄州。黄州正是陈友谅的防区,陈友谅使个计策杀了倪文俊,夺过军队自称平章,向东侵占安庆、池州、南昌诸地,和朱元璋接境。从此成为朱元璋的军事强敌和心头大患。两下时起战事,互有胜负。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二月,陈友谅攻陷太平,杀守将硃文逊(朱元璋养子)、院判花云、王鼎,知府许瑗等人。不久,陈友谅弑其主徐寿辉,自称皇帝,国号汉,尽有江西、湖广等地,约张士诚合攻应天(今南京),应天大震。面对陈友谅咄咄逼人的攻势,朱元璋亲自到卢龙山(今南京下关狮子山)督军。陈友谅带领水陆大军从江州顺流东下。水军大舰名为混江龙,塞断江,撞倒山,江海鳌等,共100多艘,战舸几百条,威风凛凛,杀气腾腾直奔应天(今南京)而来,至龙湾(楚威王埋金处,今南京下关江边)。众欲战,朱元璋说:“天且雨,趣食,乘雨击之。(要是下雨就好了,可趁雨打击)”一会儿,果然下起大雨来(朱元璋似有天助),士卒竞奋,雨止合战,水陆夹击,大破陈军,陈友谅乘小船逃走。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张士诚的大将吕珍围攻安丰(今江苏兴化市),正当朱元璋出兵安丰的时候,陈友谅趁机以大兵包围洪都(今江西南昌市),占领吉安,临江,无为等州。陈友谅特造大舰,高达数丈,新涂上朱红丹漆,上下3层,每层都有走马棚,上下层说话都听不见,载着家小百官,号称60万大军,倾巢而来,誓要踏破应天。
洪都(今江西南昌)守将是朱元璋的亲外甥朱文正,与陈友谅展开了惨烈的攻防战斗。城墙几度攻破,敌兵蜂拥而进,却又多次被火铳击退,守军连夜赶修工事和被攻破的城墙。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双方却都没有退让。激战85天,洪都仍然坚如磐石,陈军一直未能越雷池半步。直到七月,朱元璋解了安丰之围,在滁州安顿好小明王后,亲率20万军队来救洪都。陈友谅见安丰久攻不克,士气低落,朱元璋援兵又至,再战无利,只好撤兵退回鄱阳湖。企图利用其舰船高大数量多的优势,消灭朱元璋的主力。
朱元璋已先行封锁鄱阳湖到长江的出口,切断陈友谅的退路,要与陈友谅决一死战。两军对比:陈军号称60万,朱军只有20万;陈军水兵装备有高船大舰船舰连绵十几里,气势宏伟,朱军只有小船木橹,相对弱小。陈友谅无论在军队数量和装备上都处于绝对优势,而朱元璋却是处于绝对劣势。但是,事情往往就是这样,有多大利,就有多大弊。虽说陈军舰船高大,数十舰串联一起,气势逼人,但行动不灵,调转不便;朱元璋虽然小船木橹,但进退自如,运转灵活。就军事指挥而论,朱元璋有经验丰富远见卓识的幕僚,一大批忠贞勇敢的将帅,军纪严明,将士一心;陈友谅则性情暴躁多疑,将士多有不和,军纪涣散,战斗力大打折扣。但是,要以20万战胜60万,决非一件易事。这一战从七月二十日一直打到八月二十六日,前后历时37天,直杀得天昏地暗,其水战规模也许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朱元璋几次险些被俘,幸亏常遇春、俞通海及时护卫,才得以月兑身。朱元璋乃命敢死士“纵火焚友谅舟。风烈火炽,烟焰涨天,湖水尽赤。”陈友谅大败,见退路已断,决定弃舰登岸,直走湖南,不料被流矢射中身亡。陈友谅一死,军中无帅,大军狼狈溃逃。幸得陈友谅部将张定边保住尸首和太子陈理,连夜逃回武昌。
鄱阳湖一战,最后以陈友谅的彻底失败和朱元璋的巨大胜利而告终。朱元璋彻底击溃了最强劲的最危险的军事对手,从根本上解除了应天的军事威胁,稳固了霸业的基础。同时,也创造了水战史上以少胜多、以小击大、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