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我喜欢的张爱玲 第一三三章 张爱玲的“痛苦抉择”的记忆

作者 :

自从张爱玲参加了那次共产党的大会,一到会场她便发觉时代变了,真的变了,只有她自己没有变,这“变”与“未变”之间明显地有了某种距离。作为小说家,她自己心中的“上海”沦陷了。

张爱玲已经清楚地明白她自己心中的那个上海沦陷了,她十分清楚这一点。在发表《十八春》、《小艾》之前,她已经在酝酿另一项秘密的计划。这计划几乎无人知晓,即便是她的弟弟张子静也毫不知情。

1951年的一天,也就是《十八春》连载完,《小艾》正在写作的那段时间,有一次张子静去看望她,问她对未来的打算,她默然良久,没有回答弟弟。

张子静在《我的姐姐张爱玲》中回忆说:“她的眼睛望着我,又望着白色的墙壁。她的眼光不是淡漠,而是深沉的。我觉得她似乎看向一个很遥远的地方,那地方是神秘而且秘密的,她只能以默默良久作为回答。”张爱玲并不回答,她的眼睛望着没有任何装饰品的墙壁,透出的是深沉而又执著的期盼。其实就连她自己,也没有能下最后的决心。未来,未来到底要怎么走??

她是在想从此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上海了。然而她又是喜欢上海的,一想到要离开,她心里无法不陷入深深的伤感。到底她以前从未预料到自己会有这一天,然而她又没法跟别人讲,她个人的事情不喜欢有别人介入。

张爱玲的离沪出走至今仍然是个迷。

就像上海解放后,夏衍在上海成立了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夏衍告诉柯灵,他要邀请张爱玲来所里工作当编剧,但因张爱玲的复杂的历史背景,若马上聘用,怕别人会有反对,想再等过一段时间,想再等过人们能够客观地分析事物时,再正式聘请。(现在想来想去我们猜测当时夏衍恐怕还是因为张爱玲的复杂的背景)然而,夏衍还没有等到时机到来,张爱玲就离开了祖国去了香港。

就像柯灵一直把夏衍的话放在心上,想寻找合适的机会先将此消息告诉张爱玲。张爱玲听到这个消息时并不明确表示她的态度,仅仅是微微一笑。她的内心实在太矛盾了。

就像文华电影公司的龚之方、桑弧一直与张爱玲有着正面的接触。龚之方也受到夏衍的委托,在和张爱玲有事接触之时,曾顺便问过她今后的打算和她是否留在上海?张爱玲笑了笑没有给答案,似乎她正在考虑这个问题,也似乎是默然婉拒,这些龚之方都向夏衍一一做了汇报。

不光是夏衍,还有文华公司老板吴性栽和唐大郎也非常希望张爱玲能够留下,所以他们一力撮合张爱玲和桑弧的婚事。当龚之方受文华公司的委托婉转地向张爱玲提起与桑弧的事情,同时代表组织劝她留在上海。

龚之方提了“大家都说的你和桑弧郎才女貌的…….”的事情,还说了:“听说你最近在联系香港复学的事,是不是打算离开上海呀?夏衍让我劝你留下。他是个重才的人,他还想请你去做编剧呢。”

张爱玲的回答依旧是默然良久,只是摇头、再摇头、三摇头,最后说了一句:“恐怕这两件事都不大可能了。”她已决意离开上海,这个与她生命最熨帖的地方。

张爱玲对于夏衍的赏识,龚之方的好意,她是感激的。她一生中,只要是得到别人的一些好意,都心存感激,恨不得缝个袋袋儿装好,长长久久地搁在心上。

张爱玲去意已决,而且她也不愿意拖累桑弧。她知道,她与桑弧在一起,桑弧绝不会有好结果的,张爱玲的抉择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是多么的正确,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再试想想“如果张爱玲与桑弧结婚了”结局会怎么样:

1.如果张爱玲与桑弧结婚了,桑弧还会任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导演吗???(桑弧53年就开始任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导演)

2.如果张爱玲与桑弧结婚了,桑弧还会有精力编、导那么多优秀的影片吗?历次的政治运动桑弧应该是政治运动的靶心。(桑弧开国以后编、导十多余部影片,如果他与张爱玲结婚,受着张爱玲的牵连,他应该是历届“运动员”。)

3.如果张爱玲与桑弧结婚了,桑弧还能拿到那么多的国内国际大奖么???(桑弧于1954年《梁山伯与祝英台》、1957年《祝福》分别获得第八届、第十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音乐片奖;和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1979年的《她俩和他俩》、和1984年《邮缘》分别获得国家文化部的优秀影片奖;《亚洲周刊》评选20世纪100部的中文片,桑弧的作品就占了三部,数量比蔡楚生和张艺谋都多。)

4.如果张爱玲与桑弧结婚了,桑弧会遭到很多的是非口舌。本来桑弧在文艺圈中口碑很好,没有一点大导演的作风,也从来不发脾气,更不随便添加篡改作者的原创作品。如果与张爱玲结婚,桑弧会因为张爱玲的历史问题而遭口碑是非,这是毋庸置疑的结局。

没有“如果”。

不管今天人们如何去看待这件事情,至少在当时张爱玲的出走离沪是令熟悉她的和不熟悉她的人都很为诧然。不仅仅是诧然,而且是深深的遗憾。为她而遗憾的有:

1.首先是她多年的相知柯灵;2.还有她事业的合作伙伴加好友桑弧;3.还有她的朋友们龚之方、唐大郎;4.还有文华公司总裁吴性栽;5.也有她不曾谋面却对她异常看重的中共文坛元老级人物夏衍。这也算是朋友,另外一种朋友。其实所有这些人都是张爱玲的好朋友。

此前张爱玲与桑弧本来计划三度携手合作,拍摄张爱玲的长篇小说改编电影《金锁记》,然而由于时局动荡,终究未能如愿。然而不管怎么说,“叔红”是可谓桑弧的“变身”,是与张爱玲秘密交往的一个见证。他这样积极地推崇《十八春》,除了视张爱玲为知己的缘故外,或许抱着借此再度合作的心愿也未可知吧?

我们这里不得不插上一段。几十年来,桑弧对自己和张爱玲的往事一直讳莫如深,只字不提,不知先后有多少记者、学者、“张迷”去采访过他,询问过他,然而他只是回答:“年数已久,不记得了。”

张爱玲的“张学”研究者陈子善教授曾向柯灵询问桑弧愿不愿意谈谈他跟张爱玲的一些往事,柯灵认为桑弧什么也不会说的。20世纪90年代初期,陈子善终于有机会与桑弧面谈,果然桑弧在对待张爱玲的事情上很是小心,未容陈子善多说,桑弧便连连表示对以前的事情不记得了。陈子善还不甘心,他与桑弧的儿子李亦中原先是华中师大的同事,李亦中对他的父亲桑弧与张爱玲交往的事一无所知。

1995年,桑弧撰写长篇回忆文章《回顾我的从影道路》,分四期在《当代电影》上开始连载,虽然避不开张爱玲三个字,却着墨很少,她的名字只是一带而过,而关于张爱玲参与过的电影编剧《哀乐中年》,桑弧更是连她的名字也没有提。

张爱玲后来在香港结识好友宋淇曾说过,《哀乐中年》有张爱玲的笔触。宋淇更深的说:“张爱玲的touch,桑弧是写不出来,桑弧没有那个灵气。我问过张爱玲,她说你不要提,你不要提。她大概和桑弧有相当的感情,是帮桑弧的忙”。(注:touch格调、风格、笔触、润色)

张爱玲逝世后,桑弧也并没有写什么悼念和回忆性的文章。

然而我倒觉得这是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的最高敬意,不是夸夸其谈,而是缄默如金——只把张爱玲放在自己的心坎上,绝不轻易于口,轻示于人,免得被涂抹,免得弄到最后变成面目全非。

这也像张爱玲自己的作风,她也从不在文字里正面描写她的男人或她最爱的人。她写过追悼胡适的文章,却没有写过悼念母亲的文章——那是她私心里最珍贵的记忆,不要与人分享它。

我向来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懂得在什么时候沉默——不过,这对我们这些八卦的俗人来说,也着实是一个遗憾,谁叫我们这样喜欢窥探他人的私密呢??所以我们都叫做“俗人”!!

桑弧于2004年9月1日在上海瑞金医院病逝,享年88岁。

灵堂设在茂名路老公寓楼内的桑弧家中,布置得十分简单:小小的遗像旁供奉着几部他生前的代表作vcd,《太太万岁》也在其中,于冉冉烛光中与他默默相对。

更戏剧话的是,同日晚,导演石峻新排的话剧《太太万岁》正在剧院演出,石峻且致辞提醒大家9年前的今天,当年电影《太太万岁》的编剧张爱玲辞世,今天的演出也是对她的纪念。(1995年9月8日,张爱玲的尸体被发现与美国洛杉矶公寓里,而法医检测,有可能死于一星期前。)

石峻他还不知道,桑弧导演也在这天走了。

张爱玲与桑弧他们俩相隔9年逝世,竟然死在同一天。

这太像是一种约定或者仪式,桑弧他也许可以借着《太太万岁》作凭证,与张爱玲的灵魂在天堂相认,在那里,桑弧终于可以说出压抑了60年的心里话了么??

张爱玲后来在美国改写《不了情》,《不了情》里的家茵离开了宗豫,而张爱玲离开桑弧,这亦是一段“不了情”。

张爱玲的出走,最终成了仔细权衡后的无奈结果,同时,也在她的生命历程中再次画出一个转折,一个并不欢悦的转折。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研究我喜欢的张爱玲最新章节 | 研究我喜欢的张爱玲全文阅读 | 研究我喜欢的张爱玲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