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帝王谱》原名《闲聊南京历史上的王朝 》全面修改完毕 第二册 明朝篇 永乐帝朱棣

作者 : 肖尧

长期的野外生活,使得他身心疲惫,颜色憔悴,面容枯槁。到了夏天,又患上痢疾,但因害怕被发现,不敢出山觅食、求医,狼狈到了极点。这时史彬等3人赶来,境况顿时改善。几天后,3人离别,抱头痛哭一场。建文帝交代,今后不必再来,一则道路艰险,二则关津盘查严密。

建文帝究竟是**而死,还是由密道逃离皇宫去了他乡呢?史学专家对此各执一词,600多年来尚无定论。清人编修《明史》之时,明史馆中诸史臣即对此意见不一。有人认为,随着对建文帝出亡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史料掌握的不断增多,相信建文帝未**而是出亡的人渐多。

其实,迄今为止,600多年来人们研究建文帝的下落,大都没有离开《明史-恭闵帝本纪》中表述的范畴:

“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或云帝由地道出亡。正统五年。有僧自云南至广西,诡称建文皇帝。恩恩知府岑瑛闻于朝。按问,乃钧州(今河南禹州市)人杨行祥,年已九十余,下狱,阅四月死。同谋僧十二人,皆戍辽东。自后滇、黔、巴、蜀间,相传有帝为僧时往来迹。”

下面有三种说法大都源出于此:

一是避难云南说(“滇”)。根据当地资料记述,建文帝从宫中出逃后,来到了云南。当时镇守云南的,是镇国公沐英的三儿子沐晟。建文帝从小和沐晟要好,到了昆明后,找到了沐晟,沐晟和建文帝从小情同手足,但迫于明成祖朱棣的权势,只好采取了折中的办法,把他偷偷送到离昆明100公里的武定府,让知府萨周妥为护卫,萨周于是就把建文帝安排到了山高林茂、非常利于隐蔽躲藏的狮子山。

在朱棣死后,建文帝年纪也大了,思乡心切,心想在位的英宗皇帝朱祁镇(年号正统)是晚辈,不应该有加害之理,就取道回京。当时,正统帝难辨其真假,就让先前侍奉过建文帝的太监来辨认。建文帝一口就叫出那太监的名字,并说出该太监在宫中一次吃饭时掉了块鹅肉,急得自己趴着吃了的情景,太监大惊,断定他就是建文帝。正统皇帝就将建文帝迎到西宫奉养。一年后建文帝病故,享年64岁。

二是避难贵州说(“黔”)。建文帝出逃后,曾在贵阳题过两首诗,这与他后来所作的诗文相对照,可判定他到过贵州。据了解,在《明史纪事本末》一书中,曾多次记载他落魄的情形。其中,书中记述他曾到贵州金竺(今贵阳)长官司罗永庵,在庵壁上题诗两首,慨叹自己的流亡生活。

其一为:“风尘一夕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凤返丹山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紫薇有象星还拱,玉漏无声水自沉。遥想禁城今夜月,六宫犹望翠华临。”

其二为:“阅罢楞严磬懒敲,笑看黄屋寄团瓢。南来瘴岭千层迥,北望天门万里遥。款段久忘飞凤辇。袈裟新换衮龙袍。百官此日知何处?唯有群乌早晚朝。”

后来,据说建文帝回到了京城,又作诗一首:

“牢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在这首饱含沧桑的诗中,曾提到“西南”一词。如把“西南”与前两首诗的所题之地相对应来看,建文帝无疑到过贵州。

三是避难四川说(“巴、蜀”)。青川华严庵确为明代建文帝在四川的避难所,四川省文物考古所、四川大学的资深专家学者们实地考察后这样认为。华严庵位于青川县青溪镇以南7.5公里的莲花山上,占地面积超过100亩,东西两面是草木丛生的山沟,西侧山沟内有巨石垒砌的双层中空明代石墙。

四是避难江苏说(江苏吴县说)。《文汇报》的记者徐作生亲自到江苏吴县去考察,发现了建文帝出亡时遗留下的一些遗迹、遗物,并结合文献资料,认为建文帝当年藏于吴县普济寺内,不多久姚广孝归隐禅寺,在姚广孝的监护下,建文帝隐藏于穹窿山皇驾庵,直到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病殒(yǔn)于此,终年46岁,葬于庵后山坡上。

五是避难江西说,明建文四年(1402),应天(今南京)发生“金川之变”,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率军攻入京城,建文帝神秘失踪。现有人考证出了湘潭锦石何氏始祖何必华即是明建文帝朱允文,建文大将何福直接策划和组织了救主行动。永乐二年(1404年),何福之弟何禄,携子魁二、魁五与何福季子魁六,祖籍湘潭、原任左军都督顾成之孙顾兴国,战殁鄱阳湖的旗武将军齐成之子、千户齐兴(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宗族之始迁湘潭祖),护送建文帝朱允文由江西抚州临川来湘潭,护送人的眷属亦在随行之列。朱允文始藏银塘,先后移居县城东隅之金泥湾和西乡之碧泉,改姓名为何必华,字汝川,娶银塘四甲土著何氏何惠之长女为妻,终年87岁。

还有一个比较有力的说法。一位高僧名溥洽者,为帝剃度,此说见于正史,《明史-姚广孝传》:“初,帝(朱棣)入南京,有言建文帝为僧遁去,溥洽知状,或言匿溥洽所。帝乃以他事禁溥洽;而命给事中胡等遍物色建文帝,久之不可得。溥洽坐系十余年,至是,帝(朱棣)以广孝言,即命出之。”这是建文帝出家遁去,最有力的一个证据。成祖为绝天下人怀念故主之心,明知建文帝未死,而故意说他阖宫**;这样就不能承认建文帝做了和尚,自然也不能课溥洽以私助建文帝出亡的罪名,因而“以他事”收捕溥洽下狱。

另外,近几年有人自称建文帝后人,献出《让氏家谱》(让姓由来:一说明惠帝因燕王棣造反,焚宫时逃亡而出。其后,滇、黔、巴、蜀间,皆传有帝为僧时往来迹,世遂以帝为逊国云。逊者,让也,让之肇姓,实取义于此。),称建文帝通过地道逃离南京,假扮僧道,云游各地,后隐居于武昌,死后就葬在武昌洪山。当然,这一说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证。

此外,还有避难浙江说、青海说、泉州说等等。可以看出许多“说”都是基于《明史-恭闵帝本纪》中的表述,或从中衍生出来的,有的纯属民间传说。

导游认为,这些说法都是说说而已,认真不起来,也没必要去认真。但是有一点是必须注意的,那就是建文帝的**说、出逃说,与朱棣身世的后出(即皇后所生)、妃出(妃子所生),有相应的关系。凡是认为朱棣是后出的,一般同意建文帝的**说,这样谁都无话可说,一了百了,朱棣作为朱家的正宗血统,继皇位无可争议。建文帝**死了,死无对证,也决不会有人前来讨伐朱棣。这也是朱棣最愿意看到的结果。凡是认为朱棣是妃出的,一般接受建文帝的出逃说,希望建文帝活着,伺机重率讨虏大军,夺回失去的皇位。

有人提出了这样一种假设:那就是在城破之前,朱棣完全有可能派人对建文帝进行暗杀,这样最有利于他登上皇位。因为只有建文帝的死才能让他才有机会登上皇帝的宝座,因为朱棣发动的是“靖难之役”,打的是“清君侧”的大旗,如果建文帝还活着他最多也只个辅政大臣,如果他废掉建文帝,自己再做皇帝,他就真正成了乱臣贼子,会遭到天下的反对;如果留着建文帝,尽管是让他做傀儡皇帝,自己掌握实权,朱棣也决不会甘心,自己辛辛苦苦打到南京,目标就是做皇帝,而决不会甘心仅仅作个权臣。可以这样想象,深谋远略的朱棣在攻打南京前就已经考虑好处置建文帝的最佳方法,那就是在城破时派一只心月复的小部队趁混乱闯进皇宫,杀死建文帝,再造成建文帝**的假相,再宣告天下,然后就可以打着国不可一日无君的幌子,堂而皇之的做皇帝去了。

大家不妨想一想,这种可能性存不存在?会不会永远无人知晓?如果某人做了一件事情能够做到永远无人知晓,那么,任何我们不知晓的事情都可能存在,也就是说,后人对建文帝的任何一种猜测和判断都可能是正确的。显然这种推断也存在。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金陵帝王谱》原名《闲聊南京历史上的王朝 》全面修改完毕最新章节 | 《金陵帝王谱》原名《闲聊南京历史上的王朝 》全面修改完毕全文阅读 | 《金陵帝王谱》原名《闲聊南京历史上的王朝 》全面修改完毕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