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帝王谱》原名《闲聊南京历史上的王朝 》全面修改完毕 第二册 明朝篇 故事选辑

作者 : 肖尧

大明孝陵南京东郊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茅山西侧,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俗称明孝陵。陵园占地广大,陵垣周长达22.5公里,从下马坊到独龙阜宝城,纵深2.5公里,是明代帝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也是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帝王陵之一。

1961年,明孝陵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七月,在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扩展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明孝陵,自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式动工修建,翌年马皇后去世,葬入此陵。因马皇后谥“孝慈”,故陵名称“孝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启用地宫与马皇后合葬。至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整个孝陵建成,历时30余年。明孝陵也是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皇家陵寝之一,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为修建明孝陵,先后调用军工10万,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规模巨大。当时从朝阳门(今中山门)至孝陵卫到陵墓西、北所筑的皇墙有45华里长,护陵驻军有5千多人。陵墓的范围之广,规模之大,在明代以前是少见的。而且朱元璋下葬时,有40位嫔妃殉葬,其中2人葬在孝陵东、西两侧,38人从葬于孝陵。那时候陵园内亭阁相接;享殿中烟雾缭绕,松涛林海,养长生鹿千头。鹿鸣其间,气势非凡。因屡遭兵火,现仅存神烈山碑,下马牌坊,大金门,四方城及神功圣德碑,神道上有一段石象路,有石兽: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等6种24只,神道石柱2,文臣武将各4。石人石兽的体型都很巨大,是明代石刻的艺术珍品。

陵墓的神道从四方城开始,长达2400米,曲折幽深,其中部转弯处为孙权陵墓所在的梅花山,神道绕过山麓,呈s形,与历代帝王陵墓前开阔直达的神道形制迥异。四方城是一座碑亭,位于卫桥与中山陵之间,是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朱元璋建的“大明孝陵神圣功德碑”。其顶部已毁,仅存方形四壁,内有立于龟趺座上的石碑一块,碑高8.78米。碑文由朱棣亲撰,计2746字,详述明太祖的功德。碑座、碑额雕琢瑰丽。神道由此向西经外金水桥(今红桥),绕过梅花山再折向北。

明孝陵的朱红大门坐北朝南,正对梅花山(三国时东吴君主孙权及其夫人葬此),门额上书“明孝陵”三字。门外东侧立有一个石刻“特别告示”碑,高1.05米,用日、德、意、英、法、俄6国文字刊刻保护明孝陵的告示,这是清宣统元年(1909年)两江洋务总局道台和江宁府知府会衔(联名签署公文)竖立的。进入陵门后,便到了碑殿,内竖一龟驮石碑,刻着“治隆唐宋”(意思是:朱元璋对明朝的治理要比唐、宋还要好,还要兴隆。这是对朱元璋和明朝的称颂。)四个金字,是清康熙帝第三次南巡时亲笔题书。碑亭后原建有两御亭,西边叫宰牲亭,东边的称具服殿,今均已毁坏,仅存一些石柱和石井栏等。在原享殿的位置上尚可见到64个石柱的基础,由此可以想象当年享殿的规模是很大的。现在享殿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复建,比原来的要小得多,内供奉朱元璋画像。享殿后是一片纵深100余米、宽数十米的空地,是当年露天祭祀的场所,中间有甬道,两边林木茂盛。甬道尽头有石桥,称大石桥,又称升仙桥,意思是过了此桥即为“仙界”。桥北是一座宽75米、高16米、进深31米的城堡式建筑,称方城。方城以大条石砌成,正中开拱门式斜隧道,有台阶可步入,计54级。出隧道东西各有石级可登城顶。城顶原建有宫殿式建筑明楼,明楼顶部及木质结构已毁,现仅存四面砖墙,南面有拱门3个,另三面各有拱门一道。在方城顶上极目远眺,东面有中山陵,南面是梅花山,西面有中山植物园,北面是“宝顶”。宝顶是一个直径约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即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的地宫,它的四周有条石砌成的石壁,其南边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1998年至1999年,南京市文物局等有关部门采用先进的精密磁测,证实朱元璋墓的地宫就在这下面,埋葬深厚,保存完好,没有被盗迹象。

明孝陵经历了600多年的沧桑,许多建筑物的木结构已不存在,但陵寝的格局仍保留了原恢弘的气派。陵区内的主体建筑和石刻,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包括下马坊、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神道石刻等,都是明代建筑遗存,保持了陵墓原有建筑的真实性和空间布局的完整性。特别是明孝陵的“前朝后寝”和前后三进院落的陵寝制,反映的是礼制,但突出的是皇权和政治。

明孝陵是现存建筑规模最大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其陵寝制度既继承了唐宋及之前帝陵“依山为陵”的制度,又通过改方坟为圆丘,开创了陵寝建筑“前方后圆”的基本格局。明孝陵的帝陵建设规制,一直规范着明清两代500余年20多座帝陵的建筑格局,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所以,明孝陵堪称明清皇家第一陵。据说600多年前下葬朱元璋时,南京13个城门同时出棺材,在民间传说和有关裨史杂记的渲染下,给明太祖是否葬于明孝陵,增添了更多神秘的色彩。

元末顺帝元顺帝(1320—1370年)元代末代皇帝。元明宗和世瓎长子,名妥欢贴睦尔。至顺四年(1333年)六月,妥欢贴睦尔即位于上都(今北京市正北滦河上游)。

元惠宗妥欢贴睦尔(史书称元顺帝),蒙古号为兀哈笃汗,在位36年,是蒙古大汗和元朝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然而也是经历坎坷、颠沛流离、命运悲惨最可怜的一位末代皇帝。少年时,其父亲元明宗和世束应叔父元文宗图帖睦尔之邀南下即帝位,在上都附近的旺忽察都突然暴死,母亲八不沙被杀,他被贬黜到高丽、广西等地,直到15岁才被迎回来,在上都即帝位。

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爆发了元末农民大起义。元至正二十八年、明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明兵逼近大都(今北京)。二十八日夜,元顺帝惠宗率三宫后妃、皇太子、皇太子妃等带着金银玉帛,车驾出建德门,经居庸关、鸡鸣山、中都等地逃往上都城。

不到一年,明军逼近上都,惠宗又率残部退往应昌府(今内蒙古克什腾旗西北)。1370年(至正三十年,明洪武三年)四月,因痢疾病死于应昌府,终年51岁。庙号惠宗,朱元璋加号顺帝。“大明皇帝以帝知顺天命,退避而去,特加其号曰顺帝。”(《元史》卷47《顺帝纪》十)。

首开刀禁相传,朱元璋首开“菜刀禁”,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公民普遍享有持菜刀权的国家。元朝的民族压迫,十分残酷。据《元典章》记载:“诸蒙古与汉人争斗,汉人勿还报,许诉于有司。”蒙古人打死汉人,一般就罚数下杖刑或出兵役抵罪。反之,如果汉人打死蒙古人,根本不问原因,一律处死抵罪,并没收家产交予蒙古人处理。自1279年开始,在平毁所有汉地城郭后,元廷又下令汉人士兵平时在军中也进行武器管制。过了5年,元朝下令汉人禁持弓箭,连各地庙宇神像手中的真刀真枪也被追缴入库。不久,元朝又在昔日女真和南宋辖地收缴所有武器。元成宗时代,在元朝两都宿卫军中充值的汉人也不得持弓箭“上岗”,最后甚至规定汉人20家(一甲)才能使用一把菜刀。明太祖洪武皇帝建立明朝以后,改变了这种状况,开放了“菜刀禁”,从此以后,每家每户都能拥有一把菜刀——而且不用登记手续即可自由购买和使用。大臣们面对这种全民皆刀的状况忧心忡忡,他们担心,解除”菜刀禁“,会不会造成社会治安状况的恶化呢?面对大臣们忧虑的目光,洪武皇帝微微一笑,曰道:“不禁菜刀,是为了让我国民众拥有反对暴政的自由,如果将来有一天,我大明王朝成为暴政之后,他们就可以用菜刀来推翻我们……”。这话的真实与否我们不必去研究,如果当时朱元璋确实有这样的想法,那绝对可称一代明君。

不过,如果朱元璋不解除“菜刀禁”,那么后来的“小刀会”、“太平天国”、贺龙元帅的两把菜刀闹革命,就不可能发生。由此看来,洪武皇帝当年的决策是何等的英明。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金陵帝王谱》原名《闲聊南京历史上的王朝 》全面修改完毕最新章节 | 《金陵帝王谱》原名《闲聊南京历史上的王朝 》全面修改完毕全文阅读 | 《金陵帝王谱》原名《闲聊南京历史上的王朝 》全面修改完毕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