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我们继续欣赏张爱玲的一篇中篇小说《心经》。
《心经》讲的是一个女孩恋父的故事:
主人公许小寒从小到大,一直依恋着父亲,随着年龄的长大,原先朦朦胧胧的依恋变成了热烈的爱慕。许小寒的爸爸妈妈许久已没有一点爱恋可言了,只不过为了婚姻的完整勉强凑合在一起。爸爸是魅力依旧成熟的男人,母亲的红颜不再,许多年来,联系他们的就是日渐长大的女儿,悲剧在无声无息中上演,女儿爱上了自己的爸爸,父亲在干旱的婚姻生活中无意识地把自己的女儿当成了沙漠中的绿洲,而母亲也知道女儿在暗暗地和她较劲争夺着同一个男人。
许小寒过20岁生日那天,她的同学段绫卿、邝彩珠等一群女孩子,一起为她祝福。正谈笑着的时候,许小寒的爸爸许峰仪回来了,许小寒把同学们一一向爸爸作了介绍,并对同学们说以后别把她爸爸错当做她的男朋友,这是许小寒潜意识的流露。
之后,愈演愈烈,许小寒为了爸爸,把一直爱着自己的男同学龚海立推给了段绫卿,她要她爸爸知道,她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他。她扑簌簌地落两行眼泪,将脸埋在爸爸的肩膀上,牵着爸爸的衣袖子,试着把手伸进他的袖子里去,幽幽地道:“我是一生一世不打算离开你的。有一天,我老了,人家都要说:她为什么不结婚?她根本没有过结婚的机会!没有人爱过她!谁都这样想——也许,连你都也会这样想。我不能不防到这一天,所以我要你记得这一切。”
她的爸爸是爱她的,开始的时候是出于天伦,有了这种爱,给予他精神上的慰藉,他才觉得这个家不寂寞,可是对于一个中年的家庭男人来说,在寂寞而无味的生活里,在他的潜意识深处,未尝没有些许不易察觉的对女儿的情爱成分,看着女儿一天一天长大,出落成楚楚可爱婷婷玉立的姑娘,他开始怀疑自己的控制力了:
“隔着玻璃,许峰仪将手按在许小寒的胳膊上——象牙黄的圆圆的手臂,袍子是幻丽的花洋纱,朱漆似的红底子,上面印着青头白脸的孩子,无数的孩子在他的指头缝里蠕动。许小寒——那可爱的大孩子,有着丰泽的、象牙黄的的大孩子……许峰仪猛力掣回他的手,仿佛给火烫了一下,脸色都变了,掉过身去,不看她。”
他终于明白不能看见她了。他得想办法制止自己的感情发展,他想把她送到她舅母那儿去,或自己离开家到莫干山去过夏天,但这些都不能彻底摆月兑许小寒对他、他对许小寒的爱,最后他选择了一条令女儿完全死心的道路,和许小寒的同学段绫卿恋爱了。段绫卿和许小寒的家庭不一样,她父亲死得早,只有她和寡母寡嫂在一起生活,过早地失去了家庭的幸福。
同许小寒一样的是,段绫卿也渴望一个父亲般的男人的爱,所以段绫卿也不爱同班品学兼优的同学龚海立,而选择了许小寒的父亲;许峰仪也试图从段绫卿身上找到女儿的影子,作为退而求其次的寄托。许小寒闹,哭,劝说,阻止,以死威胁,都没有用。一直在父女的感情阴影里痛苦了七八年的母亲,终于找到了解救女儿的机会,她成全了许峰仪和段绫卿,对许小寒说:“不让他们去,又能怎么样?你爸爸不爱我,又不能够爱你——留得住他的人,留不住他的心。”
许小寒哭着对母亲说:“你对我这么好呀!我受不了!”
这么多年来,许小寒犯了罪,她将父母之间的爱情慢吞吞地杀死了,一块一块割碎了——爱的凌迟!母亲把她送到北方区疗养,对她说:“你放心……我……我自己会保重的……等你回来的时候……。”
《心经》是一篇弗洛伊德式的精神分析小说,恋父好像与张爱玲相去甚远,但对于年长者的爱是张爱玲始终的情结。无论是《心经》里的主人翁许小寒对父亲的爱恋,还是段绫卿在没有父爱环境中的畸形感情都凝聚着张爱玲自己的体验。许小寒对她的父亲说:“男人对于女人的怜悯,也许是近于爱。”
一个女人绝不会爱上一个她认为楚楚可怜的男人。女人对于男人的爱,总得带点崇拜性的。
张爱玲如许小寒,她在和她的朋友苏青对谈时也曾说过:“女人要崇拜才快乐,男人要被崇拜才快乐。”她在散文《造人》一文劈头就说:“我一向是对年纪大一点的人感到亲切,对于和自己差不多岁数的人稍微有点看不起,对于小孩则是尊重与恐惧,完全敬而远之。”
后来张爱玲嫁给了一个比自己年长15岁的胡兰成,事情在这里已经有一些苗头了吧。后来在美国张爱玲又嫁给了比她大29岁的赖雅。
一本《传奇》是说不尽的。从它一问世到如今,没有人不为它的奇特的思想,奇特的艺术所惊叹,现代文学史上一个不可理喻的“奇迹”,虽然岁月流逝,也褪不去它自身的光彩,永久保持着那一份高古而又豁达,清奇而又繁缛,含蓄而又飘逸的魅力。这一时期的张爱玲的作品,无论小说、散文、剧本,都代表着她智慧之花的绚烂开放,就连她的人,也随着她的作品的繁盛达到了情感的盛开时期。
上海成就了张爱玲,还是张爱玲成就了上海,已经无从分辨。但是战乱中的“孤岛”必定成就了上海的一段海上传奇。伴着显赫而没落的家世,张爱玲出身在上海,在这里度过不幸而黑暗的童年,在这里与胡兰成结下一段孽缘,在这里创造了文坛的神话。数十年过去了,上海繁华依旧,只有才女不在,不免留下一声叹息,再没有那样冷漠平静的声音,再没有那样洞察灵魂的眼睛,再没有那样与上海的气质融为一体的文人了。
70年前,(40年代始)上海没来由地绽开了一朵奇丽的花,离开了上海的养分,张爱玲这朵花便“萎谢了”,这不只是张爱玲的爱情和青春的“萎谢”,还有的是张爱玲的文采的“萎谢”,还有的是一代才女的才情的“萎谢”。
张爱玲是中国文坛中女性的神话,她“趁早出名”在文坛上拥有一席之地,那样神秘而传奇,吸引着人们去开拓,这个“属地”带着上海的底片,带着市井人家的苦乐人生,它也就是海派的特色。
她的作品就是一幅幅老照片,背景是上海,尽管拍照时五光十色,现在已微微泛黄,那相片中的人物也透着历史的痕迹,服饰、发型都已过时,可眼睛里还放着光,张爱玲就是这个摄影师,用镜头框住了她所感兴趣的一切。时间过去了,我们对这些老照片的一切都有着强烈的兴趣,但最有兴趣的是拍照的人,我们用这些照片投射出各式的影子,幻想者的影子就是张爱玲,但通过文字浮光掠影就是真实吗?我们想靠她更近一点,也许会更多的了解她在上海的生活,这样也就更了解了她的灵魂、也就更了解了她的世界。
这里我们结束了张爱玲的部分作品的欣赏,结束了她那珠玉满盘、美不胜收的部分文章,无论从哪个角度解析,都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回味。
虽然还有一些朋友不尽兴,还想了解张爱玲的更多的作品,比如《十八春》,比如《赤地之恋》,比如《浮花浪蕊》太多太多的作品值得我们用心去读,还有台湾导演李安近年拍摄的电影《色.戒》;还有香港导演许鞍华拍摄的《半生缘》等等,太多太多的作品
这里再一次告诉朋友们,读张爱玲的作品需要用灵魂去阅读,读张爱玲的作品需要用一生慢慢的去阅读!!!
还是让我们再次走近张爱玲,看看那美丽月光下的一个又一个的“传奇”故事;看看她轰轰烈烈的爱情;看看她沉湎于想象与记忆的唯美姿势;看看她灿烂之后的归于的平静;看看她晚年选择的一种自己与自己对话的生存方式;看看她以绝美的姿态接受了时间和命运;看看她以一种怎样的超人的气魄、以一种怎样的最洁净、最简单、最安静、最高贵的方式离开的人间
第七十一章开始,我们继续追寻她的足迹,追溯她的人生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