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帝王谱》原名《闲聊南京历史上的王朝 》全面修改完毕 第二册 明朝篇 故事选辑

作者 : 肖尧

有关大明王朝的故事选辑:

大明祖陵明祖陵位于盱眙县(今江苏淮安),距南京100公里左右,号称明代第一陵。据说,300多年前的一个夏秋之交,连续70天的暴雨突然将泗州城淹没,从此这座古城便消失了。1954年,洪泽湖水位下降,被湖水淹没300多年的明祖陵和被誉为“东方庞贝城”的水下泗州古城相继出水,经过挖掘修复,朱元璋的高祖、曾祖和祖父三代的陵墓恢复了气势雄伟的规模,也映证了泗州是朱元璋的家乡。

据记载,盱眙的“风水”成为朱元璋“肇基帝运”、“钟祥孕秀”的圣地。洪武十八年(1385年)朱元璋命懿文皇太子朱标率文武群臣到盱眙,选定杨家墩修建祖陵,建成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历时28年之久。明祖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祖父、曾祖父、高祖父的衣冠冢,也是朱元璋祖父朱初一的实际埋葬地。原有城墙3道,金水桥3座,殿、亭、阁、署房、官私宅第千间,可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黄河夺淮,与古泗州城一起被洪水淹没。1954年春旱时露出水面,当地人们始称为大墓头;1964年大旱时再次露出水面,被江苏省文管会考察古徐国遗址的专家们发现,确认为久已失传的明祖陵。自1976年起国家拨款开始修复工程;1982年初具规模,被列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0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到盱眙不仅可以品赏味甲天下的“盱眙龙虾”,更值得一游的便是明祖陵。在明祖陵,你可以看到21对庞大石刻,雄踞在长长的神道两侧,有关专家认为,这些石刻是明代陵墓石刻中首屈一指的代表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由于它们长期淹没水底,较少损坏,石刻细部一如当年清晰、细腻。文臣4对,身着蟒袍,腰束玉带,手叩胸前,温文驯良;武官2对,顶胄贯甲,手按宝剑,双目圆睁,威风凛凛。其余狮子、麒麟、角端、马等均造型生动优美,雕刻精细,线条流畅柔和。如麒麟身上的云纹、拂起的手发和披伏的鳞甲;狮子满头漩涡状的卷毛、颈带上迎风飘起的红缨;石马颈上丝丝可数的细鬃、身上依稀可辨的汗滴和马鞍上的龙凤花纹等,都是精美绝伦的石雕艺术精品。从石刻群往北,是棂星门遗址和正殿遗址。正殿遗址处有石础子28个,可以想象正殿的宏大规模。朱元璋高祖、曾祖和祖父的合葬处称玄宫,现在可见有砖砌拱顶建筑物三穴,正面有高2米、宽1.2米的石门3座,至今尚未发掘。

凤阳皇陵位于今安徽凤阳。凤阳在明朝之前称之为濠州或钟离。洪武七年朱元璋将其家乡改为“凤阳”,并曾一度将凤阳立为中都。明皇陵位于中都城西南7公里处,陵墓中安葬着朱元璋父母及兄嫂、侄儿的遗骨。朱元璋出身贫寒,元至正四年(1344年),其父母、兄嫂相继去世,朱元璋17岁,仅以“被体恶裳,浮掩三尺”之礼,安厝亲人。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受封吴王,命故臣汪文等赴濠州修缮父母陵寝。洪武二年(1399年),他下诏在家乡兴建中都城,同时诏谕因旧陵之地,培土加封。洪武八年,罢建中都,又用中都余材,再次营建父母之陵。到洪武十二年,皇陵的总体格局基本形成,外有城垣,内有护所、祭祀设施;又在陵前竖起高大的皇陵碑和成双成对的石像生。

陵墓的外围,有3道城垣,形成3城包裹陵墓的平面布局。由于皇陵地处明中都城的西南,为了使皇陵与中都城连为一体,所以皇陵的3道城门都是以北门为正门,而皇陵也因此是坐南朝北,神道与神路置于陵墓之北。皇陵的第1道城是夯土城垣,周长达28里。第2道城是青砖砌起的城垣,高2丈,周长6里多,四边开四门,皆有高大的城楼。第3道城是皇城,青砖垒砌,周长75丈。皇城平面长方形,它改变了过去帝陵内城平面方形的做法,为了将神道石像生移置城里,突出陵前享殿的地位,因此改为南北纵长的形状。皇陵的3道城中轴线两旁,建设了不少祭祀、护卫、住所建筑,形成规模宏大,森严壮观的皇陵建筑群。经过精心的设计、规划、施工,建成后的皇陵,气象巍峨,被誉为“重门列戟园陵肃”,“壮哉斯陵从古无”。

明皇陵陵墓是椭圆形覆斗式大平顶,高出周围地面5米。陵墓堆土而成,封土堆底边东西长50米,南北宽35米,占地面积1750平方米。陵前北部的金水桥向北,有长257米、宽6.3米的神道,两旁对称排列着雕琢精美的32对石像生,为全国之最。自北而南依次排列的石刻有:独角兽卧像2对;石狮蹲像8对;石华表2对;马官、石马与控马者立像6对;石虎立像4对(现缺一对);石羊卧像4对;文臣立像2对;武将立像2对;内侍立像2对。这些石像生是目前所知明代最早、数量最多、刻工最精细的皇家陵园石刻,具有很高的石刻艺术价值。不仅数量居历代帝王陵墓之冠,而且雕刻技艺上也有独到之处。均用整块石料雕琢,无论是人像,还是动物,均造型生动,刻琢精细,具有高超的技艺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们是宋元石刻艺术发展的最早产物,对明清的石刻造型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神道南端紧连金水桥遗址,遗址南侧的东西两边各竖立一块大碑,东为无字碑,西为皇陵碑。两碑尺寸相同,规格一致,均高6.87米,分别由螭龙碑首、碑身、龟趺三部分组成。皇陵碑额篆有“大明皇陵之碑”6个大字,因碑文系朱元璋亲自撰写,又名“御制皇陵碑”。朱元璋为了让子孙后代了解艰辛家世和开创江山的艰难,秉笔直书,历述家世实情与戎马生涯,一改历代帝陵碑刻粉饰夸功、谀墓不实的恶习。皇皇大著,堪称一绝。碑文长达1105字,是研究朱元璋家史与元末明初历史的珍贵史料。

朱元璋曾3次亲自前往皇陵祭祀。朱元璋在南京最后一次祭太庙是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四月,他指着桐梓树木对旁边的大臣说:“往年种此,今不觉成林,凤阳陵树当也如此。”话未毕,已不觉泪下。

明皇陵一直受到明王朝的悉心保护。明朝末年,张献忠农民军攻占凤阳,火烧皇陵,享殿等建筑为之涂炭,之后又屡遭毁坏。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大肆砍伐陵园松柏,使郁郁葱葱的陵园变成光秃秃的土堆,荒芜不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都城和皇陵设立了文物管理机构,经过努力,中都城和皇陵周围的环境得到了治理,现有文物古迹也得到了妥善保护。1982年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金陵帝王谱》原名《闲聊南京历史上的王朝 》全面修改完毕最新章节 | 《金陵帝王谱》原名《闲聊南京历史上的王朝 》全面修改完毕全文阅读 | 《金陵帝王谱》原名《闲聊南京历史上的王朝 》全面修改完毕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