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登瓦官阁》唐-李白
晨登瓦官阁,极眺金陵城。
钟山对北户,淮水入南荣。
漫漫雨花落,嘈嘈天乐鸣。
两廊振法鼓,四角吟风筝。
杳出霄汉上,仰攀日月行。
山空霸气灭,地古寒阴生。
寥廓云海晚,苍茫宫观平。
门馀阊阖字,楼识凤凰名。
雷作百山动,神扶万栱倾。
灵光何足贵,长此镇吴京。
注释瓦官寺:寺阁名,又名昇元阁,高240尺,建于东晋年间,原为东晋政府官营的陶器作坊,称为“瓦官”,所以就用来作为寺名。过去,南京门西地区以仓顶为最高点,仓顶东南的花露岗便是六朝瓦官寺和瓦官阁的所在地。如今旧址已无存。
东晋哀帝司马丕兴宁二年(364年),因慧力法师的奏请,诏令布施河内陶官旧地以建寺,故称瓦官寺。不久,慧力另建一塔。竺法汰驻锡时,更开拓堂宇,兴建重门。奉勒讲《放光经》,晋简文帝司马昱亲临听讲,王侯公卿云集,寺名因而大盛。又有竺僧敷、竺道一、支遁林等人亦来驻锡,盛开讲席。
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396年)七月遭火灾,堂塔尽付灰烬。帝敕令兴复,并安置戴安道所造的佛像五尊、顾长乐所画的维摩像及师子国所献玉像。恭帝元熙元年(419年),又于寺内铸造丈六释迦像。刘宋以后,慧果、慧璩、慧重、僧导、求那跋摩、宝意等相次来住。或敷扬经论,或宣译梵夹。至梁代,建瓦官阁。僧供、道祖、道宗等人曾驻锡(指僧侣长期驻留一地)瓦官寺。陈光大元年(567年),天台智顗住此,讲《大智度论》及《次第禅门》,深获朝野崇敬。僧俗负笈(背着书箱到远处去求学)来学者不可胜数。寺运隆盛。
后唐昇元元年(937年)改称昇元寺。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改名崇胜寺。至明初,寺基完全荒废。一部分改成徐魏公之族园,另一部分则成为骁骑之卫仓。嘉靖年间(1522—1566年)徐公在园侧兴建积庆庵,称为古瓦官寺。万历十九年(1591年),僧圆及诸檀越商议筹募资金,在凤凰台右建立丛桂庵。并赎回台地,重建殿宇,称为上瓦官寺。而改称积庆庵为下瓦官寺。今上瓦官寺已改称为凤游寺,仅残留部分伽蓝。
如今,所在地区政府准备规划建设和恢复民宅丛集、烟火万家,松竹环抱、杏花怒放的凤凰台、杏花村和顾楼、恺之壁画、瓦官寺等著名古迹,形成融特色居住、旅游、文化、休憩等功能于一体的历史风貌区。
李白首先为这座巨大的建筑物所吸引,在诗中先对阁的巍峨雄伟气象和阁内种种情景极力渲染,写得有声有色,后半转到了凭眺,对瓦官阁周围荒凉颓废的景物抒发了沧桑之感,寄寓着诗人对世事的感慨。极眺:极目远望。金陵,今江苏南京。钟山:即紫金山,在今南京东。北户:北门。淮水:指秦淮河。荣:古时房屋屋檐两头翘起的部分。这两句描写瓦官阁北对钟山、南临秦淮的雄伟气象。
漫漫:无边际的样子。雨花落:指天花纷坠。传说梁武帝时,云光法师在金陵的聚宝山上讲经,天花纷纷降落。嘈嘈:声音众多。天乐:天上的仙乐。这句描写僧人诵经时各种乐器合奏的情景。法鼓:寺庙所设之鼓。风筝:也叫铁马,古时悬挂在屋檐下的铁片,风起则相击发声。杳(yǎo):旷远。两句意为:寺阁屹然耸入云霄,攀登时似与日月同行。
霸气:旧指帝王的气象。古代传说金陵有王气,这里的霸气即王气的意思。霸气灭:指六朝灭亡。寥廓:空阔。云海晚:指傍晚时瓦官阁上空云铺如海。苍茫:旷远迷茫的样子。宫观:古时帝王的离宫别馆。平:宁静。这句指前朝宫观矗立于迷茫的夜色中,四周一片宁静。阊阖:阊阖门,六朝时宫门名。凤凰:指凤凰楼,在金陵西南的凤凰山上。两句意为:门上只剩下隐约可见的“阊阖”两字,凤凰楼前也仅能辨识它的题名了。
栱(gǒng):斗栱。我国木结构建筑中的一种支承构件,可使屋檐大量外伸。两句意为:雷声轰鸣,百山为之动摇;万间佛殿,因神护而不倒。这里用夸张的语气赞美瓦官阁的高大坚固。
灵光:即灵光殿。汉景帝的儿子鲁恭王刘余所建,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建筑物,以历久不废、岿然独存而著称。吴京:指金陵。因三国时吴国在金陵建都,故称。这两句是用灵光殿来反衬瓦官阁的历久长存。
④《宿白鹭洲-寄杨江宁》唐-李白
朝别朱雀门,暮栖白鹭洲。
波光摇海月,星影入城楼。
望美金陵宰,如思琼树忧。
徒令魂入梦,翻觉夜成秋。
绿水解人意,为余西北流。
因声玉琴里,荡漾寄君愁。
注释朱雀门:六朝都城建康(今南京市)南城门。始建于晋成帝咸康二年(336年)。门上有两铜雀,因名。白鹭洲:古人所说的白鹭洲位于现在南京城西2.5公里处的长江中,因当时洲上多聚白鹭而得名。李白曾有咏其名句“二水中分白鹭洲”。今天的白鹭洲位于南京城东南隅,是秦淮风光带上的景点之一。该园在明朝永乐年间是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家族的别业(别墅),故称为徐太傅园或徐中山园。
⑤《金陵三首》唐-李白
(一)
晋家南度日,此地旧长安。
地即帝王宅,山为龙虎盘。
金陵空壮观,天堑净波澜。
醉客回桡去,吴歌且自欢。
(二)
地拥金陵势,城回江水流。
当时百万户,夹道起朱楼。
亡国生春草,离宫没古丘。
空余后湖月,波上对瀛洲。
(三)
六代兴亡国,三杯为尔歌。
苑方秦地少,山似洛阳多。
古殿吴花草,深宫晋绮罗。
并随人事灭,东逝与沧波。
注释《金陵三首》组诗,浓缩了金陵作为六朝古都兴衰史,完整地体现了李白对金陵城的历史情感,其中也流露出他对现实的感慨。
第一首追述金陵旧事。首句言晋元帝司马睿南渡时,金陵已是孙权定都建业50多年的“旧长安”,随后又经宋、齐、梁、陈四朝,帝王大业共传330余年。颔联中借“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的典故道出金陵城的帝王气象,而长江更成天堑,为王朝抵挡住了北方政权的入侵,偏安于江左的六朝人饮酒作乐,咏歌寻欢。但李白并非旨在写六朝的辉煌,颈联中的“空”字透露出了衰亡气息。
第二首,李白于至德元载(756年)在金陵时所作,吊六朝遗迹,抒兴亡之感。金陵是六朝建都之地,当时“朱楼”、“王宫”,备极华丽,到唐代都湮没不见了。前两联承前首诗意,且用“当时百万户,夹道起朱楼”一句扩大了繁华景象,诗情在颈联顿时跌入深谷,王宫、古丘皆没于荒草中,曾经绮靡的后湖风光已不在,与之俱去的还有那些曾在这里醉生梦死的六朝人物。
拥:环抱的样子。金陵:这里指金陵山,即今南京的钟山。城回:江水绕城而流。当时:指六朝。国:都城。亡国:指相继灭亡的六朝的故都金陵。空余:只剩下。后湖:今南京玄武湖。瀛洲:传说中的仙山。这里指玄武湖中的小洲。
第三首中,李白伤感的不再只是六朝的没落了,“苑方秦地少,山似洛阳多”,将金陵比作长安。金陵城亦四山围,秦淮、直渎在其中。《金陵三首》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此时唐玄宗避“安史乱”奔蜀。李白“三杯”所歌的不单是眼前的金陵旧都,更是远在中原的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