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战略储备
多年来,迈克尔的家族一直在德国汉堡地区从事百货零售业,1925年,他的父亲去世之后,他开始完全接手家族产业的管理大权,精明而雄心勃勃的迈克尔只用了几年时间,就使家族的商业活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他在继续稳固发展家庭主业的同时,看准时机进入运输和仓储行业,他认为这些行业属于新兴行业,市场竞争小,利润空间大,扩张机会多,庆幸的是他赌赢了,现在,他已经建立了3个仓储中心,他的运输公司更已经是德国西部占统治地位的专业运输公司。
半年前,他又进行了一笔重要的投资,到今天为止,他已经在工地上7天不下火线了,胡子拉碴,两眼通红,走路都有些打晃,但这些都难掩他心中的兴奋,工地上的工人们更是一片欢呼雀跃的场面,因为他们刚刚完成一项非常重要的吊装工作,第一个大型储油罐的关键部位已经安装成功。
这个储油罐是一个半地上结构的储油罐,迈克尔投资的新公司更是德国一项前所未有的新兴事物-石油储备公司,新事物是打动迈克尔进行投资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更加重要的是政府为此类项目提供的各种优惠政策,有了政府的各种扶持,他自信可以很轻易的将这个业务做大做强。
1934年,在林格的提议下,德国国会通过了《石油储备法》,并于同年底开始实施,通过立法的方式,进一步完善德国的3级战略石油储备制度。
根据这项法律,按照去年平均销量或用量计算,德国所有从事进口石油的公司必须至少储备继续销售90天所需的石油,从事石油深加工、批发和汽油等制成品零售的企业,还必须另外储备90天所需的石油或石油制品。
这些企业必须定时向政府部门报告石油及其制品的储备量等情况。帝国生产部将不定期抽查有关进口商或石油企业的石油储备情况,达不到标准的企业将给予重罚。
这个法律对在德国的外国石油深加工企业同样有效,例如美孚石油公司于36年开始在德国投资兴建生产高辛烷航空汽油的工厂时,也一样要遵守这个法律进行必要的石油储备,而不久后,在战争中大量使用的大功率活塞发动机,就是以高辛烷航空汽油为专用燃料的。
这项法律是强制措施,但同时德国政府出台了很多与这项法律相辅相成的优惠政策,正是这些优惠政策,彻底的打动了迈克尔的投资热情。
政府鼓励石油相关企业和政府合资成立专业的石油储备公司,并为此可以提供30%-70%的股权资本和所需基地建设费用的全部无息贷款。
政府不但为石油储备公司提供强大的财力支持,甚至包括储备基地所占用的土地,建设工程的设计、施工都同样能得到政府的大力协助,比如说,施工队就是柏林工程建设总公司,这个名字看似很普通,但它还有另一个威风赫赫的名字叫“统帅堂”建设纵队。
1931年开始的德国基础建设是为了拉动国民经济,缓解失业,在德国经济高速恢复之后,建设规模正在逐步缩小。
但林格并不想浪费这个资源,他在几百万建设大军中精挑细选之后,组成了30万人的“统帅堂”建设纵队,经过几年的打磨,“统帅堂”已经是一支精锐的半军事化建设大军,即使现在,也在承揽如风洞建设、潜水艇洞窟建设、大型机场建设等重要的国防工程。
林格对其极为看重,他认为:这支训练有素的建设大军利用的好的话,在战争中能发挥的作用,甚至不会比同等数量的军事单位逊色。
有了这么多优惠政策和扶持,迈克尔觉得自己再不迎头而上抓住这个天大的好机会,那简直都有点对不起上帝他老人家了。
因此,尽管他从来没有真正从事过石油加工行业,仍然坚定而且锲而不舍的向主管部门帝国生产部递交了申请报告,他强调:他从事的运输和仓储行业经验,让他完全有能力经营管理好专业的石油储备公司。
最后,他终于如愿以偿的得到了帝国生产部批准,但同时,也给了他提了很多具体的要求,比如紧迫的完工期限,庞大的储备数量等等,所以,到了工程最紧要的关头,迈克尔几乎完全吃住在工地上,全身心的投入到这个建设项目上,今天晚上,初战大捷的他终于可以暂时的睡个好觉了。
石油储备公司仅仅是德国进行战略石油储备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这主要是为了解决民间的石油储备问题,包括私营零售公司的储备和石油进口商的储备。
同时,德国政府也在进行着更大规模的储备工作。国家石油储备的主要对象是原油,因为石油制成品不利于长久储存,储备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包括地上油罐方式、半地上油罐方式和地下岩洞油库等,最大限度地利用基地的地形特征来进行工程设计。
到1938年,这种3级战略石油储备制度已经成为德国石油资源的重要安全保障。政府拥有的石油储备量可供全国使用约6个月,民间的储备量也可使用90天左右,加上流通领域的库存,总储备量足够全国在没有任何石油输入的情况下使用10到12月以上。
林格比任何人都清楚石油等资源对德国的重要性,事实上,他建立的这种战略石油储备只是应对最恶劣情况时的准备。
因为,即使英国在战争初期封锁了德国的海路运输通道,德国仍可以通过罗马尼亚的石油进口,苏联的石油进口,和西班牙、葡萄牙、瑞典等中立国转口输入石油,而这些石油输入,是战争初期的英法两国根本鞭长莫及无法遏制的。
历史上的美国美孚石油公司、标准石油公司等都是德国的帮凶,不遗余力的帮助德国从西班牙等国转口石油,甚至美国参战后,他们为了利润,仍然从事这项业务很长一段时间,直到美国政府正式开始调查才收手,何况现在还有林格控制下的阿根廷和瑞士等中立国石油公司。
主管德国进行石油和其它战略资源储备的是帝国生产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部门,它同时还负责制订德国的总体工业发展计划,决定在各个行业的投资比例和资源分配。
通过对进口物资和德国矿业的控制,进行统一的战略物资调配,对不同的行业采用不同的物资配额,来引导德国工矿企业向军事生产转型,包括那些制造合成燃料、装甲、枪炮和发动机等等的工厂。
通过这种有的放矢的物资调配,在1934年到1937年的德国工业投资中,生产碳氢化合物的投资占41%,合成纺织品的投资占21%,生产重金属的投资占10%,生产炸药、弹药和其他武器成品的投资占12%。
对于这种政策上的倾斜,最高兴的当属那些军火巨头们,就像后世美**火商操纵美国进行战争一样,因为战争对它们来说就意味着巨额利润,从而竞相感恩戴德的成为林格的忠实追随者。
克虏伯、法本、通用、道格拉斯等德国和美国大型军火企业,以非常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德国的战争准备之中,全心全意地走上了新的战争道路。
帝国生产部如此重要,它的掌舵人的来历也很特殊,他的名字叫施佩尔。
施佩尔这个人名气很大,可谓历史上第三帝国的一个传奇人物,他的本职是一位继承家族传统的建筑师,也许是因为希特勒也非常喜欢建筑,两个人有着广泛的共同爱好和兴趣,使希特勒和他认识之后,就对他刮目相看,对他的恩宠和青睐远远大于旁人。
施佩尔生于1905年,在1931年才成为希特勒的私人建筑师,到现在也还不到30岁,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小字辈,但由于深受希特勒的青睐,他以让人惊讶的速度进行着3级跳式的升迁。
他主持下搞的柏林城市模型设计,包括世界上最大的火车站,长170米、高117米、进深119米的凯旋门,能容15万人的圆顶大会堂,能容40万人的运动场,有1.5万个床位的大宾馆以及包括新总理府等各类巨型建筑。
这些设计经常使希特勒激动不已,并把完成这一规划当成他活着的最大愿望。希特勒在世时经常带领他的亲信来参观,并向客人们做详细讲解。
大多数人乍一看到这些雄伟的模型设计,都会不由自主的同样激动不已,因为模型上的柏林确实像童话一样美丽和壮观,足够打动任何人的心。
也许,只是看热闹的外行人士的心,因为同为建筑师的施佩尔的父亲看过模型后,只是耸耸肩说:“你们完全疯了。”
林格肯定没有疯,也从来都不认同这些劳民伤财的巨型建筑设计,在希特勒死后,林格入住总理府的第一件事,就是让人将这座动人心魄的巨大模型从总理府送到柏林建筑博物馆,并免去了施佩尔的帝国总建筑师头衔,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施佩尔的宦途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