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说到了初中毕业。
初三的那个暑假,属于我们的九年义务教育到此结束。
九年义务教育结束的意思就是,以后,你如果想上学,那就得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了。
那一年,同学们第一次确定了自己人生的大方向。
一大拨人,选择了中考,争取考进省重点高中,然后通过优良的师资和自己的努力,向考取重点大学进军。在这一拨人中,大多数人的最终命运是成为垫背的,被考试能力及其生猛的人挤掉桥下,仰望着成功者坦然趟过独木桥。
剩下的一小拨人,又分成了三份。
一份,选择进入中专,读护校或者五年制大专。这个选择,比进省重点要容易一些。这一批人中,有的人成为了职业性很强的人才,成为了中级技师、高级技师,在几年后,关于这一类人的报道充斥在报纸和电视的很多角落,让很多对于儿女考好大学无望的家长们看到了一丝丝曙光。
一份,选择去读幼师,这个选择,群体比较窄,成绩不太理想的女同学一般会走这条路,它比起进入中专要更容易。
最后一份,直截了当,下学。关于下学的人,我有一个很深的感触,他们接触社会比我们早,算算高中三年,大学四年,他们比我们早进入社会七年。有人这么说,社会是人生的另一所大学,我们很多下学的同学,在这所学校里的成绩是相当不错的。
别看平时嘻嘻哈哈,好像没心没肺似的,到了初三毕业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意识到,分别的时刻第一次摆到了我们的面前,有的人,会和我们说再见,却再也见不到,有的人,会先我们,去闯荡陌生的社会。
悄然间,一种不同寻常的留念方式,在我们这一届兴起。
这是学长们以前从未有过的方式:互赠照片。
这种互赠照片的动静很大。
基本上,同学们都会拿着十块钱,到照相馆(没有影楼、工作室这么一说),拍上四张照片,再花几十块钱,洗上一张到四五十张不等的张数,到班里分发。
洗多少张照片要看你在班级里的人缘,如果你生活的群体比较狭窄,平时接触的人比较少,那就少洗。像交际能力比较强,在班里比较活跃的人,洗的照片就比较多。我呢,因为是班里的老好人,所以当时问我要照片的人是班级最多的之一。对于我的人缘,很多老师都不可思议,由于初中的时候成绩还不错,在他们的眼里,我就是一个循规蹈矩、成绩不错的老实孩子,平时不怎么说话,不太有自己的主张和想法。
这些,都是表象。在私底下,我能串联起很多的同学。在容易划分玩伴群体界限的年代,我和成绩好的、成绩差的、老实的、开始混社会的都能处到一起去,以至于多年后,如果同学找不到自己想要找的同学或朋友,他们都会第一时间找到我。在他们的眼里,我就是同学下落的包打听。
我买来了一本超大的同学录,上面除了同学的寄语和他们各自的资料外,还有他们的照片,一张张稚女敕的、充满朝气的脸,一张张80后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