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主请看,这就是《弥勒下生经》了,从清朝乾隆年间一直保存至今,我们寺中各代住持都对它爱护有加,所幸没有任何残损。”了因大师虔诚地将佛经交托于我。
我轻声谢过,将经书平放桌案,和小小一同细细逐页查看。这部《弥勒下生经》字数不多,每页约墨字一百左右,共三十八张,前后两面有七十六页。内容也相对其他大部头佛经明白易懂。所以,我们没用上半个小时就将经书看了个完全。
“经书看完了,不知二位施主可发现了什么?”了因大师关切地询问。
我摇摇头:“单从内容上看,并没有特别的隐意。”
“哦?难道说,我刚才的猜测又错了?”了因大师眉头微皱。
小小忽然抬起头,轻咬下唇,转动着眼珠说道:“我总觉得,这本经书哪个地方有些不对。”
“不对?哪里不对?”我有些吃惊。
“直觉,女人的直觉。”小小很认真。
我轻笑。
小小也不理我,重新拿起佛经,迅速地翻动起来。
突然,她的手指猛地顿住,眼睛定定地注视其中的一纸书页。
我也不知不觉间将视线投射过去,原来,这页经书上是一幅图,图上用墨笔勾勒出一个盘膝而坐的佛像,左手指天,右手指地。动作竟然和摩诃罗嵯罗汉金身显像时一模一样。只不过这尊佛像头发很长,直直披在脑后,身上是一袭飘逸的白衣。
“白衣长发?”我大吃一惊,脑中闪过刚才了因大师交给我的偈子。其中的一句正是“白衣长发彼岸花”。莫非这“白衣长发”指的就是画中人?
我思绪正飞,小小的一声惊呼又将我拉回现实:“就是这里!我说怎么总觉得哪里不对,终于找到原因了!”
原来,小小已将书页翻到“白衣长发佛像”的背面,那页上只有四句诗,笔锋遒劲,字体颇大。上书:
“本源自性如来佛,
有相无相菩提悟。
证得菩提般若密,
一光直入莲花藏。”
“又是一首佛谒!难道你解出了其中的隐意?”我惊喜地望着小小。
“问题不在佛谒的内容,而是文字本身!”小小一鸣惊人。
“文字本身?”
“是的,大师,小晨,你们仔细看看,这一页上的二十八字诗文和其他书页上的经文相比,字体有着明显的不同。你们看,诗中的‘源’字和‘得’字,竖钩都是用转笔且把转后的竖画写成弧形,又如‘源’、‘佛’、‘悟’等这些左右结构的字,多采用左右均衡的处理方法,很少采用大小搭配、正斜相依来取势,再有‘若’字和‘来’字,在书写时采用了内疏外密的处理方式,这种处理方式正好与其他书体的处理方式相反。由此看出,这首诗的写作风格正是圆齐均疏的颜体风格。而其他书页上经文的字体则明显是棱角分明、秀丽方整的柳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