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在乡村 第228章 信封的作用(一)

作者 : 北海苍梧

家里的一切生活步入了正轨,江上平开始打量家里的将来。

首先得多备点柴禾,今冬火墙必须要烧,坚决不能冻坏孩子她妈,特别是小孩子;其次得考虑能不能让媳妇回中心校上班的事了,就像前段时间孩子有病,如果她能在中心校,不仅不用长途跋涉,动不动就走回来,也能帮衬自己一把,能让孩子少着许多罪;再次,自己也得谋点发展了,搞个教学研究啥的。

说做就做,江上平从学校找回几本杂志,封底上有的是各地论文集征稿的消息,江上平捉模了一下自己的起点比较低,就悬着了一个解体经验类的开始着手。

想一想一年来自己也解了许多题,有一些一题多解,特别有几道还不局限于两种解法。又翻出来左看右看,一下子找到了五种解法。

急忙找来稿纸、钢笔,细细的整理出来;自己看了看,感到不满意,有一个修改的地方;又抄写了一遍,认真的逐字逐句审了一遍;才装进信封,贴上邮票,寄走了。

借着这股热乎劲,翻看了十多篇论文,想一想自己的教学实际,忍不住想炮制一篇教学论文——就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入手吧,乡镇一类学校这应该还算是个冷门。

一时间江上平就跟入了魔似的——在女儿面前除外,在学校低个头,不是看就是写、不是写就是想;回到家,夜深的时候,也是咬着个铅笔头左涂右改。

为啥用铅笔呢?因为他姑娘呗。

一天江上平吃过饭没有看电视,就着饭桌子开始写。女儿过来伸个手往桌上抓,也没说要啥,江上平顺手把圆珠笔给了她,自己用钢笔;到炕里转了一圈,女儿把圆珠笔一扔,又回来了;江上平把钢笔给了她。

这时候媳妇看不下去了。

“你就惯着她吧,要啥你给啥。”

“自己姑娘嘛,咱不惯着谁惯着。”江上平就把钢笔帽一扣,钢笔递了过去,自己拿起了铅笔。

谁承想女儿还是拿着到炕里散了一圈步,钢笔一扔又来了。

“我看你还咋整。”徐丹气愤愤地。

江上平把铅笔递过去,这回女儿更干脆,直接把铅笔扔地上了,看出来很不喜欢,毕竟在幼儿园天天净跟这东西打交道了。还是扎撒着小手不走。

江上平抱起女儿在屋地走了几圈,不知不觉女儿就睡着了,江上平把孩子一放,拿起铅笔接着想。

这以后就养成了用铅笔女儿不抢的习惯。

看着丈夫这么心疼女儿,徐丹也很高兴,感觉跟心疼自己没有什么不同,自己何尝不喜欢自己的宝贝孩子呢。

“现在咱家孩子最需要你,其次才是学校的孩子。”江上平试图开始劝说徐丹,“那个地方我离开了,有你补上,你如果离开,也会有别人的。可是孩子这,如果你离开了,她就彻底没有了母爱。”

诸如此类的话,江上平说了许多次,终于徐丹有了心动的意思。

“我准备用点钱。”江上平十分严肃地跟妻子说,“我觉得这事没有合适人不如干脆就自己去。”

“现在新学期已经开学了,你和学生将面临着中考,少操点心吧。”徐丹没有直接拒绝丈夫的想法,侧面表达了一下自己的担心,“不会影响到你吧?”

“没事,你的事才是当务之急。”

“学校六个年级现在总共才七十多个学生,许多已经在中心校上学了。”原来这也是徐丹丹新的一个缘由——村里那些孩子早晚都得上街里来。

弟弟已经在中学上初二了,自己一直照顾不上,如果不再通勤是不是也能让他来家里吃住了,顺便督促一下一直学习三心二意的那淘气包子。

“你打算啥时候去?”

“最近两天我就去一趟。”

趁着“十月一”放假的头一天,江上平硬着头皮去了常校长家,这个陌生的地方他已经是第二次来了,记得上一次来是空着两只手,这回拿了一个大信封。

满面通红、笨嘴拙舌的江上平提到了徐丹在青石滩是个实际困难,就张慌失措地扔下大信封跑掉了。

在回来的路上,一边暗骂自己笨蛋,一边想起来自己忘了在信封背面也写上三个零了,懊悔不迭。

七天假虽然两个人回了红石岭,满面汗水地跟着收地,但是江上平心里还是充满了忐忑,忍不住“阿勒个嘚”地不停。

只是在镇里等车的时候听胡晓明说了一句县里有合班并校的想法,有些生源很少的村小可能会被并掉。

放假回来,一切照常。只有徐丹知道丈夫在事前事后受的煎熬——他根本就是从内心深处抵触行贿受贿之类事情的。

十一月初,当不当正不正的,学校调徐丹回中心校,突然间给五、六年级开设英语课程,说是一方面响应县里号召一方面为了孩子们上初中做准备,毕竟大家都知道乡镇中学的学生英语成绩比城里的孩子差太多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师在乡村最新章节 | 师在乡村全文阅读 | 师在乡村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