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遇春墓位于南京市太平门外紫金山之阴白马村。墓高2.4米,墓基周长约29米。现墓茔与墓前石刻保存完好。有石柱一,石马、石羊、石虎、武将各二。石兽雕刻工艺精湛,神形兼备。武士双手抚剑,顶盔贯甲,威武雄健。现碑上镌刻“明故世祖开平王遇春常公之墓”,系清同治十年(1871年)二月重修时其裔孙所立。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常遇春(1330—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回族(一说汉族),安徽省怀远县常家坟镇永平岗人。宋朝南渡时迁来怀远,到他已经是第七世。其父常六六,母高氏。明朝开国元勋。他以剽悍勇猛著称,常奋戈直前,攻无不克。时人赠予“常十万”的美名,人们称他为“天下奇男子”。由于战功显赫,朱元璋先后任命他为平章政事、令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洪武二年(1369年),常遇春率部攻克元大都,追击元顺帝数百里,七月,常遇春自开平率师南归,行至柳河川(今河北龙关县西),得暴病卒于军中,年仅40岁。灵柩运回南京,朱元璋亲往龙江(今下关一带)祭奠,恸哭而返。他亲自为常遇春择墓地于钟山草堂之原(今南京东郊),十月九日赐葬于此。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牌列第二,并亲自出奠。为表彰常遇春的功绩,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忠武。又封子常茂为郑国公,岁禄2千石。
常遇春曾娶定远人兰氏为妻,生有3男3女:长子常茂,次子常升,三子常森;长女常氏被册封给太子朱标为妃,史称元妃。元妃为朱标生有两男两女,长子为虞怀王朱雄英,是朱元璋的皇长孙,在洪武十五年夭折;次子为吴王朱允熥,后来在明成祖靖难夺位时被废为庶人,一直囚禁在凤阳,死于永乐十五年。建文帝朱允炆系朱标和吕后所生。
李文忠墓位于南京市太平门外蒋王庙街6号。占地19公顷左右。墓高2米,墓基周长47米。墓前尚存碑、翁仲、石虎、石羊、石马及马夫龟趺、石柱等。一对完好的望柱是其它功臣墓都没有的。一对拉马侍只有一只雕刻很完整,而另一只不知什么原因只雕出了雏形就弃在了一旁(很可能是在开凿石料时雏形凿的不准,便弃在一边了)。这只拉马侍保存完好,雕工精美,与常遇春墓的拉马侍不同,其为文官拉马。石刻雕凿细致,线条流畅,神态逼真。坟茔前有李文忠十八世孙李永钦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所立的石碑,上刻“明岐阳王神道”6字。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李文忠(1339—1384年)字思本,小字保儿,江苏盱眙人,朱元璋的外甥,后收为养子,明朝开国名将。李文忠好学问,通韬略,交儒士,严治军,临阵奋勇,英勇善战,战功卓著。官至荣禄大夫,浙江省平章事,封曹国公。后因劝朱元璋少诛戮而受责。洪武十六年冬,李文忠得疾。朱元璋亲临视,使淮安侯华中护医药。第二年三月病逝,年46岁。朱元璋怀疑是中毒而死,贬了华中的爵位,流放其家属于建昌卫(今四川省西昌市),诸医并妻子皆斩。朱元璋亲自为李文忠致祭,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三。赐葬钟山之阴。
1983年后,南京市政府多次拨款维修墓园,砌造围墙,铺设神道,整理墓包,兴建陈列室及山顶小亭,于1989年十月对外开放。
邓愈之墓位于中华门外雨花南路邓府山。邓愈是明朝第五大开国功臣。墓前有神道碑一块,由南而北,东西相对有石马、石羊、石虎、文臣、武将各二。其墓碑龟趺及碑额雕刻与徐达墓碑及孝陵神功圣德碑不同,别具一格。墓碑上刊文曰:“王器量宏伟,沉毅简重,谦恭慎密,奉公守法,临大敌而不惧,有大功而不矜;又能礼贤下士,宽惠待人,事母夫人能至其孝,抚弟幼孤能至其爱,不独有将略之雄,兼有君子之行,宜乎为国元勋,光辅帝业。”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邓府山石刻园,陈列了明代石刻、墓志铭、石刻浮雕等文物精品77件,是南京惟一的布局合理、建设精良、品位较高的石刻艺术园,又称“国宝园”。
邓愈(1337—1377年)明朝开国名将。初名友德,字伯颜。虹县(今安徽泗县)人,17岁领兵抗元。次年,率众加入农民起义军朱元璋部,朱元璋命其为管军总管,赐名愈,时年18岁。
洪武元年(1368年),以征戍将军率师克南阳、鲁山(今均属河南)诸地。洪武三年,以左副将军从大将军徐达远征甘肃,击败北元军。后分兵进克河州(今兰州西南),招降吐蕃(在今川、青、藏交界地区)、乌斯藏(在今西藏中、西部)诸部,封卫国公。因功赐宅第于南京洪武正街,赐虹县城南良田500顷,佃户73家,守坟户150户,仪仗户19家;赠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封卫国公,同参军知事,食俸禄3000石。洪武四年,赴襄阳操练军马,督运粮饷,保障明军攻夏。洪武十年,任征西将军,平定吐蕃反抗势力,抵昆仑山而还,招降诸国,开辟疆土数千里。朱元璋见到捷报后,降旨嘉奖邓愈,赐红蟒暖袍一件、玉带一围。十月,凯旋到达寿春。洪武十年11月因病去世,年41岁。
朱元璋闻讯大哭,停朝3日,追封邓愈为宁河王,谥号武顺。邓愈灵柩运到应天水西门时,明太祖亲往祭奠,还亲自为他在南京雨花台西安德门里的西山选择墓地,进行国葬。朱元璋追忆邓愈的战功时,对礼部尚书朱梦炎说:“友德随我二十二年,东征西讨,尝尽辛苦,镇守8州,有功无过。你当撰文刻诸石上,以昭不朽。”朱元璋为邓愈像题辞:“天生元辅兮辅我定乎九州,溯其功勋德业兮实无人以可侔,垂凛凛于尺幅兮直与河岳而长流。”并命将邓愈的功绩载入《洪武功臣录》,以垂不朽。
宋晟之墓宋晟墓与其父宋朝用墓,原在南京中华门外能仁里郎宅山(明代叫雷家山)西麓,墓坐东向西,神道碑亦面向西,上镌篆书“明故特进荣禄大夫柱国西宁侯宋公神道碑”,右边一块则刻着追封其父宋朝用为西宁侯的碑文。1960年迁移至雨花西路113号雨花中医院院内。西宁侯宋晟墓神道碑是宋晟第六子驸马都尉宋瑛所立,坐南东,面向北西,碑通高6.06米。碑文约计1308字。该碑曾被推倒,碎成7块,市文管会于1975年三月重新接合安装,恢复了旧观。1982年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宋晟(1342—1407年),字景阳,定远人,今安徽定远。是明代三朝元老,其间历经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从小随其父宋朝用、兄宋国兴参加朱元璋农民起义军,进行反元战争。永乐初年升后军都督府左都督拜平羌将军,委以西北防务,宋晟不仅是明初的显贵,也是朱棣统治西北广大地区的得力助手。《明史》载:“帝以晟旧臣,有大将才,专任以边事,所奏请辄报可。御史劾晟自专,帝曰‘任人不专则不能成功,况大将统制一边,宁能尽拘之法。邑敕晟以便宜之事。”永乐三年(1405年)封西宁候。宋晟前后4次镇守凉州,共20余年,对保卫明初西北边疆做出了杰出贡献。永乐五年(1407年)卒,追封“郓国公”并赐葬。两个儿子宋琥、宋瑛均被朱棣招为驸马。
沐家墓葬南京江宁区将军山为朱元璋养子沐英家族墓地,自1949年起这里先后抢救性发掘了黔宁王沐英、定远王沐晟、黔国公沐昌祚、黔国公沐叡的墓。此次发掘的是沐英曾孙副总兵同知都督沐瓒夫妇的墓。沐英家族世袭黔国公爵位与明王朝相始终,世代镇守云南,有明一代,传承12代,14任。他们远离朝廷,在云南边陲威惠并施,政声颇著,对明代在西南地区的经济开发和边疆的安定做出了贡献。
在沐英四世孙沐瓒夫妇合葬墓中,发现了金币99枚,最重的达到了350克,如此多的金币在明墓中也是非常罕见的。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的国宝、号称“十亿不卖”的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就是出土于沐英家族墓中。
沐英(1345—1392年)汉族,明初将领。字文英,本姓李。定远(今属安徽省)人。沐英幼年时,父亲早死,随母避兵乱,母又死,8岁时被朱元璋收为义子,从朱姓,在朱元璋夫妇身边生活。18岁时,被授帐前都尉,守镇江,迁指挥使,守广信。不久又随大军征福建,以功迁大都督府佥事,进同知。朱元璋命复姓,取李之上与朱之下,赐姓木,后又加水,遂为沐氏。明洪武十年(1377年),充征西副将军,讨吐蕃,西略川藏,封西平侯。明年拜征西将军,讨西番,拓地数千里。后总陕西兵出塞,擒元国公月兑火赤。旋从大将军北征,执知院李宣,尽俘其众。拜征南右副将军,与永昌侯蓝玉从将军傅友德取云南,擒元梁王平章达里麻,攻克大理,分兵收“诸蛮”,遂留镇滇中。先后平定思伦发及东川诸部,简守令,课农桑,垦田至百万亩,浚广滇地,通盐井之利。死后,赠封黔宁王,谥昭靖。其子孙从此世守云南,与明朝相终始。
据史料记载,沐氏家族在明代曾出过14位黔国公。从1959年迄今,南京市文物部门一共发掘了7座黔国公墓葬,除了第七世黔国公沐绍勋葬在云南、末代黔国公沐天波客死缅甸外,还有5位黔国公可能被葬在将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