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匣匠的棺材 第二十三章 九爷被聘扫盲老师

作者 : 361352629

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国面临的首要难题便是80%的人口是文盲。全国4亿文盲,不仅阻碍了工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党中央提出来了“推行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要求所有青年人人能够定领带读书上,要能够看懂《人民日报》。

1950年开始,阳高县政府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积极推进“全民扫盲”运动,收到了良好的的效果,兴起了各种“田间学习小组”、“炕头学习小组”,正如当时有句子有顺口溜,描述了当时的盛况,“读书声声响,处处是课堂,互教又互学,师生大家当。”

为了进一步巩固扫盲运动所取得的成绩,1958年阳高县县政府决定开展“二次扫盲”活动,采用的主要模式是“互帮互教”,当时有宣传口号“教师条件很平常,识字就能教文盲”、“亲教亲,邻教邻,夫妻识字,爱人教爱人,儿子教父亲”。

九爷念过多年的私塾,又是村里少有的识字人,被推荐为教员,负责下深井乡与九梁洼村相邻的四个村的扫盲任务。从来没有教过书的九爷感到十分为难,县教育局局的同志们提醒他,要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和农民生活需要,从农民自己的姓名学起,然后学土地的名称,各种农活、农具和牲畜的名称,学习时间要不拘一格,可以是田间地头,也可以是家中炕头,可以一对一,也可以多对一。

刚刚开始,在每个村九爷用废报纸、牛皮纸做了一个“识字记工课本”,要求各生产小队长组织所有的农民,收工时签收上名字,并学会当天的农具和牲畜的名称,一天30个生字。

学习过程中,也有的农民实在学习不会,九爷就与他们坐在一起,寻找字的奥秘和决窍。如学会了“王”字,马上就进行教他认识“玉、主”;学会了“门”字,教他们认识“闹、问、们、间、闻”;学习了“木”,然后让他加不同的偏旁,认识别的字“林、森、本、杏、李、末、未、桂、桃”……

很快,人们的学习积极性就上来,热情高涨,在一个字的基础上,不断加偏旁、加点形成另一个字。

有的人还编了顺口溜,降低记忆难度,提高记忆力。

“治平,我姓‘金’,你看‘一个人,他姓王,口袋装着两块糖’,不就是一个金字

“治平,毛笔的‘笔’字,能不能用‘上边竹子下边毛’。”

“我也编了一个,常字,就是‘小和尚,头光光,一条毛巾在裤裆’”

“我也有,‘小女孩,顶西瓜,大步流星跑回家’,就是一个要字。”

这下可了不得了,一时间人们你有你的方法,我有人的办法,你编你的顺口溜,我编我的“四六句”,九梁洼地村200多人编了4000多条顺口溜,内容包含人们的姓名、生产生活用的器物和阳高县各乡村的名称,对识字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半个月后,九爷又前往自己包点的金家庄村、桥头村、王千户岭村,分别对该村进行辅导,他依然采用同样的方法。

尤其是“关连识字法”和“顺口溜识字法”受到下深井乡的高度重视,并以典型经验在全县的“扫盲”工作会上进行了推广,县教育局还将九梁洼村农民创作的4000多条顺口溜进行了收集整理,在全县范围内印发,九爷在会上做了典型发言,还被授予了阳高县“扫盲先进个人”。

那一段时间,男女老少的学习热情的特别高,可以说是见缝插针,也可以说千奇百怪。

在王千户岭村,九爷刚到便有一个叫智小玲的九岁的女孩每天来找他,让他教写信的格式和一些字,说她的大哥在新疆喀什地区当兵,离开家已经五年,他多次写信询问家里的情况,可是因为没有一个能名写字的人,所以五年没有回过一封信。

智小玲家里共四个孩子,大哥当兵在外,二哥是个盲人,还有一个妹妹才四岁。

这次扫盲运动开始后,父亲看到她已经七岁民叮嘱她,让她认真的学习,多学习些生字,赶快给大哥回一封信,把这几年家情况向大哥述说一遍。

有一天,智小玲他爸爸拿了一封信来找九爷了,说这是他女儿智小玲给哥哥写的信,让九爷给看看。

九爷打开信,越看越糊涂,越看越弄不清楚是什么意思。

只见信中写到:大哥,你好,你理(离)家多年,村子变花(化)了,地主和恶爸(霸)打倒了,咱们分了八母(亩)地,打得粮食也狗(够)吃了,二哥去了亡(盲)校,学会了亡(盲)文,我和妹妹肚(都)大的,总子(之),家里停(挺)好的,不用你瓜年(挂念)。

爸爸说,你油(邮)回来的喀什老窑(窖),以(已)经喝完了新疆那个地方很冷,人少,让你住(注)意保中(重)身体。

比到(此致)

你的妹妹智小林

通过和智小玲他爸爸沟通,一个字一个字地琢磨,才明白了其中的意思,最后九爷其中的错别字给找了出来,然后让智小玲拿回来重新誊一遍。

扫盲运动打开了农村妇女自求解放的大门,她们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与文化,使她们摆月兑封建主义造成的愚昧,从而以主人翁的责任感正视自己的社会尊严。在扫盲活动中,各级妇女组织,动员广大妇女同志与命运做抗争,追求幸福的婚姻。

这年由九爷包点的桥头村,发生了一件事情。

林大狗家的姑娘林爱蓝从村里开始的办扫盲班以来,十分热活,每天地里主动地学,回家草草吃几口饭就又去了村夜校,直到很迟才回家。

她妈骂她不替大人做点营生,她却铮铮有理地讲:新社会了,男女平等,女孩子也要多学文化。

“他爹,你管一管哇,爱蓝这么大的姑娘了,除了洗锅啥也不会干,拿不起针,认不了线,烩不了菜,蒸不了饭,一天就记住个乱跑。”

“人家新社会啦,管啥管了,一嫁出去自然而然就会啦!”林大狗爱理不理地回答。

“那也不能到处乱跑,你看这么晚了还要出去。”

“村里头人家举办夜校,年轻人多识几个字没有坏处。”

“他爹,过年时候,她三姨给介绍的那个刘指挥庄村的那个后生,我看不错,人也看了,家也相了,我意思五月端午就给他们办了哇。”

“人倒是挺好的,男家也愿意,啥时候办都是行。不过,咱们爱蓝也没有说行也没有说不行,你有时间问问!”林大狗道。

“你问哇,她听你的话。”林大狗他老婆坚持着。

进入春天,人们都是忙活起来,又是下地播种又是扫盲。林大狗他们两口子忘记了问女儿,再者他们也正等待男家的消息。

林爱蓝每天跟随着生产小队,准时出工,按时收工,有时间就去扫盲班或者夜校。晚上回到家里,就捧着书看,一会作坐了起来,一会儿又躺了下去,直到她催促到二、三次以上,才恋恋不舍地吹灭灯。

有一天晚上,林大狗他老婆催促女儿灭灯后,自己也睡去了。不一会儿,就被林爱蓝的喊声惊醒了,“妈,着火啦,着火啦,快救火”。

原来,林爱蓝在她妈离开的后,又悄悄将煤油灯点着,怕她妈看到光亮,于是把煤油灯放进被褥桶里,从头和身体将被褥支起来,在里面看书。可是煤油灯在狭小的空间内,慢慢地将被子烤着了……

一家人七手八脚地把火扑灭,而林爱蓝被子却烧了。她妈只好把自己的被子拿来,她隐隐约约看到了林爱蓝手里拿的那本书上面写着大大的《飘》。

“你说这个女比(bi)片子,看啥看了,把被褥烧了也好啦。”

林大狗哼了一声,

“爱蓝看的书叫《西风》,你说,是不是说天气的书。”

林大狗已经进入了梦乡,发出了呼噜声。

九爷到了桥头村的第十天,农民们大部分已经能写来自己的名字,能认识家畜、农具、日常用具、村庄的名字,正准备前往王千户岭村。

这天晚上,林大狗和他老婆拿着一塌子纸和两本书,哭涕抹泪地找到了村委会,恰好九爷正在和村长、村委员告别辞行。

“村长,大事不好了,我家林爱蓝三天啦没有回家,留下了这些信和书。”

林大狗这里说,他老婆已经在旁边哭泣得鼻涕一把、泪一把了。

村长接过书信,看了一下,交给了九爷。原来是20多封情书、一封写给林大狗的信和两本书,一本是《飘》、一本是1956年颁布的《婚姻法》。

“是爱蓝收到的情书!20多封!爱蓝离家出走了,她说追求自由幸福的婚姻去啦”九爷说。

房子里的人纷纷围了过来,接过书信来看。

“是情书,是村里李不愁家的四小子?李林根写的!”

“哦,是李林根这小子,我那天就见爱蓝跟他在一块!”

“这小子闷闷虎儿逮大耗子,跟爱蓝就跑到一块啦。”

“李林根挺急眉溜达眼的,爱蓝跟着受不了制。可是也没说去哪儿了,让大人操心”

“啥是自由幸福的婚姻,我看都是学《婚姻法》学的,我和我老婆结婚20年,哪点不自由,哪点不幸福!唉,新社会。”

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林大狗蹲在地上不说话,他老婆仍在那儿哭泣着,“爱蓝,你太狠心啦,你总得告诉妈你去哪儿啦。”

林大狗他老婆想知道女儿留下的信,写了些什么时候内容,非要九爷给念一遍。

亲爱的爸妈:

我走了,我和同村的林根一起走了,我们去追求自由的、幸福的婚姻去了,不要找我,你们也找不到,五年后,我会回来看你们的。请树(恕)女儿不孝!

女儿爱蓝

大家劝林大狗领着老婆回家哇,爱蓝没有事,过一段时间就会回来的,让林大狗回去多说些宽心话。

“回吧,甭哭啦,爱蓝说了五年后回来看你,政府现在提倡自由恋爱,爱蓝挺勇敢,五年后等着抱外甥哇!”最后在村长的劝说下,林大狗领着老婆回家去了。

九爷也离开桥头村。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风匣匠的棺材最新章节 | 风匣匠的棺材全文阅读 | 风匣匠的棺材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