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读阁小说阅读网第8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是的,对巧珍的一夜之间悄悄然地蹿红,大有吓人一跳感觉,叫个别极少数老成持重、老生常谈者,有那么一丁点缓不过神来。一、提起60年代,令人神往。那是个崇拜英雄的激情岁月,也是“学雷锋”的黄金时代。著名作家李准的小说《李双双小传》震动中国文坛。一夜之间,根据它改编、移植的电影、戏剧如雨后春笋,遍及全国萤屏和舞台。之后,湖北也出了个大型现代楚剧《李双双》轰动荆楚大地。湖北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于1965年和1975年先后两次录制其优秀唱腔选段“孙家庒变了样”,并隆重推向全国,屡屡为观众频频点播。除“文革”中断播送外,一举创下连续几十年最高播出率,在地方戏受此殊荣者中,实属寥若晨星,为数不多。时值晶体管收音机开始普及的时代,它凭借频率高,喇叭大,声音响的特点,深受群众欢迎。在那贫苦的年代,广大战天斗地的农村社员,过着清苦的生活。看、听戏是一种奢侈的梦,一外国作家说的好“艺术家在为人类创造梦想”。农民一年忙到头什么都不盼,只眼巴巴盼望能看上几场“灯戏”也就心满意足了。如今足不出户,钱不花一分便可随时随地享受。无论忙闲,眼睛一睁直到熄灯,都可听到楚腔雅韵,实是莫大的幸福。那天籁之音犹似上天下凡的仙女的歌唱,她驾着浩浩东风从遥远的地方翩翩而来,柔情似水地漫溢流淌在广阔的天空,流向长城内外,流向大江南北,流向远方,也流入亿万人的心窝。她时如春风拂面润人心脾,时如夏雨诉说不幸,时如秋实慰藉欢欣,时如冬雪净心明目。正如清代戏剧家李笠翁曰:“乃看戏之人参汤也。养精益神,使人不倦”。本文笔者曾听故乡黄陂人民公社的农民,广为流传“喝着稀汤汤,唱着‘李双双’”的民谣。说来怪有趣的,張巧珍,对敝人严格说來,那是通过我农民母亲刘玉香“介绍”开始接触的。虽说敝人与巧珍同事,但部门不同,平时各忙各的,颇似“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形,彼此不甚了了。我贫寒的母亲久住在乡下,她们与张巧珍们其距离可谓天上人间。莫说无缘瞻仰任何省里大演员的演出,便是县剧团的戏想破脑壳也难得看上一眼,惨然!本来,历代广大农民伯伯们“生”下了楚剧,并用乳汁和心血把儿抚大、养壮、养肥、养成人、成器、成材了。但“儿子”进城了,却一年土、二年洋、三年四年,不认爹和娘了。但爹娘们依然一声不吭、一往无前、一心一意地寻找着、紧跟着、关怀并呵护着自己的“儿子”。我母亲这位黄连树下吹喇叭——苦中作乐的楚戏钢杆粉丝,天天在生产队出工时有幸听到人民公社的高音大广播,不花一分钱,要多少有多少,管饱。每次与我见面时她谈起巧珍演的戏来如数家珍,滔滔不绝,她老人家偶尔还不免学哼凢句。此举,令我这个高踞上层建筑、高高在上的、革命的文艺战士、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大为震撼。这才开始对张巧珍同志侧目的了,这才有了这些无华的文字和迟到的报告送给您,望您喜欢。那时,我发现一个奇特的社会现象:一个土里土气、粗手大脚、打死我也不承认她是美女,况无刘胡兰的英雄豪杰事,亦无江姐英勇就义轰轰烈烈功,一个劳绩平平、普普通通的平头女百姓——李双双,居然成了全国人民崇拜的偶像。几乎所有的年轻女性都把她当成学习的榜样,风靡一时。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大凡成熟男性竟把她不可或缺地当作红颜知己或梦中情人,不!有的简直是当贤妻良母了,蔚然成风。原因何在?为关注并热爱戏曲的粉丝欣赏、研究。不妨将楚剧《李双双》唱段摘录如下:孙家庒变了样,今年的庄稼不平常。棉花白谷穗黄,五谷杂粮都堆满了仓。猪也餵得肥,牛也长得壮,鸡鸭成群魚满塘。上交任务完成得好,家家都有剩呀余粮。彦芳嫂上了光荣榜,桂英、二香把模范当。大凤变成了劳动能手,大婶也经常得表扬。队里越来越兴旺,一年更比一年强。秋风起,天气凉,梧桐叶落片片黄。喜旺匆忙离家走,来不及与他办行装。脚下布鞋恐早磨烂,身上穿的单衣裳。光着赤脚是怎么走路啊,单衣薄衫怎么遮凉?出门三月也不来封信,真叫我挂肚又牵肠……二、凡是听过张巧珍在《李双双》剧中这段近六十句唱腔的人,无不赞赏她独具个性的音色特质和纯净细腻的表现力。她嗓音甜美、圆润,吐字清晰,行腔委婉动听,极具“关派”演唱的韵味。达到了以声传情、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佳境。这段唱词么,虽文彩一般,章法欠佳。但集写景、叙事、抒情于一炉,情景交融,质朴凝炼,自然达意,委婉尽情,生动感人,雅俗共赏,颇有田园诗的趋势。被张巧珍处理得层次分明,情绪多变。她起用了楚剧当家主旋律——女迓腔,开头轻灵、活泼、欢快,凸现了人物对丰收后的喜悦。接着“秋风起”转慢迓腔,用跳跃、鲜明的节奏对比,来抒发对丈夫生气离家后的思念与担忧,悱恻缠绵。当她唱到“光着赤脚是怎么走路啊,单衣薄衫怎么遮凉?”两句时,以俚俗柔和的咬字,纯净如饴的发声,深情隽永的实感流泄。使整段腔在低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