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新家
玄州位于黑江南北两岸,又以北岸为主。圣祖将鲜卑人驱赶走后,便在这里开州建府。玄州东是滨海州,西是北州,南面吉州,在帝国划分的州域面积中,玄州算是数一数二。
玄州多莽原山林,冬季寒冷,人口稀少,全州只有数万户,人口不足十万,几乎都定居在黑水南北两岸。只有少数原鲜卑人后裔,生活在更北边,人口不足万。
汉元789年7月,张锐躺在玄州新家的后院树荫下午睡。安渡桥之战,他身负二十余处伤,养了近三个月,才能稍做骑马射箭之类等活动。
安渡桥之战,是他人生经历的第一场恶战。此战中,他抱着必死之念,激发了所有的身体潜能。也许,真如俗语所言“拼命的怕不要命的。”他豁出命的一战,震慑住了数万丧失斗志的叛军,生生把他们挡在战水北岸,而后尽数被赶来的骑兵俘获。
张锐看到轻骑到来,心情松懈昏迷过去。直到十余天后,才苏醒过来。
醒来时,他发现已躺在后方玄菟城的汉军医院里。此后,又是十几日的高烧,幸亏他平日体格强壮,才硬撑了过来。
伤势稳定下来,他申请回家养伤。军团的批示很快下来,同意他回家养伤。5月初,他回到了安江老家。父亲张逸对他在这次战斗中的表现甚为满意,专门安排他到夕阳城堡疗养。
没多久,朝廷的封赏就到了。这让张锐惊讶了好一阵子,上次实习中立功,过了一年多朝廷的封赏才下来。而这次,短短两个多月,朝廷的封赏令就来了。
后来还是从父亲口中得知了事情的缘由。原来辽东四郡平叛开始后,朝廷就在寻找平叛战斗中的典型,正巧安渡桥大捷的战报传来。
战报上称,飞骑军游骑的一排骑士,将四万叛军挡在战水北岸,使其全体被俘。作战中,这排骑士十二人战死,一人重伤,无一人退却,充分体现了汉军不畏生死、英勇奋战的气概。
如此辉煌的战绩,英勇的事迹,朝廷当然不会放过,在全国大肆宣传安渡桥大捷。在这种情况下,对张锐等人的封赏自然不能拖延。在接到战报后的第二天,封赏令就批下来了。随即快马加鞭的送到了张锐的手上。
张锐手捧圣旨,感慨万千。这一战,让他成了子爵,这也是下等贵族中最高的等级。同时还赏了他50里封地,这更是下等贵族中很少有过的赏赐。据颁旨的钦差说,在安渡桥之战中阵亡的骑士都被朝廷追授为男爵,活着的也成了勋爵。除了爵位,全排人都被授予了二级勇士奖章。
整整一排人都有封赏,让张锐感激不已。起码这样,减轻了他的负罪感。李赐等部下没有白白牺牲,他们不仅完成了任务,其英勇行为也得到了朝廷的赏赐,而且还会被世人所传颂。身为军人,有这样的结局,也值得了。
不过,朝廷的宣传也有言过其辞之处。张锐曾让董小意找来一期最近的朝廷邸报,张锐看后,上面的吹嘘之语,绕是他脸皮不薄,也被吹捧之语烧得脸上阵阵的发烫。
朝廷邸报将数万逃兵说成是高句丽最具战斗力的部队,他们为了打通被游骑占领的安渡桥,发起了一次次疯狂的进攻。
说张锐所部一排骑兵勇士,在安渡桥上与敌作战了一天一夜,其间一排骑军勇士击杀了数千叛军。直到援军到来,也没有丢失阵地,并且配合援军全歼了敌人。文章结尾处写道:这就是我们的军人,这就是我们的骑军勇士,帝**人永远不可战胜。
倒是董小意知他心思,笑着安慰他:“锐郎,朝廷如此宣传也是为了鼓舞帝**人的士气。军人们士气高涨,对平叛也是一件好事情啊。你就别想那么多了。”
张锐摇头不语,心里却知道了,原来英雄就是这样诞生的!为了需要,就可以睁眼说瞎话,篡改事实。
其实他心里十分清楚,他能在安渡桥之战中活下实属幸运。首先,从国内城逃来的叛军,已经不间断跑了一天一夜,几乎耗尽了体力,并且手中连一件兵器也没有。
其次,逃来的叛军中没有军官,缺乏组织。攻上桥的叛军各自为战,在初次攻击失败后,就没有勇气再战。
再次,最初在桥上搏斗,双方隔着一棵大树干。这是至关重要的,不然蜂拥而至的叛军,在一开始,就象在最后时刻一样,把骑士们一个个的推倒在地。如果要是那样,即使张锐被项羽附身,也必死无疑。
最后,他和属下都怀着必死决心,才与叛匪在桥上搏斗二十分钟左右,直到叛军士气皆无才险险守住大桥。如象朝廷邸报上宣传的,与叛军主力作战一天一夜,估计一营人马,在防御不完善的情况下也不一定能守住。
安渡桥之战,也给了张锐许多启示。养伤期间,也开始总结领兵经验。他发现骑兵在突击没有完善防御的敌人时,最容易击垮敌军。
如实习时,他率十骑击垮数百叛匪,就是这种情况下得手的。后来,在大雾天遭遇敌人运粮队,也是在敌人没有防备的情况下击败敌人,就更加肯定了这种突袭方式的正确性。所以突袭作战,才是骑兵最好的作战方式。
骑兵靠的就是机动灵活,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让敌人永远模不到踪迹,这才是骑兵应该做的,特别是游骑更应该用这样的战术。
而安渡桥之战,看似轰轰烈烈,充满了英雄气概,但这样的惨烈之战,并不是张锐心目中理想的作战方式。死拼硬冲不仅自身伤亡惨重,而且稍有不甚就会失败。这次他走运,不代表下次运气还会这么好。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之时,安渡桥之类的惨烈战斗能免则免。
说到底,安渡桥之战发生,也是军令所致。为了能俘获数万叛军去拍卖,他就只能誓死守住桥。如果还有别的选择,他宁愿不要这样惨烈的胜利。一想到,亲手训练出来的李赐等部下的阵亡,他就感到痛心不已。
不管张锐愿不愿意,安渡桥之战让他一战成名。家族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告祖仪式,亲人们虽然心痛他的伤势,但没有一人劝他今后要保命为先。在亲人们看来,他们宁愿看到张锐战死,也不愿看到他为保性命逃跑。
由此可见,汉军家属对待从军家人的态度。都是以勇士为荣,以逃跑为耻。加之帝国对待军功从来是重赏,对逃兵却是立斩不赦,还要连累家族受辱,妻儿被贬贱民。正是这样的风气,才使得汉军在对敌作战时,几乎从来没有出现过逃兵。战场上只要上级没有下达撤退的命令,即使全军战死,也没有人逃跑或投降。
朝廷的大肆宣传,让张锐这个名字响遍全国。他本人从此与勇猛划上了等号。荣誉得了,实际的奖赏也不少,五十里土地是什么概念,张锐一时想不出,只是知道以后自己应该不会再为钱发愁了。
不过,等他看到封地具体位置时,就傻眼了。五十里封地,面积不算少,可却在人迹罕至的玄州。没有人口,要那么多荒野林地有什么用?他在心里极端鄙视朝廷负责封赏的官员,这算是封赏我,还是发配我?
张锐心里不高兴,又是董小意开导他:“锐郎,我们可以在封地修建一座庄园,雇佣一些人帮我们种地或是种些可以卖钱的产品,我们自己经营。”
“你的意思是,封地只是一座度假的别墅和产业?我们的家还是留在安江?”张锐的反应不慢,立马明白了妻子的意思。
“是!妾还想买一些奴隶,让他们留在那儿干活,这样会剩不少工钱呢。”董小意象是早有打算,连买奴隶都想到了。
“哦?说说你的想法?”董小意的想法,让张锐感兴趣又接着追问。
见夫君没有反对,董小意信心更足,说“前些时候,滨海州在拍卖奴隶。妾打听过价格了,男性青壮大约在一百金币上下,十二岁以上至三十岁以下的女奴价格在七十到八十之间。妾想咱们就各买十个男女奴隶,然后给他们配对。”
“配对?”董小意的这个想法,让张锐一时模不着头脑。
董小意微笑解释:“奴隶配对就有了家,有家就不会老想着逃跑呀。再则,他们以后生的子女都是我们家的家生奴,家生奴好养,也比较忠诚。”
“嗯,不错,你的想法很好。”张锐欣然同意了妻子的提议。买奴隶虽然一次付出的费用高,但也不失是节约的好办法。因为奴隶不需要工钱,只要能吃饱饭,不受冻,不经常打骂他们就满足了。而且奴隶脖颈上都有烙印,逃跑很容易被抓获。所以一般只要对他们好点,很少有奴隶逃跑。
“只是又买奴隶又修庄园,咱们家的钱够吗?”虽然妻子的想法不错,但张锐担心自家的财力不足。毕竟他一个月的俸禄才几十金币,什么时候才能存够这么多钱。
董小意莞尔一笑,说:“上次王叔叔送来的一万金币妾还没有动用呢。再加上这次朝廷赏你的一千金币,妾想应该足够了。”
张锐这才想起来,年初王敬宝派人送来了一万金币和一封信。当时,张锐还在部队。负伤回家后,董小意才将信取给他。
王敬宝在信上说,一万金币是去年的红利,本不止这些,但为了扩大经营,他把大部分利润又投入了生意。而且还说,近几年每年只给送一万金币来,剩余的利润继续扩充生意。等生意做大后,再增加红利。
对此,张锐没有意见。想想买船、雇船员、雇武士那样不花钱?王敬宝能每年送来一万金币就很不错了,说实话已经超出了他当初的预想。
有王敬宝给的这笔钱,董小意的想法就能逐步实施。张锐又嘱咐她说:“小意,以后咱们家要善待那些奴隶,不要肆意处罚他们,越是处罚他们,他们的反叛心就越重。”
这些事董小意也早有准备,张锐提起,她便一一道出自己的打算:“寻常人家都不会给奴隶发工钱的,但妾准备每月发给咱们家奴隶每人一个银币的工钱,相信他们会满足的。此外,妾准备去父亲那里要几个武士来家里,今后让他们轮流去庄园看管。如果修建庄园后还有余钱,妾还准备看看有什么生意可做,把这些钱也利用上。总之,这些事你就放心交给妾办吧,你只管安心养伤。”
张锐甚为满意,自己能娶到这样贤惠的妻子,真算是好福气。加之董小意现已为他生了一儿一女,更是让张锐疼爱她。
说起女儿,是张锐去年回家时董小意怀上的。董小意生产时他还在前线,也不知道是儿是女。回家后,才得知是个女儿。张锐大喜,儿女都有了,这个家已是完整了。
又看见小闺女长得象她二姑,于是小名取为六灵。据董小意说,这个小丫头生下来,眼睛就是睁开的,眼珠子四处看,一副聪明机灵的样子。
只是女儿还小,看见张锐包扎得象个木乃伊似的,见一次大哭一次,闹得张锐后来很久不敢抱她,每次只是让女乃妈远远的抱着自己看上几眼。
在张锐养病期间,董小意果然能干,买奴隶、建庄园、请武士、雇佣农工都由她一手操办,所有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后来在董小意的精打细算下,金币也只用去了九千。这还是看见俘获的高句丽俘虏多,奴隶价格下降,又多买二十个奴隶的结果。
封地上的庄园,只用了两月就建好了。这时,张锐的伤也好得七七八八,于是告别父母,带着全家人去视察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