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消失的光年 变化

作者 : 活着活着就老了

此时的农村,经过二十来年的变迁,早已不是张云霞小时候那样封闭落后的模样了。在商品大潮冲击下的人们再也不敢只依靠那一亩三分地来度日了。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花样翻新、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着乡村人们的眼球。对于丰厚物质生活的渴望促使人们在得到温饱后,开始不遗余力的向着更优质的生活进发。

在物质生活方面,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平得到了快速发展,穿衣打扮再也不像二十年前那样,需要新新旧旧的传好几个人,也不需再望眼欲穿等到过节过年才有新衣穿。周围几个村轮流赶着的集市,使购物变的方便快捷。虽然,比起大城市的时装,乡村集市上的衣服多半款式陈旧,但好在价格便宜,再说,人们也不讲究奢华,只要穿着舒适,样子适合,价格公道便知足了。

在饮食上,人们的餐桌上也是花样翻新,吃肉早已不再是稀罕事,家常便饭也变得荤素搭配,开始讲究色香味俱全和营养均衡。小孩子再不需为一顿肉饺子等到过年或来客人才能享用了。

在居住环境上,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先的土坯房已经慢慢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越来越高大越来越豁亮的砖瓦房。虽然盖一所新房子,一般都要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会消耗掉一个普通农民小半生的积蓄,也会让人累到心力交瘁,但能盖一所宽敞明亮又时兴的新房子,一直是好多农民一生的夙愿,即使再苦再累,当看到属于自己的新房子拔地而起,在众多的房子中光鲜漂亮,也会感动由衷的自豪,充满了成就感。

在出行上,充当重要角色的再也不是那两辆破自行车了,开始有了摩托车,也有个把有钱的人家开始开上了小汽车,虽然在村里还是凤毛麟角,但村里再也不会出现来了一辆小汽车便引起集体围观的现象了。

村里坑坑洼洼的泥路也开始变成砖路以致后来主要干道都变成了柏油路,这样即使下再大的雨也不用为忍受出行的痛苦而烦恼了。“要想富,先修路”这条醒目的标语总是被书写在各村显眼的墙上。四通八达的交通不仅给出行的人们带来了方便,也对人们了解和接触外面的世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精神生活上,虽然因为文化水平的集体偏低,还没有图书馆等设施的建立,但人们已经能通过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开始学会关注国家大事,更可以通过电视来了解外面的整个世界。像一扇窗,人们通过电视节目开始窥见整个世界,也通过电视,获得了身心的愉悦。

年轻人总是最新潮的,有的年轻人腰间已经开始挂着“滴滴”响的“bp”机,电话的普及让通讯变得迅捷便利,人们再不需像以前一样通过缓慢的邮寄信件来传递情感了。

不仅这些,用水再也不需像以前那样,早晨早早去肩挑那浑浊的井水,取而代之的是家家户户都安装好的自来水,虽然目前还不能像电视里演的城里人那样,随用随取,需相隔两天放一次水,但水量充足,把大缸小缸灌满后,剩余的水还可以用来浇灌院里的小菜园。自家院子种的蔬菜,天然没污染不打农药,新鲜耐人。即使冬天没有自家种的蔬菜,集市和村里的小卖店也会供应新鲜的肉类,水果和蔬菜。冬季的时候,因为有大棚种植,即使是反季节,也可以吃上向往的吃食了。

而在生产方式上,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原先依靠牛、驴、骡子这些大牲口来进行生产的古老方式早已成为过去。新的农机具不断得到研发和推广,播种时有播种机,割麦子时有收割机,压场时有压麦机,扬场时有扬场机,以致后来的联合收割机。

而发生的这一切翻天覆地的变化,既跟国家的正确方针政策有关,也跟农民们自身的努力分不开。

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人们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每日“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混日子了,高效快捷的生产方式更是使人们能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创业或打工。

有一部分年轻人加入到外地打工的潮流中,虽然辗转辛苦,但也在汗水中收获了丰厚的物质回报。更有头脑灵活的乡人,开始自办一些小企业或小加工厂,但凡是小本经营的买卖,便被大家用到极致,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虽然有人成功有人失败,每个人都经历了一番艰辛的历程,但却也通过与外界的沟通,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即使是失败,也会获得一些丰富的处事经验,为下一次的创业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因为有了众多林林总总的小工厂,闲散的村民得到了聚合,不论男女老幼,只要肯吃苦耐劳,似乎都能在农闲时挣得一笔可观的资金。

有了更多的资金和见识,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原先到六十岁就显得老态龙钟的模样,现在却满面荣光。大姑娘小媳妇也越来越爱俏,男人们更是雄心勃勃,一心想创出自己的一番天下。

即使是没有资金,家境素来贫寒的马书杰也不敢放慢前进的脚步,一心要有所建树,可以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那消失的光年最新章节 | 那消失的光年全文阅读 | 那消失的光年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