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传统意义上年已经过了,但人们过年的喜悦和热情却丝毫也没有减弱。每天早上一起床,男人们便会在大门外挂上一挂鞭,“噼里啪啦”的放起来,在火红热闹中迎接着崭新一天的来临。然后就是毫无压力没有繁重劳动玩乐悠闲的一天。
一过正月初十,村里的秧歌队便开始锣鼓喧天的扭起来了。大闺女小媳妇们一般都不好意思在大庭广众之下扭动,秧歌队成员以老头儿老太太为主力队员。
村里的大喇叭开始整天的呱噪着,鼓励着村民自发的为村里在元宵节放烟花爆竹而捐款。村民们虽然怨声载道,但等村干部真拿着小本本挨家挨户集资来到自家炕头时,又不好意思说出“没有”这样的话,不管家庭条件好坏,也多少的拿出点钱给凑个份子。
到了正月十四这天,作为村主任的张玉玲的父亲便带着村里几个人去集市上选购烟花爆竹了,那些较大的村民自制烟花提前几天就已经定制好了,今天派人去拉过来就行了。
傍晚十分,村里的喇叭便又开始广播了:“广大村民注意啦!今天晚上在村北头的麦场里放烟花啊!”
孩子们听到这个消息都兴高采烈的围着村子奔走相告着,相约好晚上一起去看烟花。
为了让孩子们都可以过一个高高兴兴的年,大人们一般都不再管束孩子,有孩子犯了小错,也会忍住尽量不予处罚。以前会受到严重责打的不小心摔个碗打个碟子之类的,现在大人们也会一边在嘴里不住的念着“碎碎平安”一边收拾起零落在地上的碎瓦片。
只是过年的时候,大人们都十分忌讳“死”、“完”之类的词汇,觉得是相当霉气不吉利的。比如包完饺子不能说“包完了”,要说“包好了”,“累死了”要说“累了”。总是有一不留神说走嘴的时候,如果是大人就会觉得自己犯忌一般心里不安,如果是孩子,就会被大人呵斥。但也不会声色俱厉的斥责,说得重了,就会有老人在旁边说:“大过年的,别说孩子,惹得他不高兴。”
为了让孩子们高兴,大人们也不再限制那些大孩子们出去疯野了,不会像平时一样,硬逼着他们在身后拖着弟弟妹妹当“跟屁虫”了。
吃完晚饭,听到秧歌队的锣鼓声,张云霞、张云凤、张玉玲、刘文国、刘文栋、张玉山相约着早早来到村北头的麦场边。来的太早了,麦场边只有一些村民从村委会往麦场里运送烟花爆竹,麦场边是秧歌队的乐手们在“锵锵”的擂着大鼓,敲着铁镲和锣。
已经有人开始围着村放“灯花”了。所谓的“花灯”是把用蓖麻油浸过的燃烧着的棉花团放在一个大铁勺中,一个人端着跑,一个人在旁边用铁勺一团团鹞出来,放置在村里的各个路口、丼边及各家各户的大门口。
张云霞等一群小孩子便跟着放“灯花”的人围着村快速的奔跑,到自家门前的时候,还会央求给自家门前多放一个“灯花”。
在淡淡的月光的照映下,站到胡同口的一端望向另一端,便可以看到那些星星点点的“灯花”在冬夜里散发着温暖的诡异的光芒。
有小孩子便把冻得发疼的手和脚伸到“灯花”上,但却总是被看到的大人们制止:“十四的灯花是‘鬼花’,烤手烂手,烤脚烂脚,十五的灯花是‘人花’,可以烤手烤脚,最好的灯花是十六的叫‘神花’,长了冻疮的手和脚在这一天烤了,手脚便不会再生冻疮了。”
很显然这是一个迷信的说法,但当地人都怀着敬畏的心理来信奉着,所以每年逢正月十六放灯花的这天,村民们不管男女老少都会挤到灯花旁炙烤一下手脚,尤其那些长了冻疮的孩子们,更是乐此不疲。
没等灯花放完,麦场里便开始鞭炮齐鸣了,听到响动的人们便都快速的聚拢过来,站到一边捂着耳朵听着震天响的鞭炮声和锣鼓的喧闹声。
一阵鞭炮响过,便开始放各式各样的烟花,人们都仰头专注的看着烟花在天空中喧嚣、舞蹈,议论着哪一朵花开的最灿烂,哪个土制的烟花放得更高,花开得更多。
这时,离麦场较近的人家便手拿铁锨,站到自家的房顶上,以防掉落的火花引起火灾,有的站在自家的柴火垛旁,胆战心惊的抬头望着那些向自家柴火垛位置掉落的烟花。这样的担心完全不是杞人忧天,因为每年放烟花都会有着个柴火垛或房子的事情发生,干燥的柴火和土房子是最易引起火灾的,当然也不排除有个别不怀好意的大人或调皮的孩子趁乱故意纵火的可能性。
有一年放烟花,就曾经有一位老人跪倒在村干部的脚下,“咚咚”的磕着响头,求他们别在自家的柴火垛附近放烟花了,真要不小心引起火灾,那整个春天都会面临没柴做饭的窘况。
等烟花放的差不多了,村里的秧歌队便粉墨登场了,老头儿老太太们都化着拙劣的彩妆,以致完全看不出本来面目。划旱船、钓王八、捉蝴蝶、逗傻老婆,男男女女们不遗余力的扭动着,快乐的在秧歌中穿插着这些古老的花样。笨拙的动作,夸张的表演,逗得围观的群众都嘻嘻哈哈的笑起来。有小孩子便跟在秧歌队后面学着样子一扭一扭的“东施效颦”起来,这样的现场模仿秀便会引来众人更加大声的哄笑。
一阵急迫的鼓点响过,秧歌队的队员们便开始更加快速的变换着队形,等队形回归到初始的样子,当晚的节目才算彻底结束了。
人们便在熙熙攘攘声中各回各家了。但回家的多半都是带孩子的女子,男人们还是按老规矩呼朋引伴的去打小牌或聚到一起胡吹乱侃,孩子们也都找一户人家坐在一起嬉戏或者也学大人的样子玩简单的纸牌游戏。
在正月十五这天早上,按照当地的民俗照例是吃头天晚上包好的肉馅饺子。晚上,吃自家用粘黍面包裹的红糖做的元宵,这对大人孩子们来说,已经是上好的美食了。
三天近乎狂欢的闹元宵过后,这个年才算正式过完了,人们才开始像往常一样,该干活的干活,该上学的上学,该看孩子的看孩子,生活一天天进入到了正常轨道中。
这样欢乐又喜庆热闹的节日,总是让孩子大人们都发出同样的感慨:要是每天都过年就好了。
孩子们的感慨是真心实意的,大人们却都知道,节日只是短暂的狂欢或休整,而为生计整天的劳碌才是生活最长久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