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柳妻缘 第三十八章 秀出名门

作者 : 刘泽让

陈庸老师告诉伦文叙三人,白沙先生在家乡和广州等地热心兴学,这次应提学大人邀请,特来做首场报告的。小湛又向伦文叙三人介绍,他是广州城东二十里沙贝村人,家里也很穷,父亲早逝,母亲在广州靠打零工为他挣学资。

小湛的母亲,是个既平凡又了不起的女人,她学习孟母三迁(为择好邻居多次搬家)的精神,为了儿子,从沙贝村搬家到广州东山,千方百计打听到白沙先生住处(白沙先生在广州有一寓所,今北京路白沙居)后,就把儿子送到白沙先生那里,让他既当小工,又当学生。从此,他一直跟随在老师身边,老师身体不太好,他一方面照顾老师生活起居,一方面主修理学(即哲学)。现在老师身体好转,顺便带他来参加旁听。湛若水年纪虽小,表现得极为老成持重。听了介绍和接触后,小湛在伦文叙、柳先开、区英男三人心目中的形象把变得高大起来,不禁对这位小师兄肃然起敬。

后来他们和小湛成了好友,专门拜访过小湛之母陈阿姨,此是后话。

广场的人越聚越多,广州府、各县里主要领导和文教系统头面人物乘轿的乘轿,骑马的骑马,陆续都来了。主持这次报告会的,是提学长官黄天复大人。黄提学首先介绍了一长串各级政府领导同志的名字,大家反应平平,当念到“白沙”三个字时,全场响起热烈掌声。伦文叙他们这才知道白沙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千慧师傅多次向他介绍,白沙先生是岭南第一高人、大学问家,在教育界可以说是位泰斗级人物。面对眼前者位慈祥的老者,一种景仰之情油然而生。

广府学宫广殿宽堂,绿树成荫,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里集中了全省的教育资源,经常有著名学者、优秀教师来作专题演讲,其中著名的有理学大师白沙、广府学宫教谕孙学魁、南海学宫的教谕陈庸、番禺学宫的教谕苏灿等。当然也少不了政府领导和黄提学等做政治报告,一般都是官话、套话、假话,没有人真的愿意听。而白沙大师的学术报告是真学问,最为吸引人,令人回味无穷。

白沙在这次学术报告会上,系统阐述了以“静坐澄心,从中悟道”的哲理,他对程颢、朱熹、陆九渊的格物说和心学进行了批判式继承,他认为,并不是只有圣贤、帝王将相和士大夫可以悟道,一般人乃至普通百姓都可参悟。真理是天道,并不会向权贵倾斜。白沙的学说主张带有鲜明的平民化色彩,显然与当时官方的主流思想和愚民政策相悖。但明朝中期尚算开明,允许各种不同思想流派共存。白沙的思想自成一家,影响全国,在当时就被称为白沙学派或江门学派。

陈白沙的教学方法与众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先静坐,后读书;二、多自学,少灌输;三、勤思考,取精义;四、重疑问,求真知;五、诗引教,哲入诗。

根据当时社会萎靡的风气,以及高年级学生中不少沾染了酒色、浪荡和懒惰习气,陈白沙引用老子《道德经》教导之: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音:tián)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月复不为目,

故去彼取此。

陈白沙对《道德经》耐心解读,这段大致意思是:丝色彩缤纷会让人视力疲劳,朝歌夜弦会让人昏沉失聪,餐餐美味会让人丧失了味觉,驰骋狩猎会使人心跳发狂,难得之货会引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只求饱月复不求悦目,所以他们摒弃声色犬马,只选择温饱适度。

为了更易理解,白沙先生还自编了《戒色歌》、《戒戏歌》、《戒懒文》等几首通俗诗歌,在报告会上给学生诵读,希望成为他们的作为座右铭:

《戒色歌》:

世间花酒总为先,花酒原来枉费钱。

酒醉猖狂还要醒,花迷撩乱不知天。

鱼因吞饵投江岸,蝶为寻花到野川。

寄语门下诸弟子,莫贪花酒误青年。

《戒戏歌》:

锣鼓喧天上翠楼,男人扮作女人头。

少年容易成衰老,快活何难变困愁。

金榜题名空富贵,洞房花烛假风流。

须知光阴如过隙,莫作等闲去浪游。

《戒懒文》:

大舜为善鸡鸣起,周公一饭凡三止。

仲尼不寝终夜思,圣贤事业勤而已。

昔闻凿壁有匡衡,又闻车胤能囊萤。

韩愈焚膏孙映雪,未闻懒者留其名。

尔懒岂自知,待我详言之:

官懒吏曹欺,将懒士卒离,

母懒儿号寒,夫懒妻啼饥,

猫懒鼠不走,犬懒盗不疑。

细看万事乾坤内,

只有懒字最为害。

诸弟子,听训诲:

日就月将莫懒怠。

举笔从头写一篇,

贴向座右为警诫。

报告会后,伦文叙等同学意犹未尽,依依不舍,跑过来继续求教。湛若水扶着白沙,走出课堂,在大榕树下的石凳上坐下来,继续耐心地给同学们讲解着。

对于伦文叙,白沙老师多次听自己的学生梁储提到过,面对眼前这个博古通今、才华横溢的伦文叙,白沙露出赞许的目光。

后来,白沙又来做过几场报告,少不了和小伦、小柳等人交流。

白沙桃李满天下。他的门下,走出了大贤梁储,是明朝中期的国家栋梁。现在不离身边的有精研心学湛若水。白沙老师慧眼识才,又善育才,仍在历练小湛的心志,准备适当时机让他一啸冲天,入世济民。

他认为湛若水和伦文叙是岭南难得少年人才,他们各有所长。小湛是一匹卧槽黑马,有叩问宇宙、启迪天下之志。伦文叙有金榜夺魁、登峰造极之才。两者可以互补长短,相映生辉。他勉励伦文叙说:“学道,人道,天道,一个人通过学习,能够了人道,明天道,人生才能带来长期繁荣。文叙啊,你切记,求功要求百世功,求利要求千秋利,求名要求万代名。”

白沙也觉得柳先开颇有湖广才士之风,人才不可多得,将来亦必将大有作为。

白沙为人师表的大贤得风范,良好的文化氛围,宽松的学术环境,使青年学子湛若水、伦文叙、柳先开如鱼得水,眼界大开,获益匪浅。

在接触中,小湛看见伦、柳、区三位个个风姿卓约,仪表堂堂,同时也颇有文采,很是喜爱,见面则以学弟称之,自己俨然一个之士,除诗文外,对程朱理学并不陌生,但理论上尚无创建,也并无开宗立派之志,故对大他一岁的湛若水学识和创见无比钦佩。

湛若水作了一个诗帖《示诸学弟》:

心无一物,天理见前。

何为天理,本体自然。

廊兮浑兮,四时行焉。

勿忘勿助,圣则同天。

小湛将诗帖抄成三份,分别赠与伦、柳、区三位,其内容饱含心学哲理,体现了少年的湛若水以诗言志、以诗述理的思想主张。

可是好景不长,白沙老师又生了痨病,不宜在广州奔波讲学了。小湛与老师情同父子,遂顾了车马,准备亲自护送老师回江门白沙村养病。

临行之时,伦文叙、柳先开、区英男前往送别。慷慨的柳先开要送些银两,白沙老师坚辞不受。白沙斜躺在车上,吃力地说:“我是一介布衣,零用钱已足够,多而无益。你们这些银子多来之不易,积攒也难,应用于最关键时节为好。”

双方依依,白沙又叮嘱伦文叙等:“今年秋有乡试,还有三个多月时间,尔等宜积极备战。算起来,无论直接还是间接,你等均出自我的门下,且已攻读十年寒窗,生活中不论顺意不顺意,走到此番不容易,故一定要坚持。我须离去一段时间,待回来,为你们助力加油!”

伦文叙说:“谨尊师命。”伦文叙率诸师弟长跪路旁,送别白沙老师回江门老家。古道风尘,寒鸦哀噪,一辆马车颠簸着消失在远方。

白沙老师回老家后,小湛日夜守护,端屎端尿;天天熬炖汤药,精心伺候在床前。经半个多月精心调养,病情有所好转。白沙老师一方面感念小湛如儿子般孝敬,心里十分欣慰;同时又念乡试临近,不宜让他久留,遂催小湛赶紧回广州应试。小湛对老师病情放心不下,死活不肯回广州,为表示追随老师的决心,竟然烧了路引(大明朝学生证),白沙只能摇头叹息。这样,小湛在江门长期住了下来。

在老师身边,小湛处处以老师为楷模,加强自我修养,发奋于理学钻研,遨游于广阔的哲学领域,不久,在天理(即规律)的认识方面有了许多突破性创见。其中他将“随处认天理”的理论说给老师听,白沙老师大为赞赏,说:“日用问‘随处认天理’,着此一鞭,何患不到佳处也!”欣悦之情溢于言表。

白沙对伦文叙后来和小湛的友谊,白沙一直十分满意和赞赏。当伦文叙突破重重阻力、过关斩将,在北京夺得状元,为岭南父老争了光,白沙得知后,露出欣慰的笑容,不久含笑而逝。

老师故去后,湛若水不负师望,穷究天理(即规律),成为与王阳明齐名的哲学大家,被当时称为“王湛心学”,照亮了大明朝中期的历史天空,并深刻影响至今。他不仅精研哲学,继伦文叙之后,也奔赴京师参考,高中二甲进士,走进仕途,最后官至兵部尚书。晚年致力讲学授徒,收入室弟子四千余人。此是后话。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伦柳妻缘最新章节 | 伦柳妻缘全文阅读 | 伦柳妻缘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