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帝王谱》原名《闲聊南京历史上的王朝 》全面修改完毕 第二册 明朝篇 永乐帝朱棣

作者 : 肖尧

(3)编撰巨著

朱棣在文治上也很有建树,《永乐大典》的编纂就足以证明。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局面下,朱棣对典籍的整理也十分重视,组织大批人力编修了中国古代类书(辑录古籍原文中的部分或全部资料,按类或按韵编排,以供人们查考用的工具书)之冠的《永乐大典》。

明成祖朱棣曾于永乐元年(1403年),命令翰林学士解缙等纂修一部类书。解缙组织学士们,日经继夜纂书,于第二年便纂集成书,取名《文献大成》。然而,由于短期草就,内容不丰富,不合成祖之意。不久成祖又加派太子少师姚广孝等为监修,动员儒臣文士参加编校、录写、圈点工作。大约用了3000儒臣文士,收集了7、8千种古代重要典籍,上至先秦,下达明初,这在当时真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传。收录的内容有: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以及天文、地理、人伦、国统、道德、政治制度、名物、奇闻异见以及日、月、星、雨、风、云、霜、露和山海、江河等,无所不包。所辑录书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资料的文献价值。全书体例“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检索非常方便。于明成祖朱棣永乐六年(1408年)冬完成,全书共22877卷,外加凡例和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3亿7千万字,定名《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编成后,即藏于南京文渊阁。直至永乐十九年(1421年),北京皇宫建成,此书才移藏于北京故宫内的文楼(即文昭阁)里。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宫内失火,此典经抢救免于焚毁,5年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明世宗朱厚熜恐原本又遭意外,命阁臣儒士109人摹写副本一部,经五年到隆庆元年(1567年)完成。从此《永乐大典》才具有正副两部,分别珍藏在文渊阁和皇史宬两处。

《永乐大典》与清代的《四库全书〉相比,《永乐大典》更具价值,因为他对古代的书集只是做了收集、整理、分类,并没有大的改动。而清朝编的《四库全书》对于反映民族战斗精神的作品尽量抽毁,对于不得不收录的名家名作则大肆篡改。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因此《永乐大典》无愧于古代类书之冠的称号,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永乐大典》是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它不仅篇幅巨大,收集广泛,而且缮写工整,书中的文字全部用毛笔以楷书写成,每半页8行,大字占1行,小字抄成双行,每行28个字。《永乐大典》中还有许多精致的插图,山川地形都以白描手法绘制图形,形态逼真,书为硬裱书面,由粗黄布包着,典雅庄重,被中外专家学者誉为有史以来世界上罕见的珍品。

可惜,明朝灭亡之际,正本被焚。副本传到清乾隆已缺2000余卷,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被八国联军大部焚毁。

今天国内所存仅有1960年中华书局影印的《永乐大典》730卷,加上后来从世界各地征集的65卷,共计795卷。

(4)建报恩寺

朱棣在南京建造了标志性建筑大报恩寺。大报恩寺位于南京市中华门外雨花路东侧秦淮河畔长干里。即今中华门外的雨花路东侧。

据《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大报恩寺,原名建初寺,是三国吴-赤乌年间(238—250年),康僧会请来佛舍利,吴大帝为之所建。

康僧会,何许人也?据有关史料记载,康僧会是康居(今伊朗一带)人,单名叫会。康僧会10余岁时出家,人称“康僧会”,明解三藏。康僧会由交趾(今越南)入华至建业(今南京),设茅屋,置佛像,弘法。画家曹不兴从康僧会学画佛像,被誉为中国的“画佛之祖”。赤乌十年(247年),康僧会秉承佛旨,到江南弘传佛法,广结善缘,来到建康。孙权接见了他,并提出要他炼“仙丹”(过去皇帝都喜欢炼仙丹,以求长生不老)。康僧会说;“我不会炼仙丹,但是我有舍利,这舍利可是神异之物呀,可以送你一枚。”孙权大悦。后来孙权专门为这枚“舍利”建造了“建初寺”,是为江南佛寺创立之始。当时孙权为了供奉康僧会赠送的佛舍利,兴建了建初寺。由此开始,康僧会在东吴开始了长达9年的宗教活动。康僧会之后,慧达、法旷、明彻、僧祐、玄则、法安等均曾住此寺。

晋代改名长干寺,梁武帝(萧衍,侯景之乱饿死台城)诏修长干塔。宋代改称天禧寺,并建圣感塔。元朝至元年间(1264—1294年),改名元兴天禧慈恩旌忠寺;元末毁于兵火。明永乐十年(1412年)敕令重建,赐额“大报恩寺”。清嘉靖(1522—1566年)末年又遭回禄(火灾),其后屡有重修。

关于朱棣建大报恩寺的情况,在《明史本纪成祖》中并无记载,在有关的《朱棣年表》中也没有找到一个字。按理这么大的事情,一般不会漏记。那么,为什么会没有记载呢?据说,朱棣建大报恩寺,假借报答生母马皇后养育之恩的名,真行报答生母碽妃(高丽人,现在的韩国和朝鲜)之实。所以,在当时,一直处于保密状态。建成后的大报恩寺塔也常年大门紧闭,属“禁地”,以保守这个惊天的秘密。曾有人悄悄进去看过,发现里面供奉的确实是碽妃像。但这些记载都是后人所写,其真实性如何无法保证。

大报恩寺建于永乐十年(1412年)到宣德六年(1431年)间,历时19年,耗资250万两白银,征调工役10多万人,是一座规模庞大,有如宫殿般金碧辉煌的建筑群。

大报恩寺占地范围,大约是东起晨光机器厂,西至雨花路,南到雨花台,北抵秦淮河,周围9里13步。

大报恩寺施工极其考究,完全按照皇宫的标准来营建。地基上先钉入粗大木桩,然后纵火焚烧,使之变成木炭,再用铁轮滚石碾压夯实,木炭上加铺一层朱砂,以防潮、杀虫。寺内有佛殿(即大雄宝殿,又称碽妃殿)、天王殿、宝塔等建筑,包括金刚殿、观音殿、伽兰殿、经藏殿、论藏殿、三藏殿、法堂、祖师堂、禅堂、经房、东西方丈及御亭、左右碑亭、画廊等殿堂;其中画廊有118间,经房38间。

位于大殿后的大报恩寺琉璃塔建造于永乐十年(1412年),宣德三年(1429年)竣工。9层8面,高达78.2米,此等高度为中国古代佛塔中所少见,在数十里外长江上也可望见。塔身白瓷贴面,拱门琉璃门券。门框饰有狮子、白象、飞羊等佛教题材的五色琉璃砖。自一级至九级,所用砖数相等,砖的体积则按级缩小。砖上佛像,面目毕肖,第一层四周镌四天王、金刚护法神,中镌如来像。刹顶镶嵌金银珠宝。角梁下悬挂风铃152个,日夜作响,声闻数里。自建成之日起就点燃长明塔灯140盏,每天耗油64斤,金碧辉煌,昼夜通明。塔内壁布满佛龛。相传,建造该塔时曾一式烧制三份琉璃构件,一份用来建塔,两份埋入地下用于替换。

大报恩寺琉璃塔是当时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它在500多年前就已举世闻名,明代永乐皇帝赐封其为“第一塔”。明清时期,一些西方商人、游客和传教士来到南京,将它与罗马斗兽场、亚历山大地下陵墓、比萨斜塔相媲美,称之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观之一,也是当时南京的标志。

大报恩寺建成后,几经劫难。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遭雷火袭击,天王殿,大殿、观音殿、画廓140余间焚为灰烬;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塔心木腐朽,塔顶倾斜,僧人洪恩募捐银数千两使之得以重修,清顺治十八年以后,内府及地方均有拨款修缮记载。最后一次是清嘉庆七年(1802年)修复竣工后,绘塔图并附志.

大报恩寺塔矗立在南京城南长达400多年。1856年太平天国发生内乱,由于担心石达开部队占据制高点向城内发炮,大报恩寺塔被北王韦昌辉下令炸毁,仅存一青铜色塔刹(1930年代后失踪)和8米高的石碑。至今,这座五彩琉璃塔已经消失了150多年。

1958年在眼香庙、芙蓉山、窟岗村一带出土的大批琉璃构件上多带有墨书的字号标记。构件现分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和南京市博物馆。2004年后南京市政府开始筹划复建事宜。

目前南京市已着手重建金陵大报恩寺琉璃宝塔,再现昔日恢弘壮丽的景象。专家认为,在原址重建南京金陵大报恩寺及琉璃塔,对于恢复历史古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展示东方建筑艺术之精华,增强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显著特色,进而带动和促进南京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也有人认为,没有必要重建大报恩寺,建好了也是假古迹、假文物。充其量在原址处竖一块碑,作一个介绍足矣。

承建此项工程的南京市国资集团负责人介绍说,大报恩寺为明初南京三大佛寺之一。据文献记载,大报恩寺塔高耸入云,异常壮观。明代初年至清代前期,大报恩寺琉璃宝塔作为南京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物,被称为“天下第一塔”,更有“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之誉。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金陵帝王谱》原名《闲聊南京历史上的王朝 》全面修改完毕最新章节 | 《金陵帝王谱》原名《闲聊南京历史上的王朝 》全面修改完毕全文阅读 | 《金陵帝王谱》原名《闲聊南京历史上的王朝 》全面修改完毕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