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起义相传,中秋节吃月饼始于朱元璋,元代末年,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夜起义。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很快,大将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直到今天,月饼上面还常见贴有一张小四方白纸,只是没了起义的字样,因为元朝已经被推翻了。
第一贤后马秀英(1332—1382年),皖北宿州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皇后,人称马娘娘。在以三寸金莲为美为贵、妇女皆缠足的元代,马秀英坚不裹脚,故被人称为“马大脚”、大脚马娘娘。
马秀英12岁时为其父好友红巾军首领郭子兴收养,21岁时嫁给朱元璋,与其共同度过15年患难与共的征战生涯。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立国号为大明,建元洪武,册立马秀英为皇后。洪武十五年(1382年)八月,马皇后在南京病故,终年51岁。死后被谥为孝慈高皇后,葬于钟山之阳,即朱元璋死后合葬的明孝陵。
马皇后是一位极具反叛精神的平凡女子。她生于乱世,有胆有识,全力帮助朱元璋成就大业,5次救朱元璋死里逃生。做了皇后,始终不忘民间劳苦,不改勤俭本色,不变平民心态,时常用自己的言行规劝、影响朱元璋。她对后世影响很大,明、清诸后乃至命妇、民妇皆以其为楷模,故有第一贤后的美誉。
在南京下关的绣球公园里,至今还流传一个关于大脚马娘娘的美丽传说。当年朱元璋南征北战打江山,马娘娘,因为盼夫出征归来,每天站在绣球山上观望,后来才发现她站立的石头上,竟然留下一个深深的大脚印。据说这个脚印里的水,无论旱涝都不会枯竭。
如今,有关部门在脚印的边上,修建了一座马娘娘的雕像,更增添这个景点的意趣。
江南巨富沈万山,字仲荣,原籍吴县,后定居在金陵。是元末明初“江南第一富家”,有江南巨富之称。沈万山究竟富到什么地步呢?据说有三个事例可见一斑:第一,筑南京都城三分之一,并将聚宝盆埋在中华门城堡下,所以中华门又称“聚宝门”;第二,用欧罗巴(法国)的红葡萄酒、日本的马骨骆(金枪鱼)、特番里国的甜瓜宴请朱皇帝,还请来波斯国的舞女为皇上助兴,在那个年代是绝无仅有的;第三,向朝廷献白金2千锭,黄金2百斤,建南京廊庑1654楹,酒楼4座等。另外,沈万山在周庄、苏州、南京、云南都留有足迹和财产。但后来,沈万三被朱元璋发配充军,在云南度过了他的余生。
百猫石坊据说,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又叫“石猫坊”。位于南京秦淮区彩霞街南端西侧,西接渡船口。后改称玉带巷,1995年并入玉带园居民区。明朝水师名将虢国公俞通海曾居于此。因为自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十分迷信“风水”,派人到全国各地查看,凡地名跟皇帝“犯冲”的,都要改掉;凡地势像龙的,都要凿断。一天,有个看风水的术士,进宫向朱元璋禀告:“俞家出现王气,鱼(俞)入海(通海)成龙”。朱元璋非常吃惊,于是找军师刘伯温商量了一条妙计,借俞通海生辰时赠其一座汉白玉雕刻百猫图案的石牌坊,取猫克鱼之意。牌坊高3.6米,宽10米,从基石到顶部分6截叠加而成,下部有4根粗壮的柱子向上逐层加高,整体看上去像一座整石雕刻。牌坊雕刻了100只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猫,特别是柱子下部前后各有一个高1米左右的类似狮子的猫,形象生动逼真。
留着看门古代皇帝登基之后,便开始选址修建陵墓。朱元璋也不例外。他选陵址的办法也颇有新意。他登基后,曾向刘基、徐达、常遇春、汤和征询陵址的意见,并约定时间召集这四人磋商,连朱元璋共五人,各自先用纸条将陵址写好,届时拿出来一对,结果竟不约而同都写下了“独龙阜”,于是就定了下来。这里面是不是有猫腻,目前尚未考证,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独龙阜”作为帝王陵址,绝对是一块风水宝地。在建墓拆迁时有人禀报太祖说,陵址上还有东吴大帝孙权之墓,是否要拆,请太祖定夺。太祖道:孙权也是一条好汉,就留着给我看门吧。
明城之固1368年朱元璋赶走蒙古人,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朱元璋采取了各种办法来巩固明王朝。1366年,也就是称帝前两年,就开始修筑城墙,营建皇宫。一直到1386年,朱元璋用21年时间,修建了南京城。他不惜耗用大量人力物力,建造城郭,把朝廷围护得固若金汤。明代的南京城,可称为世界古代第一大砖石城“高坚甲天下”,其外郭城周长60公里,18个城门。内城周长33.7公里(巴黎城长29.5公里),城墙平均高14—21米,基宽14米。开13座城门。以聚宝门(今中华门)最大。明城墙虽经600多年风雨侵蚀,又几经战火,多处遭到毁损。2004年经部分修复和原保存的明城墙总长度约23.743公里。相传明太祖造好了京城,登上紫金山观察京城形势。当时只有15岁的朱棣指着山下皇宫(南京明故宫)说:“紫金山架大炮,炮炮打中紫禁城。”后来,朱元璋于1390年又下令再造一道外郭城。但是任凭内城外廓多么坚固,依然没有挡住燕王朱棣攻城篡位的行径。
明臣墓葬南京近郊的明初功臣墓,主要分布在太平门外的钟山北麓,以及中华门外雨花台到牛首山一带。位于钟山北麓的明初功臣墓,其级别都较高,据说是为了让这些功臣在死后仍能继续护卫朱元璋的明孝陵。按照南京地方志的记载,钟山北麓应有功臣墓12座。在20世纪30年代,曾有学者调查过钟山北麓的明初功臣墓,当时尚可看到9座墓前有神道石刻的遗迹。其中能确定墓主的有5座,就是中山王徐达墓、开平王常遇春墓、歧阳王李文忠墓、江国公吴良墓和海国公吴祯墓。解放后因建设工程需要,发掘了吴良墓,又新发现了吴祯之子靖海侯吴忠墓,两墓均系用城砖砌成的前后室券顶墓,皆出有墓志。吴良墓随葬有象牙笏板、玉带饰、铜器等,吴忠墓随葬有玉带、金饰、陶器和铜、锡质的明器等。这两座墓和吴祯墓(吴祯为吴良之弟)同葬一地,距离大平门约1公里左右。其中吴良和吴祯墓前均有神道石刻一组,包括石人、石马、石羊、石虎各一对,另有石龟趺二,但神道碑已无存。
徐达之墓位于南京市钟山风景区板仓附近,是明朝诸功臣墓中保存较好的。徐达墓坐北朝南,面对钟山,墓前石马、石羊、石虎、武士、文臣各1对。其中最为称奇的,是洪武十九年(1386年)立的“御制中山神道碑”。碑通高8.95米,宽2.2米,厚0.7米,下承龟趺,皇皇巨制,蔚为壮观,比明孝陵四方城的“神功圣德碑”还高出0.11米,它是明代功臣墓中最大、最有代表性的一块神道碑。碑文为明太祖朱元璋亲自撰写,共约2100余字,记载了徐达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功绩。而碑文标有句读,实属罕见。究其来历,一般认为是其碑文由臣下代笔,怕粗通文墨的朱元璋读来不便,加上圆圈断句,交付工匠镌刻时,因是皇帝“御制”,只得依样画葫芦,故留下了标有句读的碑文。墓冢前有其后人所立石碑,上刻“明魏国公追封中山王谥武宁、夫人谢氏之墓”。
徐达(1332—1385年),字天德,濠洲(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元勋。早年随朱元璋起义,屡建战功。1364年,朱元璋在应天府(南京)称吴王,封徐达为左丞相,并为大将军率兵征战。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大明,以应天府为都城,徐达因功勋卓著被封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光禄大夫、太傅、中书右丞相,并封为魏国公。相传朱元璋曾赏给徐达一幅对联:“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徐达病逝后,被追封为中山王,谥武宁,赐葬钟山之阴,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一。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在徐达墓的东西两侧原为徐达家族墓葬。1965年至1983年,为配合当时南京天文仪器厂基本建设,南京市博物馆先后对徐达家族墓进行了发掘清理,共清理墓葬11座。其中徐达第三子、长孙、五世孙墓出土有墓志,同时出土了大量珍贵随葬品,为研究明朝的文化提供了宝贵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