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帝王谱》原名《闲聊南京历史上的王朝 》全面修改完毕 第二册 明朝篇 永乐帝朱棣

作者 : 肖尧

第五次还征鞑靼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正月,鞑靼阿鲁台出兵扰袭大同等地,65岁的朱棣决定第五次亲征。忠勇王金忠自降明后,屡请出兵攻击阿鲁台,愿作前锋效力。朱棣批准了他的请求。四月,师出北京北上,进军途中,命忠所部捕获阿鲁台部属,得知阿鲁台远遁,分兵搜抄,未见踪影。朱棣遂令班师。七月,回师至榆木川(今内蒙古林西北),十八日朱棣病死军中。

朱棣5次亲征所取得功绩不可否定,至少北部边疆暂时安定下来。但是朱棣征战,一动就率30万大军、50万大军出征,而主要讨伐的就是鞑靼阿鲁台(明,东部蒙古首领)。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杀鸡用了宰牛刀、打老鼠摔了玉瓶子。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甚至自己也在最后一次征战返回途中以身殉职。

让我们看看,朱棣5次亲征所面对的敌人和战果。第一次北征瓦剌,从二月10日师出北京,到七月十七日,共“获虏一人”、“追奔不十余里”、“生擒数人”。第二次征战鞑靼首领阿鲁台,战果号称“巨大”,也不过“毙贼数百人”,且是以“五十万之众”对“可三万余人”。后来两次还是征战鞑靼首领阿鲁台,颇有点搞笑,基本上每次都是阿鲁台率部望风而逃,甚至连影子都没见到。第五次也一样“未见踪影”,朱棣只好“班师”回京,行至榆木川即告病逝。

那么,朱棣为什么一定要5次亲征呢?据分析可能有这样几个原因:

一是以功掩过。朱棣知道自己是一个篡位的皇帝,他更担心别人说他是篡位者。所以,为了冲淡人们的疑虑和传闻,他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开创一番宏基伟业,来证明自己的能耐,树立自己的威信。他继位之后,从永乐三年(1405年)开始,就做了一系列动作如,设立奴儿干卫(今俄罗斯境黑龙江下游一带)、7下西洋、两次进攻安南(今越南北部)、5次亲征等等,都是轰轰烈烈的大动作,借以来平衡自己的心理压力。他手下的大臣也都懂他的心思,所以在每次北征之后,都要为他歌功颂德,将他比作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朱棣自己在北征途中,也不忘记勒石留名:“一扫胡尘,永清沙漠。”

二是稳固北京。如果说前两次是为了迁都北京,平定北部边疆,那么后三次就是为了巩固北京,消除边疆的不稳定因素。所以,北征和迁都北京、削藩一样,对他巩固到手的政权至关重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不遗余力地进行北征。也有人说,这是朱棣为迁都北京和削藩所作的“政治秀”。

三是攀比之心。朱棣5次北征,除了展现其“雄伟抱负”外,他还具有强烈的攀比之心。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之药5次巡游;汉武帝为了得到传说中的神奇宝马(汗血宝马),两次发动了对大宛(今苏联费尔干纳盆地)的战争。

什么是汗血宝马呢?《史记》中记载,西域国大宛|“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意思是这种汗血宝马的祖先是天马的儿子。传说大宛国有高山,山上有天马,人力不可得。于是大宛人将五色母马放在山下,五色母马与天马相交,生下的马驹就是汗血马,因此汗血宝马又称为天马子。这种马能够日行千里。为了得到汗血马,汉武帝不惜用黄金打造两匹骏马,派遣使者到大宛国换两匹种马回来。

隋炀帝曾三游江都、两巡塞北、一游河右、三至涿(zhuō)郡,还在长安、洛阳间频繁往还。每次出游都要大治宫室,广兴土木,造行宫40余所,并搜罗大江以南、五岭以北的奇材、异石。还派出110多万人远征高丽。朱棣北征却什么都无所求,剩下的那就只有攀比和效仿了。

四是贪图名利。一心想干出惊天动地的大事来,以跻身于历史上伟大君主之列,千古留名。他所发动的靖难之役、兴建大报恩寺、疏通大运河、开凿绝世碑材,甚至编修永乐大典,都有这方面的因素。

朱棣在亲征漠北前后,一刻也没有放松对其他边疆特别是南部边疆的平定。

朱棣为什么要征战安南呢?这里先介绍一下安南。安南古称交阯(今越南),自汉唐以来,一直是中国的属地,五代以后,才方独立成国。元末战乱,安南趁机从中国版图月兑离,一度发兵攻入思明路永平寨,超越元代定界铜柱200余里,霸占丘温、庆远等五县。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曾颁诏晓谕安南国王陈日昆,命令归还,但陈朝此时已由国相黎季犛(máo)掌权,他胁迫国王陈日昆,称兵拒命。朱元璋以战争方息,重在安抚,不愿再起干戈,于是置之不理,安南从此处于半独立状态。后来到了建文帝年间,因“靖难之役”建文皇帝也无暇它顾。

明成祖朱棣登基后,派官员到安南通告。永乐元年(1403年),胡汉苍遣使者到南京朝贺,同时请朱棣册封他。朱棣命礼部讨论此事,礼部认为事关重大,安南情况不明,不可听信一面之辞,请详加考察。于是四月十五日,朱棣命行人杨渤等前往安南,调查胡汉苍奏章真伪与安南民意,杨渤等人受胡氏重金贿赂,帮胡汉苍请命。当时,朱棣对胡汉苍的惟命是从也十分满意,遂于十一月命礼部郎中夏止善等人赍(jī,拿着)诏前往,册封胡汉苍为安南国王。

后来,安南国不断有人到朱棣面前鸣冤告状,并请求明朝出兵帮忙。这期间,有一个叫陈天平的人,请求朱棣帮他复国,他就是前安南国王陈日亘之孙。

朱棣证实陈天平的身份后,决定帮他复国。次年初,朱棣先礼后兵,命监察御史李琦、行人王枢赍诏问罪于胡汉苍,命他自陈其事,1405年六月,安南使臣随李琦等人返回,表示愿意返还以往侵占的思明路永平寨等地,“迎归天平、以君事之”,对于胡汉苍“甘心”将王位让人,朱棣自然满意,也对他作出了适当安排“封以上郡”(县官),传之子孙,永世无穷。

就在广西总兵、征南将军韩观派左副将军黄中、右副将军吕毅、大理寺卿薛品等人率官兵5千人,护送陈天平赴任之际,安南伏兵突入队中,将陈天平虏走,黄中等人出于意外,又迫于形势,无力抵抗,只好眼看着陈天平被杀。

事情发生后15天,朱棣才得到黄中等人奏表,勃然大怒,他感到自己受了愚弄,于是发动了对安南的数次征战。

首征安南。

朱棣派“靖难”名将成国公,朱能统率大军80万远征安南。不料“出师未捷身先死”,朱能突然病逝于龙州。由年31岁的右将军张辅临危受命。

永乐五年(1407年),明军水陆并进,五月,明军追击至日南州奇罗海口,安南军队残部全军覆没,胡氏父子仅以数舟逃遁,明军在当地百姓协助下,擒获胡一元及其子胡澄,随后又擒胡汉苍和伪太子胡芮,全部槛送京师。

至此,明军出师仅一年,大获全胜,消灭了纂位的胡氏政权,得府州48、县180、户312万。朱棣大为欣喜。

永乐五年(1407年)六月初一,朱棣以平安南诏告天下,改安南为交阯布政使司,以吕毅为都指挥使,黄中为副,黄福为布政使兼按察使,并分设官吏,改置17府,自此安南正式成了明朝的一个行政区。张辅班师回京后,朱棣特于奉天殿赐宴,晋封张辅为英国公,岁禄3000石。

再征安南。

永乐六年(1408年),张辅大军刚刚班师,以简定、邓悉、阮帅等人为代表的安南地方势力就起兵叛乱,明朝驻军处置不力,致使叛乱不断蔓延。朱棣在张辅支持下坚持武力进讨的方针,调发云南、贵州、四川都指挥使司和成都三护卫军共4万人,由沐晟领征夷将军印,再征安南,不料这次战局却非常不利。十二月,沐晟在生厥江与安南叛军激战,因轻敌遭到惨败,参赞军务的兵部尚书刘俊突围不成,自经而死,交阯都司吕毅、参政刘显等人皆战死,安南形势大乱。

永乐七年(1409年)二月,朱棣迫不得已,再度启用张辅督师,发兵20万与沐晟协同作战,这时的朱棣正准备北征蒙古,因此要求张辅必须尽快平定安南事态。

十一月,张辅乘大胜余威,派指挥朱荣、蔡福等率步骑兵先进,自率舟师为后继,自黄江至神投海,会师于清化,再分道入磊江,屡败叛军,在美良山中活捉元凶简定,连同他的党羽一起送往京师。次年1月,张辅又削平其它各处变乱。

三征安南

永乐八年(1410年),朱棣亲征漠北得胜而归,陈季扩趁机派使臣胡彦臣入贺并求封,朱棣一时高兴,特授陈季扩为交阯布政使,其属官分授都指挥、参政等职,然而陈季扩的本意是求封为安南国王,朱棣的诏旨既不能令他满意,遂继续称兵作乱。由于明军主力北上,留守的沐晟兵力不足,无法讨平陈季扩。永乐九年,为了彻底平定安南之乱,已经腾出手来的朱棣命令张辅三征安南,迫令“陈季扩表奏伏罪”,如不服罪,则以武力讨平之。

永乐十一年(1413年)冬,张辅与沐晟会师于顺州,与安南军在爱子江决战。此役,安南兵仍然以象阵为前驱,明军按照张辅的部署,一矢射落象奴,二矢洞穿象鼻,群象皆返奔,自蹂其众。明军裨将杨鸿、韩广、薛聚等人乘势继进,矢落如雨,安南兵大败。1414年1月,张辅的明军终于将陈季扩活捉,与其妻子一起械送京师。至此,安南全部平定,张辅以叛军所占城地,设升、华、思、义4州,增置卫所,留军镇守而还,此时正好是朱棣二征蒙古的前夕。

永乐十四年(1416年),朱棣开始修建北京宫殿,准备,迁都北京,明朝的经营重点逐渐北移,交阯成为一个沉重的负担。因此,朱棣死后不久,明朝就放弃了对安南的治理。

朱棣加强了对其他边疆地区的统治。为加强对乌斯藏(今西藏)地区的控制,朱棣派遣官吏迎番僧入京,给予封赐,尊为帝师。永乐四年设立哈密卫,并多次派人赴西域(今新疆),加强了政治、驻军和贸易往来。

在东北设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管辖黑龙江、精奇哩江(今俄罗斯结雅河)、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及库页岛(今俄罗斯萨哈林岛)等地,派宦官亦失哈(女真人)10次实地巡视,设置卫所,加强对该地区的治理。对蒙古诸部抚战兼施,封瓦剌三首领为王等等。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金陵帝王谱》原名《闲聊南京历史上的王朝 》全面修改完毕最新章节 | 《金陵帝王谱》原名《闲聊南京历史上的王朝 》全面修改完毕全文阅读 | 《金陵帝王谱》原名《闲聊南京历史上的王朝 》全面修改完毕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