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阳之战·佛缘 第五十章 舂陵起兵Ⅳ

作者 : 孰不依

扬雄随庄君平回到成都,住在武都山道观。庄君平待扬雄安顿停当,便过来问道:“子云自不惑之年出川远赴京师,已数十年矣,不知几十年间,可曾悟道?”

扬雄叹口气道:“学生还记得当年抽得的四句中平签,‘梦中说的是多才,声名云外虚中来。水远山长难信实,贵人指点笑颜开。’至今未曾领悟。人生无非是一场虚幻。但有此一生毕竟不容易,就算是过客,也应该活得精彩一些,多少该做些事。”

庄君平微微一笑,道:“哦,那你都想做些什么事?”

扬雄拱手道:“弟子以为有意义的事情,一是建功,二是树德,三是立说,建功得有一施展抱负的舞台,树德须得坚韧不拨的意志,立说仰仗渊博深厚的知识。前两条弟子都感到无能为力,唯有立说,可以一搏。”

庄君平微微笑道:“只是如此吗?”

扬雄摇头,“弟子本以为也就如此,没曾料到终究月兑不了世俗。这次回武都山,也因有事要请教老师。”

庄君平一摆手,道:“让老师猜猜。你身上一定随身携带了一件天下至宝,不知如何处置,所以想让老师出出主意。对吗?”

扬雄从座上迅速撑了起来,对庄君平深深一揖,道:“老师神算,一语点中弟子的难处。那王太后年前将传国玉玺暗中托付弟子,期望将来汉室复兴。不料,王太后中途撤手西去,竟未对这传国玉玺留下片言只语。弟子捧在手中如捧烫芋,既不敢有负太后期望,又怕招来灭门之祸,实在不知如何是好。”

庄君平笑道:“此时屋中无非你我二人,不必如此畏惧。子云没听说过民间流传的符语吗?”

扬雄茫然道:“弟子在长安就曾听说过。好象是什么‘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但虚妄之言,不可尽信。再者,就弟子所知,名刘秀者甚多,远的不说,朝堂上便有国师公刘秀,南阳有高祖九世孙刘秀,其他名唤刘秀却藉藉无名者只怕也是多如牛毛。弟子恨无慧眼,识不得真命天子。”

庄君平笑道:“凡夫俗子自然不知,但得道成仙者自可窥见不闻之秘。”

扬雄闻言再拜,“这正是弟子不辞辛劳回到成都的原因。京师长安贤达虽多,但弟子身边无人可以信赖,弟子不敢向外人妄言。唯有老师,超凡入圣,品行高洁,弟子一生敬仰,或许可以为弟子指点迷津。”

庄君平敛起笑容,道:“既如此,为师也不妨告诉你,天下刘秀虽然甚多,但真命天子只有南阳刘文叔一人。这个刘文叔乃地藏菩萨转世。数年前南阳出现灵瑞之气,正邪两道争夺,那谶宝最终被刘文叔所得。据为师推算,如今刘文叔已在舂陵起兵,多半会进取颖川,夺占昆阳。子云可先静观数月,如无意外,可赶到昆阳,将传国玉玺设法转送与他。只是这样一来,你须得从水路下江陵,而后北上。”

庄君平稍稍停了停,又道:“子云,传国玉玺用和氏璧雕刻而成,你可知这和氏璧出自何处?”

扬雄苦苦思索半天,道:“弟子愚昧,只知楚人和氏得玉璞于荆山之中。天下之大,名叫荆山的地方不计其数。弟子不知埋藏玉璞的那座荆山究竟在哪里。”

庄君平微微笑道:“五百年前楚人和氏得玉璧,制成传国玉玺。五百年后这块和氏璧又将归于故地,回到地藏王转世的转轮圣王手中,这一切都是宿命,不可更改。”

扬雄猛然一怔,道:“如此说来,这和氏璧竟然是出自昆阳?”

庄君平点点头,道:“正是。昆阳西南三里许,有村名卞城,那便是卞和故里,著名的和氏璧就出自邻近卞城的荆山上。刘秀乃五百年修成的转轮圣王,和氏璧本应现今出世归于刘秀,只是天运颠倒才在五百年前出世。现在,和氏璧注定要在昆阳回到刘秀手中。你的使命大概就是将传国玉玺送到昆阳,交与刘秀。”

扬雄曾听南阳名士孔休提及刘秀刘文叔,知道此人气宇非凡,乃人中龙凤,今日再被庄君平认定为地藏菩萨转世,心中释然,决定依照师父的话,选择适当时机将传国玉玺送到刘秀手中。

末了,扬雄又犹豫道:“弟子其实看好当今皇上的人品,但并不看好皇上的能力,所以并不想过多参与政事。皇上对弟子不薄,弟子私藏传国玉玺,实在有负皇恩,心中一直觉得愧疚,无法释怀。本欲告老还乡,皇上却执意挽留,让弟子苦恼不已。”

庄君平笑笑,道:“当今皇上是个书呆子,尊重你们这些清流,想做些事情,这也是意料中的事。说实在话,就老夫所知,像你这样不疏通关系能够晋升官职的只怕绝无仅有。不少官员为了升官不惜倾家荡产,升官之后又大肆搜刮。官场这种糜烂之风,不唯当今朝廷,只怕再过千百年仍然如此。所以,王莽篡位后对你连升八级,确实不薄。”

庄君平说到这里,话锋一转,道:“王莽虽然称得上谦谦君子,却不是一位明君。他的政令一出长安,统统变了味道,这是王莽始料不及也无法驾驭的。德不称,其祸必酷;能不称,其殃必大。王莽志大才疏,却妄想建千秋伟业,将来必定身败名裂,你不肯将自己拴在大新朝这棵朽树上也是明智之举,不必愧疚。”

刘伯升兄弟舂陵兴兵,遣人去邀请名士孔休相助,不料孔休却念在王莽当年的知遇之恩,竟然托辞不肯见面,给刘伯升泼了一盆冷水。刘伯升得讯,忿怒道:“没有这些沽名钓誉之辈,我刘伯升就不能争夺天下吗?咱偏不信这个邪!”

刘伯升激愤之下,令族人皆毁家从征,老弱皆自载棺木随军开进。刘伯升犹恐宗人宾客三心二意,半途打退堂鼓,所以燔烧屋室以示绝无退路:要么赢得天下,要么死无葬身之地。这样,数千兵马才绝了反顾之望,以一当百,成了浩浩荡荡一往无前的虎狼之师。

一日,宗佻带着侄子宗璞前来投靠刘秀。宗佻之所以让侄子投靠刘秀,是想让这个侄子跟着刘秀学些知识,别像自己纯粹一个大老粗。

刘秀一边跟宗佻喝酒一边留意这个年青人,没想这个宗璞直至宴席结束一直端坐无语,不曾与邻座交谈。

刘秀心中一动,便对宗佻道:“贤侄稳重谨慎,我就留在身边先把守库门吧!”宗佻佩服刘秀的学识,对刘秀十分信任,毫无二心,不管刘秀怎样说都点头称好。

宗璞自从把守库门后,每天早晨进入帷帐,就一直端坐到黄昏,士兵们不能随便进出,军纪居然也为之整肃!

刘秀本来也是稳重之人,对宗璞倒也有几分惺惺相惜,故而经常指点。时间一长,只要不当值,宗璞常常不离刘秀左右。

李轶本乃南阳大户,是极其谨慎之人,自起兵以来每日必向刘伯升兄弟详报军情。刘秀有时感到颇不自在,道:“李将军职位比我高,年龄比我长,何必每日都认认真真地向我刘秀汇报军情,这不是折杀我吗?”

李轶躬身道:“我李轶见义军当中唯将军仁厚亲民,学识广博,众望所归,他年必多有仰仗,敢不毕恭毕敬吗?”刘秀一怔,急道:“李将军此言差矣,切不可到处传言,否则只怕于你我不利。”

刘秀想了想,对李轶道:“李将军,这样吧,今后有什么情况,我们及时沟通,但也大可不必凡事都兢兢业业,一本正经地讨论半天,重要的事当然要深思熟虑,一般的小事一句话讲清就行了。这样,李将军可以省下不少心思,好不好?”

“刘将军见笑了,将军所言,李轶自当记取。”李轶告退出来,心中却不乐意,暗自思忖:“我李轶向你刘秀通报军情,是看重你刘秀,如何这般不给面子,竟然教训起我了。看来今后这刘秀难以依托啊!”

没想到李轶这一念头,自此埋下了祸根。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昆阳之战·佛缘最新章节 | 昆阳之战·佛缘全文阅读 | 昆阳之战·佛缘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