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帝王谱》原名《闲聊南京历史上的王朝 》全面修改完毕 第二册 明朝篇 故事选辑

作者 : 肖尧

春联之设“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春联之设自明太祖朱元璋始。

据传,明太祖朱元璋不但提倡过年家家户户贴春联,而且还亲书春联赐于王公大臣。钱谦益《列朝诗集》载,朱元璋曾赐书陶安“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明史》载,他赐书廖永忠“功超群将,赛过雄师”;明周晖《金陵琐事》载,他赐书给开国功臣中山王徐达:“破虏平蛮,功贯古今第一人;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明太祖喜欢每年大年初一微服巡视民间张贴春联情况,并观赏各家春联。一次偶见一家独无之,询知为阉猪苗者,尚未倩耳。太祖为大书曰: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投笔径去。嗣太祖复出,不见悬挂,因问故。答云:知是御书,高悬中堂,燃香祝圣,为献岁之瑞。太祖大喜,赉银30两,俾迁业焉。

几项首创相传,朱元璋有若干“首创”。

第一,特务机关。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善使用特务的帝王,他在中国历史上首创公开的特务机关——“锦衣卫”,豢养大批特务,称为“检校”,四处观察臣下的活动,从事镇压“不轨”、“妖言”的勾当。

第二,户籍制度。朱元璋建立了中国古代史上同时也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周密的户籍制度。朱元璋规定,户口本上要详细写家庭人口的姓名、职业、年龄以及田产等基本信息。每家每户微小的变化,都要求详细地表现在户口本上。

第三,介绍信。朱元璋首次发明了“介绍信”。明朝户口制度森严,百姓出门,须到官府登记。官府经过严格的审批手续后开出“介绍信”,信上写明姓名、籍贯、职业、出发地及目的地。

第四,四菜一汤。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每遇荒年,百姓贫困潦倒,多有饿死,而公卿们依然花天酒地,歌舞升平。出身贫寒的朱元璋,对此十分恼怒。一天朱元璋有意摆出粗茶淡饭宴请群臣。席上一共四道菜:炒萝卜、炒韭菜、炒芹菜、炒青菜,最后上的是葱花豆腐汤。朱元璋对群臣说:萝卜是百味药,可治百病;韭菜生命力旺盛,象征国家长治久安;芹菜、青菜喻意为官要清廉、勤于政务、体恤民情;这葱花豆腐汤表示为官要一清二白,不能徇私枉法。并宣布:今后请客,只能“四菜一汤”,谁若违犯,严惩不贷。从此,“四菜一汤”的规矩便从宫廷传到了民间。“四菜一汤”的规定,至今在官方有关反对大吃大喝的文件中,时有所见,但执行得如何,只有天知道。当今的“四菜一汤”较古时候,已经有了巨大的改革和发展,可谓是花样百出,用中国人自己发明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据说比较有代表性的“四菜一汤”是:鸡煲翅、河豚鱼、野山珍、炖虫草,燕窝汤。

第五,移民政策。朱元璋登基以后,因为长年的战乱,人口减少,田地荒芜,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所以他把“与民生息”作为基本的政策,并制定移民垦荒的方针,在洪洞的大槐树进行了10次大的官方移民,使北方中原广大地区的社会经济得以较快的恢复和发展。他所制定的移民政策在建文皇帝、永乐皇帝时期依然被执行,这是明初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这种移民政策,至今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第六,照壁绘“犭贪”(反犬旁加一个贪字,读tan)。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首创,一般绘在官衙的照壁上。画的正中,绘有一形似麒麟的怪兽叫“犭贪”,它是神话传说中的贪婪之兽,传说能吞吃金银财宝。四周和脚下尽是宝物,但它并不满足,张着血盆大口,还妄想吞吃天上的太阳,结果落得个粉身碎骨、葬身悬崖的可悲下场。这种画有一种特殊的功能,那就是“整顿吏治、警戒官员”的警示作用。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反**力度最大的皇帝,官员贪污银子超过60两,就要剥皮装糠挂公堂,让官吏触目惊心。朱元璋首创衙门照壁绘“贪”,意在警戒官员要以“犭贪”为戒,切莫贪得无厌。

导游说这种画对我们今天的反腐倡廉,应该仍有一定的警示作用。但是我们却因为它是封建帝王创造的东西,而把它给批判了许多年,所以现代我们的“官衙”门前再也看不到这种壁画。

第七,大写数字。明朝初期,官场上贪污贿赂现象十分严重。洪武十八年(1385)三月,发生了户部侍郎郭桓等吞盗官粮的重大案件,涉及中央一级的官员甚多,为了整肃吏治遏制**,朱元璋下令,将郭桓及六部左右侍郎以下数百官员全部处死,并制定了严厉的惩治**的法律,规定凡贪污钱财60两银以上,就砍头示众。同时为了堵塞财务漏洞,规定凡数码1、2、3、4、5、6、7、8、9、10,一律用大写:“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一直沿用至今。

为汝拔刺为了巩固统治,朱元璋决不“慈悲为怀”,开国功臣便是首当其冲。他罗织罪状,严刑峻法,屠杀开国功臣。加以前曾为他运筹帷幄的李善长,曾为他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的亲侄子朱文正、亲外甥李文忠、大将徐达等,都死于非命。当时南京城里暗地流传“今日月兑了鞋和袜,不知明日穿不穿”的民谚。大臣上朝常先和家人诀别,不知能否活着回家。到洪武七年,朝中便已“才能之士,数年来幸存者百无一二”。皇太子朱标进谏说:“陛下杀人过滥,恐伤和气。”朱元璋当时不作声,第二天把一条棘杖放在地上,叫太子去拿,见太子为难,便说:“你怕有刺不敢拿,我把刺都去掉,再交给你,岂不是好。”太子说:“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朱元璋大怒,拿起椅子就砸,吓得朱标太子赶紧逃走。可惜朱标太子终于没有福气拿到拔了刺的棘杖,他先于他老子死了。他儿子建文帝虽然拿到了拔了刺的棘杖,也只做了4年皇帝。

明胜棋楼著名的胜棋楼就在莫愁湖畔。它坐北朝南,是一座古朴的两层建筑,楼下陈列着名人字画,楼上悬挂着明太祖朱元璋和中山王徐达奕棋的画像。胜棋楼上,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与明代第一开国功臣徐达下棋的地方。徐达棋艺高超,但每次和朱元璋对弃,总是以失子告终,朱元璋心中有数,一次,对徐达说,要他拿出真本事来,不要再让,结果一盘棋从早下到午后,仍分不出胜负。朱元漳自以为领先,便问徐达:“为何迟疑不前?”徐达回答:“请皇上细看全局”。朱元璋发现只要徐达再走一步,自己就全盘皆输,再细看徐达棋阵,竟已摆成“万岁”二字,不禁拍桌叫绝。朱元璋一时高兴,把这座楼和莫愁湖一起赐给了徐达,这就是胜棋楼得名的由来。

玛瑙白玉玛瑙白玉,原名“酿豆腐”,出自朱元璋的家乡安徽凤阳县。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幼年家贫,过着近乎乞讨的生活。有一天,他来到县城西南20里处一位姓黄的厨师门口化缘,这位黄厨师见此少年游方僧衣衫褴褛,骨瘦如柴,顿起恻隐之心,遂将刚出锅的“酿豆腐”施舍给了他。朱元璋饥寒交迫之中。得此美味果月复终生难忘。

后来朱元璋穿上龙袍,当了皇帝,常常想到“酿豆腐”,便令御厨如法烹制,可是都不会做,于是就降旨特诏黄厨师进京,并封为“御膳师”。以后宫中每逢琼林宴,“酿豆腐”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道菜。从此,驰名于世,相传至今已有600余年。黄家13代孙现在仍住凤阳,“酿豆腐”这道名菜成为地方一绝。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金陵帝王谱》原名《闲聊南京历史上的王朝 》全面修改完毕最新章节 | 《金陵帝王谱》原名《闲聊南京历史上的王朝 》全面修改完毕全文阅读 | 《金陵帝王谱》原名《闲聊南京历史上的王朝 》全面修改完毕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