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送许八拾遗归江宁觐省,甫昔时尝客游此县,于许先生处乞瓦官寺维摩图祥,志诛篇末》唐-杜甫(712—770年)
诏许辞中禁,慈颜赴北堂。圣朝新孝理,祖席倍辉光。
内帛擎偏重,宫衣著更香。淮阴清夜驿,京口渡江航。
春隔鸡人昼,秋期燕子凉。赐书夸父老,寿酒乐城隍。
看画曾饥渴,追踪恨淼茫。虎头金粟影,神妙独难忘。
注释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汉族。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人称“诗圣”。一生写诗1400多首。
拾遗:唐谏官名。江宁:金陵,唐曾改白下为江宁,南京别称之一。觐省:探亲。瓦官寺:南京古刹名。兴宁二年(364年),高僧慧力在建康(今南京)城南修建瓦官寺,顾恺之绘《维摩洁像》壁画,光彩耀目,轰动一时。
中禁:皇宫。北堂:父母居处。孝理:犹孝道。谓以孝治国教民。祖席:别宴,饮饯也。内帛:宫中赏赐物,丝织品。淮阴:今江苏淮安。京口:今江苏镇江。虎头:指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东晋画家、书法家。金粟影:即维摩图也。
杜甫年轻时到过南京,当时他的朋友许八有瓦官寺维摩图样,杜甫爱艺术,就要下来观摩。这首诗是诗人在长安作的,这时许八将回江宁(金陵)看望父母,朝廷很优待他。杜甫组此诗送行,忆叙了旧事。
此诗,从皇帝准许许八奉诏省亲叙起,朝廷设宴,同僚饯别,皇帝恩赐许多衣物,皆所以荣其亲也。然后,写到回家之事。淮阴、京口,江宁近境。“春隔鸡人昼,秋期燕子凉”,是说春日启程而秋日至家。再写到当年看顾恺之《维摩洁像》的场景,令他至今难忘。
(9)
《金陵五题并序》唐-刘禹锡
余少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尝有遗恨。后为历阳守,跂而望之。适有客以金陵五题相示,逌尔生思,欻然有得。他日友人白乐天掉头苦吟,叹赏良久,且曰《石头》诗云“潮湿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词矣。余四咏虽不及此,亦不孤乐天之言耳。
①《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注释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唐代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汉族。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唐代中晚期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贞元进士,历任监察御史、播州刺史、集贤直学士、检校礼部尚书等。著有《刘宾客文集》及《外集》传世。
石头城:故址在南京市清凉山一带,战国时楚国为金陵城,东汉建安十七年(212年)吴孙权重筑并改名为石头城。城依山临江,南接秦淮河口,地势险要,有“钟阜龙盘,石头虎踞”之称。故国:因金陵乃六朝故都,所以唐人常以“故国”称之。淮水:指秦淮河,六朝时代是京都繁华之处。女墙:城墙上面的城垛。
②《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
注释朱雀桥:六朝时金陵正南朱雀门外横跨秦淮河的浮桥,邻近乌衣巷。故址在今南京聚宝门的镇淮桥。乌衣巷:金陵城中的一条街道,位于秦淮河南岸,与朱雀桥相近。三国时吴国曾在此设军营,军士皆着黑衣,故名乌衣巷。东晋时代王、谢等豪门世族多居于此。王:王导,东晋宰相。谢:谢安,东晋宰相。
③《台城》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释台城:六朝皇宫,故址在今南京玄武湖南岸、鸡鸣寺之后。结绮、临春:阁名。南朝陈后主至德二年(584年)曾修建结绮、临春、望仙三阁,门窗全用极珍贵的檀木和沉香木做成,又用金玉装饰,极其奢华。万户千门:指皇宫。《后庭花》:据《隋书-乐志》载:“陈后主于清乐中作《黄骊留》及《玉树后庭花》、《金钗两鬓垂》等曲,与幸臣等制其歌词,绮艳相高,极于轻荡。男女唱和,其音甚哀。”《礼记-乐记》有“亡国之音哀以思”的说法,唐人遂以《玉树后庭花》为亡国之音的代称。
④《生公讲堂》
生公说法鬼神听,身后空堂夜不扃。
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注释生公:是对东晋高僧竺道生的尊称。相传他特别善于讲说佛法,刚到苏州时,由于不被了解,无人听讲,于是就对着石头讲了起来,结果石头都受了感动,点头赞许。宋朝诗人杨备诗云:“海上名山即虎丘,生公遗迹至今留。当年说法千人坐,曾见岩边石点头。”可见当年生公在金陵(南京)的传法活动热闹非常。故有“生公说法鬼神听”一句。不仅人听,连鬼神都听,形象地渲染了当时听讲人数的众多和虔诚。扃:从外面关门的门闩。当年的讲堂现在已经一片冷清,连夜间都不用上锁了。那庄严的高座,已是布满灰尘,无人过问。只有一方明月,依旧挂在天上,照耀中庭。
⑤《江令宅》
南朝词臣北朝客,归来唯见秦淮碧。
池台竹树三亩馀,至今人道江家宅。
注释江令:指南朝陈的亡国宰相江总。他出身高门,早年即以文学才能被梁武帝赏识,官至太常卿。侯景之乱后,他避难会稽,又转到广州,至陈文帝天嘉四年(563年)才被征召回建康(南京),任中书侍郎。陈后主时,官至尚书令,“总当权宰,不持政务,但日与后主游宴后庭”,“由是国政日颓,纲纪不立”(《陈书-江总传》)。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灭陈,江总入隋为官,后放回江南,去世于江都(今江苏扬州)。“南朝词臣北朝客”就是对他这段人生经历的概括。江总是陈朝后宫“狎客”,宫体艳诗的代表诗人之一,在历史上声名不佳。
此诗是刘禹锡借凭吊江令宅,指出“狎客词臣惑主误国”这一导致南朝灭亡的原因,先是站在江总的角度,写他从北朝归来时所见凄凉景象:秦淮河再也不见昔日笙歌缭绕、灯影攒动的繁华,只有碧绿的河水静静流淌。当刘禹锡来到江总黯然度过余生的地方——江令宅,只见:池台依旧,竹树三亩。
《西塞山怀古》唐-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释西塞山:今湖北黄石之东。三国时为吴国西部要塞。王濬:西晋武帝司马炎时益州刺史。受命征吴,造大船,攻占吴都(今南京),吴帝孙皓奉表请降。益州:晋时郡治在今四川成都。金陵:今南京。三国时为吴之国都。王气:金陵王气的传说始于战国时期,楚威王七年(前333年)打败越王无彊(强),尽取吴地,在长江边在石头山(今清凉山)上建立金陵邑(南京城)。楚威王觉得金陵“有王气”,吩咐在龙湾(今狮子山以北的江边)埋金,以镇王气。千寻:古时八尺为寻,这里形容其长。铁锁:吴国曾以铁锁链拦江,阻止晋船东下,被晋人用火烧熔。降幡:投降的旗帜。石头:石头城,今南京清凉山附近。四海为家:意即天下统一。故垒:六朝以来的战争遗迹。
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刘禹锡从夔州调任和州刺史,途径西塞山,感于时事,写了这首诗。前四句,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西晋水师沿江东下,势如破竹的浩大声势。后四句总结历史经验,借古讽今,告诫警告当世拥兵自重,凭险割据的藩镇,地形不足恃,“王气”不足凭。写得含蓄、贴切、自然。
(10)
《泊秦淮》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释杜牧(803—853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汉族。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秦淮:即秦淮河,源出南京溧水县东北,流经南京地区,入长江。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烟笼寒水月笼沙:为互文见义的句法,即“烟”、“月”都笼罩着“水”和“沙”。商女:一说商女即歌女,在酒楼或船舫中以卖唱为生的女子。清徐增《而庵说唐诗》云:商女,是以唱曲作生涯者。江:这里指秦淮河。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陈后主所作,后人看作亡国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