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国力强盛扬威海外
(1)出使海外
派郑和出使西洋,是朱棣的一个伟大杰作,也是朱棣重用太监的一个典型。郑和原姓马,小名叫三保,出生在云南一个回族家庭里。他的祖父、父亲都信奉伊斯兰教,还到麦加(伊斯兰教的主要圣地,在今沙特阿拉伯)去朝过圣。郑和小时候就从父亲那里听说过外国的一些情况。后来,他进燕王宫里当了太监,因为他聪明能干,得到明成祖的信任。郑和的名字就是明成祖给他起的。但是民间仍称:“三保太监”,也有称“三宝太监”的。
南京是郑和的第二故乡,也是郑和航海事业的发祥地。晚年郑和定居于南京并将其兄马文铭之子过继立嫡。600年来,郑和后裔一直在南京繁衍生息。马府是郑和在南京的宅第,郑和及其后裔,从明代到清末一直聚居南京的马府内。现在的马府街由此得名。明清两代马府街郑和府邸面积很大,东至长白街,南达白下路,西至太平南路,北至太平巷。至今还保留着郑和公园(即原马府花园)。
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奉成祖命,郑和率62艘巨型海船(这种船长44丈,阔18丈)、27800余名官兵和水手组成庞大船队,出使西洋(今南洋加里曼丹以西至非洲东海岸一带)。船队从苏州刘家港(今江苏太仓浏河)出发,经东海、南海,先后到占城(今越南南方)、暹罗(今泰国)和爪哇、苏门答腊、三佛齐(今印度尼西亚)等。船队在三佛齐歼灭以陈祖义为首的、企图抢劫船队的一群海盗。后经满剌加(今马六甲)到天竺(今印度)、锡兰山(今斯里兰卡),北上印度洋西岸的柯枝(今印度的柯钦)、古里(今印度的科里库特)、加尔各答,到达忽鲁谟斯(今伊朗阿巴斯港)后返航,历时两年多。
永乐五年(1407年)十一月,郑和再次率船队出使西洋,并送各国使臣回国;随带中国丝绸、瓷器等物赏赐各国。船队经过锡兰山时,还专程到立佛寺进香布施,立碑纪念。永乐七年(1409年)七月,船队回到南京。
同年九月,郑和受命第三次出使西洋。先后到过占城(又称日南、林邑、占婆,位于今天的越南中部)、爪哇(印尼的爪哇岛)、满剌加(在占城南)、苏门答腊(印尼最西面的一个大岛)、锡兰山(即古狼牙修)、小葛兰(今印度南端)、古里(即印度的卡里卡特,此地古时叫古里),抵孟加拉湾后折回满剌加。在征得满剌加国王同意后,在那里修筑城墙和仓库,后回国。
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郑和受命第六次出使西洋,并护送郑和第五次出使西洋时随船来中国访问的17个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回国,同时将锦、绫、纱、罗、绮、绢等物分赐给各国国王。沿途苏门答腊、满剌加、榜葛剌(今孟加拉国)等16个国家又共遣使1200人,带各国贡物随船队到中国。
据泉州晚报,史载:郑和曾七次到台湾。想起1000多年前孙权也曾派人到过台湾,当年,孙权是听说夷州(今台湾)有数万家,掳来可以补充民力,扩大兵员(搞笑),于是,在黄龙2年(230年)春,派将军卫温与诸葛直将甲士万人前去夷州。与孙权完全不同,郑和到台湾是去视察。
自1405年起,此后的28年间,郑和、王景弘率领船队七下西洋,泛海9万余里。后来到了朱棣的孙子朱瞻基当政的年代,明宣德五年(1430年)六月,郑和、王景弘一起率船队第七次出使西洋。次年十二月中旬,船队从五虎门出海,先后到达占城、爪哇、满剌加、锡兰山、忽鲁谟斯等17国。其间,曾派一支船队访问阿拉伯半岛上的祖法儿(今佐法儿)、阿丹(今亚丁);同时,还派出由熟悉外交、贸易事务及翻译等7人组成考察组,随天方国(今麦加)船只到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朝圣。
宣德八年(1433年)三月,郑和在印度古里国病逝。享年65岁。其遗体未能运回中国,王景弘率船队,仅将其头发及靴帽、衣物等运回国,明宣宗朱瞻基赐葬于牛首山麓。
郑和墓,当地群众叫“马回回墓”。位于南京市西南江宁区牛首山南麓谷里乡周昉村境内。背依牛首山,座北朝南,左右峦峰环抱,南面地势开阔,长江如线,浮隐天际。
现在的郑和墓是南京市政府于1985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580周年前夕,在原墓址按照穆斯林葬仪的习惯、规格和风貌,重修的。陵墓南北长300米,东西宽60米,高约8米。墓为长方形,按伊斯兰风格修建,整个墓形是“回”字形,墓盖下部雕饰祥云草叶莲花座,瓦梁状的墓顶雕有阿拉伯文“安拉伟大”之字。墓前台阶有四组7层28级,寓意郑和七次下西洋,历时28年,遍访40多个国家和地区。
距墓地50米处,尚有一块青石碑座,是惟一的明代遗物,体制硕大,半陷泥中,碑身已无存。墓道人口处,建一座仿明代风格的厅室建筑,为郑和纪念室,里面陈列有郑和画像及郑和的《航海图》等有关文物。
(2)恭顺王陵
朱棣在南京当皇帝期间,还为渤泥国国王建造了一座王陵。如今,在南京南郊石子岗之西,乌龟山南麓、向花村附近,有一座极为特殊的帝王陵墓,又称“回回坟”。他便是渤泥(今文莱达鲁萨兰苏丹国)国王麻那惹加那乃的陵墓。
古渤泥国(今文莱)在今加里曼丹岛北部。中国与文莱一衣带水,早在西汉时期,两国就开始了友好交往。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和宋元丰五年(1082年),文莱曾两次遣使节访问中国。洪武三年(1370年)八月,明太祖朱元璋派御史张敬之、福建行省都事沈秋出使渤泥。洪武四年(1371年)八月,国王马合谟沙遣使随张敬之回访。明永乐三年(1405年),国王麻那惹加那乃遣使献土特产,明成祖朱棣派官封其为王。
据《明史》记载,明永乐六年(1408年),渤泥国王亲自率领王室成员访问中国。同行者有王妻他系邪,及国王弟、妹、子女、陪臣等150余人,到了南京,带来了(进贡)龙脑(樟醇,冰片,钓樟醇)、鹤顶、玳瑁、犀角、金银宝器等物品。受到明成祖朱棣的热烈欢迎,嘉劳良久,赐宴奉天门。还赐给勃泥王仪仗、交椅、银器、伞扇、金鞍马、金质文绔、纱罗、丝绢等物品。九月,麻那惹加那乃患病,明成祖命御医为其治病,但因病情严重,在当年十月病世,终年28岁。明成祖闻讯,悲痛异常,辍朝三日以示哀悼,追谥“恭顺”。遵照勃泥国王生前“体魄托葬中华”的遗愿,明成祖以王礼将其安葬于南京南郊的乌龟山南麓(雨花台区铁心桥乡东向花村)。并以西南夷人隶籍中国者为坟户,世代为之守墓,并为陵墓树碑建祠,命有司春秋致祭。
浡泥国王墓,经过了数百年漫长的岁月,随着江山易主,时过境迁,在明代以后渤泥国王墓一度渺不可寻。1958年5月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在雨花台区深入开展文物普查工作时,才重新发现了佚名已久、一直被当地人称为“回回坟”的渤泥国王墓。
浡泥国王墓原有墓冢、神道石刻、祭祀祠庙三部分组成,1958年被发现时,祭祀祠庙早已坍毁殆尽,尚存墓冢、神道石刻、祭祀石柱础及两段残碑等。浡泥国王墓的神道呈孤形。自墓冢往南,东西相对,分别有石武将、石虎、石马、石羊、石马夫、石马各一对,都基本完整,另有一对石柱础。由石柱础处往南而折东,约110米处,为“浡泥国恭顺王墓碑”所在地。
墓高约4米,墓基周长约100米。距石兽约50步,有神道碑龟趺。碑残高4米,宽1.09米,厚0.3米。碑文中,“浡泥王去中国”等字还清晰可读。残碑现经修复竖于通往国王墓的林荫道旁。1996年8月,此碑的复制品运抵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市,陈列于国家历史中心展览厅,与其他历任苏丹国王的墓碑并列向社会展出。
神道两侧排列着石马一对,马夫一对,石羊一对,石虎一对,文臣武将各一对,享殿柱础若干。渤泥国王的神道石刻,无论题材、造型或雕琢技巧,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尤其是4个石人均为高鼻梁、拱嘴唇,有须的均呈“八”字形翘起,其胸部还有领结,显然是模拟了外国人的形象雕琢的。自1958年5月12日浡泥国王墓被发现以来,得到国家和政府高度的重视,江苏省和南京市人民政府先后将其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渤泥国王墓是我国历史上中外友好交往的实物资料之一,也是中浡两国友好关系源远流长,郑和下西洋成功地执行了睦邻友好政策的历史见证。
2006年4月7日,文莱外交和贸易部无任所大使玛斯娜公主殿下夫妇率访华代表团一行8人,在中国驻文莱大使和南京市有关领导的陪同下,拜谒了位于南京雨花台区的渤泥国王墓。
玛斯娜公主对于有机会到南京访问并拜谒渤泥国王墓感到十分高兴。在参观和拜谒国王墓的过程中,她仔细听取了墓园管理人员的介绍,并询问了有关保护情况。她说,渤泥国王墓是文中两国友好交往的一个历史见证,十分感谢南京市政府对该墓的完好保护。
40多年来,南京市政府已先后投资数千万元人民币,进行了7次重大修葺,使历经了近600年沧桑的渤泥国王墓再现了昔日的尊贵与辉煌。2001年,该墓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了解,南京市已制定了以渤泥国王墓为主体建设“文莱风情园”主题公园的方案。“文莱风情园”占地10万平方米,总投资8000万元人民币。目前,投资1000多万元的渤泥国王墓一期工程,已完成了对碑亭、牌坊、墓冢、神道等文物古迹的保护性修复;正在进行的二期工程。主要建筑计划在2008年内完成,以纪念渤泥国王逝世6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