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伦不仅是个书迷,还是个诗迷、歌谣迷,这使千慧极为兴奋,似乎看到了未来的诗神,一个再造的自己。于是对小伦爱护有加,比亲儿子还亲。
小伦自小聪明过人,小时就是个孩子王。史料记载:伦文叙“五岁时与群儿戏有术者。”后来他走街串巷,帮助父母卖菜。街坊、邻居、“讲古佬”他认识不少,听到不少脍炙人口的民间的笑话、妙语、段子,得到了“民间文艺”的浸泡,自己也成了创作者、传播者。卖菜时,他口齿伶俐,能说会道,甚会招徕过客。为了促销,他灵机一动,自编了一首《卖菜歌》,边走边唱,很好听:
清早起,把菜卖,
挑起菜担那个出门外,
—边吆喝—边卖,
一路走来一路卖。
小白菜那个水灵灵,
沙葛长得模样怪,
毛笋皮厚咀巴尖,
山菇个个把草帽戴,
长把茄子穿紫袍哟,
金皮南瓜胖又矮……
小团葱那个喷喷香,
黄瓜凉拌把胃开,
菜瓜爱穿花花衣,
朝天辣椒好厉害,
番茄那个甜又酸哟咧,
韭菜炒蛋人人爱……
山泉浇灌百菜鲜,
小伦我卖菜心花开,
四季蔬菜哟样样有,
欢迎大家都来买呀都来买!
卖菜喽——卖菜卖菜……
歌词用粤语唱出,声调甜美昂扬,就像雨后菜园那样生机勃勃。歌声中,生意旺了很多。
当小伦唱给千慧听时,千慧不禁击掌叫好,大大夸奖一番后,便从箱底拿出一本发黄的线装书,那是他珍藏了几十年的自己的诗集。这也是他唯一的“**”,竟然毫无保留的拿给爱徒看,由此可见已对伦文叙爱得无以复加了。
心有灵犀。伦文叙不看则已,一看便爱不释手,觉得很对自己的口味。小伦怎么也想不到,身披袈裟、循规蹈矩、习惯晨钟暮鼓的师傅,竟然是位激情澎湃的诗人!两者怎能合而为一呢?千慧笑笑,解释说:“往事如烟,一切俱往矣。老衲入佛门后即与过去的我告别了。见你在诗词方面尚可造就,故从此,小伦想当个诗人,这正符合千慧的心愿。从此,一个打造未来诗神的“希望工程”开始了。
关于作诗词、写对联,千慧告诉小伦,能写出老百姓听得懂的东西,才算好东西。什么诗老百姓最易懂?——打油诗!
千慧特别钟爱打油诗,自己写诗走的也是这个路子。他特别推崇打油诗创始人张打油先生。千慧绘声绘色给小伦讲解张打油的故事。
这的确是个美丽的故事:据说唐人张打油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不识几个字,总之是个无名草根。但他的《咏雪》诗“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一鸣惊人,开创了一个崭新的诗体,即打油诗,从此名垂千古。这首诗描写雪景,由全貌而及特写,由颜色而及神态。通篇写雪,却不着一“雪”字,而雪的形神跃然句上,每句每字,都十分生动、传神。用语也很俚俗,本色拙朴,但具有原始的大美。
小伦听得入了迷,已满脑子的张打油,满脑子北方雪景了。
千慧看到小伦对打油诗听进去了,很高兴,进一步鼓动他说,打油诗是个好东西,不仅普通百姓喜欢,大文豪也喜欢哩!接着,他给小伦讲解苏东坡作打油诗的故事。
大文豪苏东坡作诗很通俗,脍炙人口,至今有很多美词佳句流传,有的还随着飞船上了太空。有段时间,苏东坡被贬岭南,任宁远节度使(是个无职无权的小官)。一日,苏大学士出门散步,路遇当地一位为夫送饭的老妇,见老妇蓬头垢面,衣衫褴褛,是个道地的下里巴人。旷达率性的苏东坡即刻有了诗句,随口吟了出来,诗云:“蓬发星星两乳乌,朝朝送饭去寻夫。”这两句诗原本并无恶意,只是即景调侃而已。但老妇听出苏学士有逃逗性,是戏侮之句。她想,大名鼎鼎的苏东坡谪贬岭南后,几乎家喻户晓,无人不知。苏学士性格豪直,人品值得尊敬,但他也太喜欢挖苦人了,太不接受“祸从口出”的教训了。应该再教训他一下!老妇从容自如,反唇相讥,竟然也出口成诗。诗云:“是非只为多开口,记否朝廷贬汝无?”这两句为老妇人告诫之语,句式虽承接前两句,但意境远高出前两句。显然,这两句打油诗揭了苏东坡的老底、疮疤,戳到了他的痛处。苏学士何等聪明人,听罢立即趋前握住老妇人的手说:“多谢指点,汝堪当吾师也!”这个故事说明,即使习,才能不断写出佳作。后来,苏东坡深入民间,观察体验,真的爱上了岭南,创作出三百多篇佳作。“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就是这一时期名句之一。小伦又入了迷,一个农妇竟然可以教训大文豪,多了不起呀!
千慧接着告诉小伦,其实作诗没有什么诀窍,实际上就是随时抒发真思想,真感情。他又举了个例子。元朝有个新嫁娘,众宾客酒足饭饱之后,开始大闹新房,欢声笑语,热浪阵阵,直至深夜。还逼新娘吟诗一首,表达新婚之夜的感受。这真是强人所难。新娘无奈,终于口占一首:“谢天谢地谢诸君,我本无才哪会吟?曾记唐人诗一句,‘**一刻值千金’。”可是这一吟,非同小可,立刻产生轰动效应。众宾客掌声雷动,赞不绝口,都说“好,好!”有的提议说:“新娘急了,时间宝贵,咱们快撤!”说着乘欢而散。此诗妙在末句,虽为引语,但此时此地,别有新意,个中奥妙,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小伦又佩服起元朝那个新娘子了,小伦觉得那个新娘子真不简单,月兑口能成好句,句子简单却很美,她心灵美,才出美句!
千慧还告诉小伦作诗不是显学问,千万不要追求高深难懂,越浅近越通俗越好。要提倡化繁为简,提倡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生动活泼。但浅显通俗并不意味平直,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看似浅显,但意境很美。看似浅显又有意蕴的好句子怎么得来?就需要千锤百炼,象杜甫那样“语不惊人死不休”。千慧指示小伦,今后若要作诗,就从作打油诗开始,向李(白)、杜(甫)、白(居易)学习,向苏东坡学习,向那个农妇学习,也要向那位不会作诗却作了一首好诗的新娘子学习。不仅学习前人的好句子,还需在生活中多观察,多体会,多练习,切记功夫在诗外!
为了培养小伦兴趣,一有空暇,千慧便叫小伦临贴学对,吟诗填词。所谓临贴,就是临摹历代书法家的传世碑拓,如草书名家张旭、行书名家二王(羲之、献之)、以及颜真卿、柳公权、米芾、怀素等大家。学对,就是学习写对联,一要掌握平仄声韵规则。如绝句中要求,除第三句末字可用去声外,其余三句末字必须用平声。二要掌握对仗关系。如天对地,日对月,风对雨,千对万;再如青山对绿水,云海对松涛等。吟诗,就是能即兴创作并吟诵出合辙押韵的诗篇;填词,就是根据古典辞牌要求写出规范的长短句。
千慧师傅手把手地教,小伦认认真真地学。很快便出成果了。不过搞笑的是,千慧要求小伦诗歌一定从生活中来,小伦的主要生活就是种菜、卖菜,作来作去,也离不开菜。有诗为证:
其一
早晨浇来晚上灌,润得畦内百菜鲜。
绿色满园看不厌,挑到街上换酒钱。
其二
春来处处菜花新,蜂蝶纷纷竟采春。
堪怜富家子与弟,风流不及卖菜人。
其三
绿叶和根女敕,素花向顶开。
香从臭里得,甜自苦中来。
其四
早种一亩菜,夜读万卷书。
持家勤且俭,甘苦有和无。
千慧看到小伦的这些习作,哈哈大笑。说:“好,种菜、卖菜,菜中有诗,诗中有菜,都是身边生活,也真,也善,也美。清新,好诗,正合吾意!”
师傅乐得合不拢嘴,小伦被夸得有点不好意思。
千慧深知,真正天才不是在书斋里产生的,必须融入社会大课堂。自此,千慧又有了新的主意,有意无意放纵小伦出去多和人交流、学习,甚至“交锋”,在实践中提高。
大明朝那个时候,无论官方还是民间,文化氛围十分浓郁,复古之风盛行,尤其崇尚唐宋遗韵,吟诗作词成为一种时尚。当时,即使在相对偏远的岭南地区,衡量一个人有无才学,常以吟诗作对为主。社交和娱乐圈中,文人雅士满口“之乎者也”不用说,就连市井草民,也常常喜欢口吐珠翠,佳句闪烁。日常对话中,有的人动不动就出个上联,以期难倒对方,一是作为消遣,同时也显示自己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