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臣们还赐给了“丹书铁券”,上面镌刻了他们的功绩和封赏爵禄,背面则为免罪、减禄的条款。以韩国公李善长为例,除叛国谋逆罪外,本人可免两次死罪,子免一次死罪。不过到后来这些免死金牌都不起作用了,上述这帮功臣十之**在胡、蓝党案中惨遭屠戳,能得善终的没有几个。
为强化皇权,解决统治阶极内部矛盾,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蓝玉案大肆诛戮功臣;为保证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他制订了《明律》和《大诰》,还特别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朱元璋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影响深远,奠定了明朝276年的统治基础,也将中央集权君主**发展到空前程度。
关于朱元璋的暴政,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洪武二十三年(1391年),朱元璋已经64岁了,他先后找借口杀了首任宰相77岁的李善长及其一家70余口,此时的李善长已“离休”在家多年;第二任宰相胡惟庸连及坐诛者共30000余人。其中:6个公爵,16个侯爵;然后害死了刘基、宋濂等功臣;蓝玉案又杀了约2万人,还手诏布告天下,并条例爰书为《逆臣录》。列名《逆臣录》者,有1公,13侯,2伯。至此,跟他打天下的功臣,差不多都被杀光了。弄得许多官员每天上朝前都要同家人诀别,平安回家后都要摆酒庆贺。尽管如此,朱元璋还觉得不够,想来个一网打尽。
胡惟庸是凤阳定远人,应该算是朱元璋的老乡。洪武六年(1373年)由右丞相升任左丞相。胡惟庸门生故吏遍于朝野,形成一个势力集团,威胁皇权。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对中书省采取行动。一天,胡惟庸的儿子骑马在大街上横冲直撞,结果跌落马下,被一辆过路的马车轧了,胡惟庸将马夫抓住,随即杀死。朱元璋十分生气。十一月又发生了占城(印度支那古国。即占婆补罗,补罗梵语意为城,简译占婆、占波。位于印度支那半岛东南沿海地带,北起今越南河静省的横山关,南至平顺省潘郎、潘里地区)贡使事件。占城贡使到南京进贡,把象、马赶到皇城门口,被守门的太监发现,报与朱元璋,朱元璋大怒,命令将左丞相胡惟庸和右丞相汪广洋抓进监狱。但是,两丞相不愿承担罪责,便推说接待贡使是礼部的职责,于是,朱元璋便把礼部官员也全部关了起来。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的罪名处死了胡惟庸和有关的官员,同时宣布废除中书省,以后不再设丞相。
朱元璋以专权枉法之罪杀了胡惟庸后,胡案就成为他打击异己的武器。接着,他又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杀掉功臣蓝玉。蓝玉是明朝开国大将,曾被封为凉国公。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川建昌发生叛乱,朱元璋命蓝玉讨伐,临行前,朱元璋面授机宜,命蓝玉手下将领退下,连说3次,竟无一人动身,然而蓝玉一挥手,他们却立刻没了身影。这使朱元璋下决心要除掉蓝玉。洪武二十六年(1392年)的一天,早朝快结束时,锦衣卫指挥使参奏蓝玉谋反,朱元璋随即令人将其拿下,并由吏部审讯。当吏部尚书詹徽令蓝玉招出同党时,蓝玉大呼:“詹徽就是我的同党!”话音未落,武士们便把詹徽拿下,审判官们目瞪口呆,不再审了。3天后,朱元璋将蓝玉杀死,尔后,就是大规模的清洗和株连。胡、蓝两案,前后共杀4万人。
据说朱元璋自从当了皇帝之后,整天提心吊胆,生怕有人密谋害他的性命、夺他的天下。特别不放心那些功臣勋将,虽然他已经杀了很多,但杀的越多,疑心越大。加上那两年天象多变,非旱即涝;夜间又常常看到有许多流星陨落,他认为这些都是不祥之兆。最后,他终于想出了一个自以为高明的主意:火烧功臣楼。于是令人建造一座富丽堂皇的功臣楼,竣工后,朱元璋亲自写了“功臣楼”3个大字,挂在楼门上。随后,举行庆功典礼,并亲自拟定了参加庆功典礼功臣的名单。还给每位功臣又另加了一些名号,以示皇恩。
但是,凡事瞒不过有心人。朱元璋的精心谋划,被素有“再生诸葛”之称的刘伯温看破。刘伯温感到事情不妙,他还发现锦衣卫在庆功楼后面堆放了许多干柴,心中就完全明白了。于是刘伯温立即写了一道奏折,呈朱元璋,借口自己年已老迈,昏聩无用,要求告老还乡。朱元璋本想不准,但又念他自从应征以来,为自己的王功帝业做出过很大贡献,再说也一把年纪的人了,放了也无妨。于是用御笔批了一个“准”字。刘伯温获准还乡,临走时,悄悄对徐达说:“庆功典礼那天,你只管紧紧跟着皇上,切勿离开一步,千万要记住啊!”
庆功典礼这天,朱元璋来了。他敬了3杯酒,给每人发了一个“大红包”,然后站了起来说道:“众位爱卿,务必尽兴,恕我少陪。”说完向门外走去。
徐达见皇上走了,也连忙跟了过去。朱元璋忽听身后有脚步声响,回头一看,见是徐达,马上吃惊地问道:“爱卿,你不去喝酒,跟过来干什么?”徐达低声问到:“万岁爷难道真的一个也不留吗?”朱元璋听了,知道徐达已知底细,于是也不说话任徐达跟着自己向门外走去。
不一会儿,功臣楼便燃起了熊熊大火。转眼功夫,整个功臣楼,火光冲天,浓烟弥漫。正在楼里面喝酒的文武老臣都惊叫起来,一个个争着往门口冲去。但是大门早被锦衣卫反锁上了。就这样,前来参加庆典的功臣们悉数命丧火海。
有人说,秦始皇胤政暴虐,可是他从未杀过一个功臣;汉高祖刘邦只杀过黥布、陈郗两个反臣;唐太宗李世民虽为争帝位不惜弑杀兄弟,但他不仅不杀功臣,即便是曾经的反臣,他也一一放过。只有朱元璋杀起功臣来毫不手软,古今600多个皇帝中,朱元璋是最暴戾的一个!但是朱元璋为什么要火烧功臣楼,至今仍是个谜。
上面说到朱元璋火烧功臣楼时,徐达已经告老还乡。但他不会知道朱元璋一直在“关注”他。史书记载,洪武十七年(1384年)闰十月,徐达在北平身患背疽,这种背疽,在当时的条件下很难治愈。朱元璋派徐达的长子徐辉祖带着书信前往北平看望,不久又召徐达回京师(南京)养病。有一天,宫中内侍给徐达送来皇帝赏赐的食盒。徐达从病床上挣扎起来磕头谢恩,然后打开食盒,见到一只蒸鹅,顿感事情不妙。据说生背疽最忌吃蒸鹅。但是君命难违,徐达只好当着内侍的面吃下了蒸鹅,不几日便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2月20日,病逝于京师府邸瞻园内(今南京市瞻园路208号)。时年54岁。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赐葬钟山,配享太庙,名列功臣第一。
徐达有4子3女。长子徐辉祖才华横溢,徐达死后,继承爵位。3个女儿,长女嫁给朱元璋的儿子燕王朱棣为妃,后来燕王夺权称帝,徐妃被册立为皇后。其余两个女儿,也都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一个是代王朱桂的妃子,一个是安王朱楹的妃子。此不赘述。
(9)自学成才
朱元璋小时候没有机会读书,加入红军后勤奋好学,常常听儒生讲述经史。经过10多年的学习,不但能书写手札、军令,还能写诗作赋,能欣赏、评论文学作品,也懂得儒学的经义,平时熟读史书。他写的诗粗旷豪放,很有气魄,如《菊花诗》:“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有人说这首诗似乎有抄袭之嫌,因为唐末农民军首领黄巢,有一首诗与之很相近:“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其实大不相同,前者更有帝王风范,后者充其量只能算个做诗的票友。
联想到前不久国内放映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否受到黄巢和朱元璋诗的启发也不得而知。据《明史-艺文志》记载,朱元璋有《御制诗》五卷,流传至今的大约有30多首。比较著名的有:《咏燕子矶》:“燕子矶兮一秤砣,长虹作杆又如何?天边弯月是挂钩,称我江山有几多!”《咏鸡鸣》“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二声撅二撅。三声四声天下白,褪尽残星与晓月。”(一说,三声唤出扶桑日,扫退残星与晓月。)以及《示僧》:“杀尽天下百万兵,腰间宝刀血犹腥!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骂文士》:“叽叽喳喳几只鸦,满嘴喷粪叫呱呱。今日暂别寻开心,明早个个烂嘴丫。”《咏竹》“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也自负、也大气甚至有些搞笑。
说到朱元璋的长相,一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第一种,南京民间传说朱元璋长相十分丑陋,也许与他称帝后实行的暴政有关。野史说,一次他找来几个画家为他画像。第一个画家手艺高明,画得十分逼真,就像一个模子刻出来一样,就连脸上的麻子也画得一颗不多,一颗不少。朱元璋一看龙颜大怒,令人推出去斩了。第二个画家接受了第一个画家的教训,将朱元璋的“猪嘴马脸”画得更加逼真,脸上麻子的大小都画得十分精准,不差一丝一毫。朱元璋一看气得脸上的麻子都拉长了,不由分说又令人推出去斩了。轮到第三个画家时,他有些犹豫,心想这该怎么画呢。这时有人走过来告诉他,前面两个画家不是画得不好而是太好了、太像了,将皇上脸上的缺陷暴露无遗,所以都被斩了。皇上平生最佩服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你不如照着他们的模样画,保你不死。这位画家想,反正死多活少不妨试一试。于是铺开画板精心绘画,不一会儿就画好了,画上的人既像唐太宗,又像宋太祖,就是不像朱元璋。谁知朱元璋看了这幅像,大喜,连声说:“好!好!好!给我重赏!”据说,这幅画现存南京明孝陵陈列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