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消失的光年 上学

作者 : 活着活着就老了

1984年是崭新的一年,除了“对越自卫反击战”拉开了序幕,整个国际国内形势还是相对稳定的。

在这一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就台湾和香港问题对外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政策,并视察了深圳、珠海两个经济特区,提出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说法,为第一股“下海”风的盛行提供了温润的土壤。就农村工作问题,进一步肯定了过去一年的成就,为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把土地承包期一般延长到十五年,鼓励农村发展多种经营,发展林牧渔业,在巩固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迅速把主要精力转到发展商品生产上来,使广大农民尽快富裕起来。

在正确政策的引导下,当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比去年增长了15.2%,整个国家形式呈现一片大好。

也是在这一年,中国射手许海峰在第二十三届洛杉矶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夺得了中国在奥运会上的第一块金牌,为中国打破了“零的记录”。李宁一人独得自由体操、鞍马、吊环3枚金牌,还获2枚银牌和1枚铜牌,是当届奥运会获奖牌最多的运动员。

10月1日,在国庆35周年期间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这次盛大的阅兵式,是国庆10周年来的第一次,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装备最新,机械化程度最高的一次。它标志着我国武装力量的现代化建设进入崭新时期。

但农民们除了对农村政策感兴趣外,别的都觉得与己没有多大的关系。偶尔在街头巷尾议论起国家大事,也都是当新鲜事一样传播着,既没有纵论古今的豪情也没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只是为了炫耀一下自己的博闻强识。

而对张云霞、张玉玲和刘文栋这些孩子来说,这一年却是关键的一年,是以后蹉跎人生的一道分水岭。因为就在这一年,他们都有了一个统一的称谓“小学生”。

春末夏初时节,刘家村的高秀芝老师用笨重的自行车驮着一袋子小麦来张家村的磨房磨面的时候,看到张云霞和张玉玲正站在路口的榆树下用竹竿绑着铁钩钩榆钱儿,两个人手中一人拿着一块凉馒头当零食吃。高秀芝便笑着说:“一人一块大白馒头,真好啊。”

俩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因为高秀芝是陌生人,谁也没搭腔。

直到麦收过后,两个人和刘文栋结伴去刘家村“考小学”的时候,才知道这个人原来就是自己将来的老师——高老师。

高秀芝老师今年四十多岁,慈眉善目,语调温柔,比起教刘文国他们的外表严厉的刘淑文老师可显得和蔼多了。

张云霞和张玉玲一看这老师,便觉得很面熟。在问到张云霞的时候,高秀芝和蔼的笑着说:“那天去你们村推磨,拿着一块大白馒头吃的那个小孩儿就是你吧,还钩榆钱儿咧。”

张云霞一下子想起那天的事,想到那天和张玉玲两个人都因为拘谨没搭理高老师,心里就一阵羞愧,低下了头。

回家的路上,张云霞便兴奋的跟张玉玲说:“高老师竟然还记得我们俩。”

张玉玲也兴奋的答着:“这个高老师看起来脾气挺好的,不像教二年级的刘老师,听说写不好字的学生还会被她用板子打手心呢。”

张玉玲的话弄得张云霞心里一阵恐惧,立马觉得老师都是令人崇敬又恐惧的人物。

“是啊,是啊,刘文国就曾经不止一次因为写不好字被刘老师打手心呢。”一起走着的刘文栋也附和着说。

刘家村跟张家村地连着地,连接两个村子的便是大片的庄稼地和弯弯曲曲、坑坑洼洼的乡间小路。

来的时候是跟认识路的小孩子们一起来的,回去的时候便都三五成群的结伴各走各的了。对于整天在庄稼地里厮混游荡的小孩子们来说,这二里路就太不在话下了。比起那些离家较远的庄稼地,通刘家村的这条小路又近又好认。

麦收刚刚过去,地里都是大片的刚露头的玉米苗,在太阳的暴晒下,显得孱弱可怜。三个人一边晃晃荡荡走着一边说笑着,不知不觉中便到了家。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那消失的光年最新章节 | 那消失的光年全文阅读 | 那消失的光年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