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铃木旅团针对13军的战略部署是:首先在交通要道布置防线和据点,然后组织机动兵力进行清剿。
最初,关东军铃木旅团不仅在白天组织部队扫荡13军残兵,晚上也曾组织了很多以中队为单位的机动部队出击,但很快就发现黑夜中进行这种清剿实在得不偿失。
夜晚的混战中,日军部队自己都分辨不出敌我,战场上到处还游荡着大量散兵游勇,人的适应能力总是超强的,很快就发展成:无论中日军队,在发现点风吹草动时,唯一的选择就是先开枪的伺候。
特殊的战场环境迅速教会了每个部队都必须遵循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原则,在黑夜中敌我难分的情况下,大声喊着口令,去傻傻的等待对手回答那就是找死了,更糟糕的情况是,很多时候即使先开枪也并不舒服,因为这经常会吸引更多的双方军队聚集过来,而彻底变成混战。
最最糟糕的是,很多中**队在黑夜中经常判断不准正确的前进方向,在已经越过日军防线后,会不由自主的杀个回马枪,让黑夜中的战斗更是混乱不堪。
5日晚上的一场战斗就非常有典型性,酒井中队追击一支中**队到一个村庄,双方各占半个村子杀的难解难分,村子四周也开始越来越热闹了,周围的各个方向都枪声大作,在这种犬牙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下,想从枪声中分辨出东面的是友军,西面的是敌人那实在太困难了,最佳方案无疑是占稳一块地盘,对任何靠近的人都攻击。
混战了一晚以后,关东军铃木旅团主动调整了部署,在晚上基本只防御核心阵地和交通要道,在天亮以后才出动机动部队清剿。
这样做,日军的损失减小了,也给**将士们打开了一道方便之门,多数能够逃生到北平的13军将士,都是利用黑夜的掩护渗透过日军防线的。
北平城内的佟麟阁将军也并没有闲着,从接到汤恩伯向北平转进的电报后,就在为13军将士们的安危操心费力,除组织大量突击队进行接应外,在和一些运气比较好、腿脚比较快而最先进入北平城的13军将士们沟通后,又立即下令征集了北平城内的所有烟花,好为黑夜中难以判断前进方向的13军将士指路,6日晚上开始,一线防御阵地的29军官兵,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通宵达旦的放烟花。
8月7日夜,汤恩伯在警卫们护卫下,奇迹般的没开一枪一弹,就穿过日军的防线与29军接应部队碰上了头,这首先是他运气好,警卫们找到几个老乡做向导,避开了日军的防御阵线和据点。
也得说他有小聪明,在被飞机轰炸2次后,汤恩伯就想明白了,这时候乘汽车最危险,人多势众很危险,沿着大路走更危险,于是他将军部和其直属部队分成多路,由参谋长等将官分别率领前进,他自己身边仅留下了不到100人。
但是对13军大多数将士来说,这条看似很短的道路却是一条真正的不归路。(那时北平城规模远没现在大,如果按现在标准看13军的行进路程其实只是北京郊区到市区的距离,当然道路和交通条件也远不能和现在比了)
北平城边的烟花和枪炮声交相呼应,直到8月10日才基本沉寂下来,经过事后清点,13军已经基本残废了,最主要的损失是人员,失踪了正副参谋长和2个师长,团长以下更是损失惨重,3万多人的部队,能进入北平城内不足万人。
重武器的损失勉强可以接受,13军的炮团安然无恙,只是贡献给了南口傅作义的35军,因为本来就打算出击几天就撤回去的,这个团就没随军主力从南口出击,主要丢失的是重机枪,迫击炮等等。
但持续多天的战斗和逃亡后,士兵随身携带的弹药也是所剩无几,好在,在日军全面封锁北平前的一段时间内,29军抢运进了大批的武器弹药,暂时北平城内的守军还不至于担心没有弹药。
不过进入北平之后,并不代表日子就好过了,日军对北平的包围封锁一日紧似一日,即使13军在北平北面制造混乱时,日军也没调动其包围在北平南面和西面的任何军队。
负责指挥日军包围北平的华北驻屯军参谋长宫本很清楚,进入北平的13军残部最多只是苟延残喘而已,仍处在一个大的包围圈内,随时都可以解决,控制好北平的南面和西面才是关键,铃木旅团没有拼命拦截13军,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
日军没有对北平发动总攻,因为此时的南口战役正逐步进入**,香月清司中将在发现13军南下逃往北平后,一方面命令14师团一部进行追击歼灭,另一方面以第6师团为主力开始进攻南口,他下决心要迅速将这个钉子拔掉,因为只要南口掌握在中**队手中,华北驻屯军就很难展开手脚。
香月清司下这个命令的时候是比较乐观的,第6师团、第14师团均为日本国内刚刚派来的援军,在开拔前补充了大量兵员,此时的战斗编制人员均在25000人以上,尤其第6师团(又称熊本师团,37年底调到华东战场,南京大屠杀的主犯)更属于日本第一等的7个主力师团之一,他认为以这个师团的战斗力,可以迅速的解决守卫南口的晋绥军,之后他就可以把手伸向孙连仲集团了。
不幸的是,人算不如天算,显然中**队的抵抗超过了日军的预期,实战的情况证明,香月清司想的有点过于简单和理想化了。
南口的守军现在主要是傅作义的35军,另外,郝梦龄第9军部署在八达岭一带,骑一军为预备队,晋绥军的装备虽然不如中央军,但比29军还是强多了。
他们首先有着非常有利的地理条件进行防御作战,南口一带群山起伏,自古为兵家要地,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其次9军和35军在此地驻守多日,赶修了大量防御工事,可谓以逸待劳。
傅作义军还有一个优势,从1933年的长城抗战到1936年的绥远反击战,他指挥35军和日军多次交手,基本不落下风,是抗战初期最了解双方军队优缺点的将领之一。
虽然现在他升官成为第7集团军司令,但35军是傅作义的起家部队,仍旧由他兼任该军的军长。
35军将士根据他总结的和日本人作战的经验和教训,在训练上非常重视练夜战和近战,提出“练两只夜眼”的口号,强调夜间射击和拼刺刀,他尤其重视远距离奇袭和“掏心战”,每星期部队有三次全副武装越野跑六十里急行军的训练,要求官兵“练两条铁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