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节第四九回旧绅商实业救国新文化启迪青年(下)
第四九回旧绅商实业救国新文化启迪青年(下)
凭心而论,孔教既有其合理的一面,又有其反动的一面;应该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不可全盘肯定,亦不可全盘否定。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理论体系历经三千余年而兴盛不衰,自有其优秀精华。以孔教为核心的儒家文化、传统道德,早已深入到中华民族的骨髓之中。全盘否定孔教,就会连整个中华民族都否定掉。而全盘肯定孔教,则会导致僵化倒退。不走极端,切勿偏激。对待民族文化遗产,需要的是批判的继承、辩证的取舍,融合时代的最新实践,探索创新,才是正确的出路。一言以蔽之,中华传统文化要继承,但必须消毒;西洋科技文化要学习,但必须过滤。
新文化运动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提倡白话文和进行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大力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中,主张对文学内容和形式进行一次改革。提出新文学在内容上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应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申吟;在形式上提倡白话文,不用陈词滥套,不用典,不避俗子俗语。接着,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一文中。正式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主张推倒贵族文学、古典文学和山林文学,创建国民文学、写实文学和社会文学。
唾弃文言文,只用白话文;对祖国文化遗产不加分析地一笔抹杀,则又失之偏激。事实上,文言文和白话文各有优劣,不可截然对立。文言文既有其简练、高雅之魅力,又有其生涩、难懂之不足;白话文既有其通俗易懂之优点,又有其粗浅低俗之缺憾。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克服文言文之生涩,规避白话文之低俗;出口言简而意赅、下笔词约而文达;保留中华文化之精髓,吸收时代之英华。倘能如此,实为文学革命之新路。
新文化运动中的主将是鲁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曾留学于日本,攻读医学,后改学文学。他用白话文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狂人日记》,深刻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大胆斥责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历史,就是一部“吃人”的历史,并预言道:“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随后,鲁迅相继发表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小说和许多犀利的杂文,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淋漓尽致地揭露和猛烈地抨击;为新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鲁迅的小说雅而不涩,白而不俗;他的杂文旗帜鲜明,傲骨铮铮。其最可贵者,在于他不媚俗流,不畏权势,刚正不阿,风骨挺拔之人格魅力。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能没有傲骨。鲁迅不愧为时代之斗士,文化领域之闯将;其作品犹如鹤立鸡群,超凡月兑俗,迅速成为新文学之典范。后人有诗赞之曰:
披荆斩棘开新途,战斗精神垂千古。处世切莫染俗气,做人不可无傲骨。
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的努力推动下,《新青年》如同一股浩荡的春风,席卷了北大校园,开启了无数莘莘学子的智慧之门。尤为可喜的是,《新青年》不翼而飞,不胫而走,通过各种渠道,向全国各地扩散。随着发行量的不断增加,在群众中的影响越来越大,被时人誉为“青年界之金针”和“良师益友”。《新青年》杂志联系了一大批进步的知识分子,成为领导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受到了无数先进青年的追捧。
单说在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校,一批风华正茂的青年学生,对《新青年》爱如珍宝,奉若神明。每期新刊到来,便争相传阅,热烈探讨。其中以**之表现最为突出。**,字润之,湖南湘潭人。出身于韶山农家,少年时代入私塾接受儒家文化教育,天资聪敏,博闻强记,对历史、小说兴趣浓厚。辛亥革命前夕,他不顾父亲反对,毅然离开家乡,外出求学;临行前,留《赠父》诗曰: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辛亥革命爆发后,湖南革命党人积极响应,迅速成立了军政府。**异常兴奋,当即决定投笔从戎,北上武汉参加了革命军。在当兵期间,他除了接受军事训练外,多方购买新书、订阅报刊,关注时事政治,心系天下安危。清帝退位、袁世凯执政后,时人皆以为革命已经成功;**亦有同感,遂决定退出军队,继续求学。
青年时期的**身材高大,气宇轩昂;丰面隆额,目光深邃;勤学多思,胆识超群;说话慢条斯理,举止温文尔雅。**退出军营后,返回长沙,再三权衡,觉得自己将来最适合当教师。于是,他报名应考,顺利进入长沙第一师范学校。
长沙乃湖南省会,城区依山傍水,奇景秀丽;滔滔湘江,纵贯南北;西有岳麓山,东有浏阳河。著名学府岳麓书院,乃朱熹、王夫之等先贤讲学圣地;内圣外王之道,历代相传,博学笃行之风,极为浓厚。经世致用、热衷政治之湘学士风,造就了无数近代英豪。第一师范位于城南门外的妙高峰下,汇集了一批学识渊博、思想进步、品德高尚的教师;堪称培养新青年之摇篮。在该校,**受到了著名学者杨昌济、徐特立、方维夏、黎锦熙等良师的精心教诲,又与蔡和森、萧子升、李维汉、张昆弟、何叔衡等结成挚友。
在长沙一师学习期间,**与恩师杨昌济相交甚笃。**极喜聆听杨昌济的伦理、修身课,还时常去先生家里虚心请教。杨昌济亦格外垂青**,鼓励他道:“古人云: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厚,而耻智之不博。湖湘自古多才俊,农家也能出英豪。汝资质俊秀,殊为难得;要树立高尚之理想,勇于追求真理,厚德修身,做有益于社会之人。”**道:“先生教诲,学生谨记。”在杨昌济的熏陶下,**心系社会,励志苦学,并把重点放在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地理等课程上。他每天黎明即起,诵读经典,专心听讲,夜晚挑灯苦学,寸阴必争,且能持之以恒,研习不辍。从先秦诸子到明清时代之哲学家、思想家的著述,从二十四史到《资治通鉴》,他都认真研读,深入思考。数年苦读,使**学问大进,智识卓异。
青年人相聚,大多喜欢谈立志,**亦不例外。一日,他向好友张昆弟、蔡和森畅谈人生志向。**道:“吾之志向在于追求真理。真理在握,即可号召天下。天下之事可为,国家方能富强幸福。”蔡和森道:“润之兄器大声闳,志高意远,乃当世之奇才。”**笑道:“大丈夫处世,当为天下之奇。要读奇书,立奇志,交奇友,创奇事,做天下之奇男子。”蔡和森笑道:“君可改名为毛奇。”**大乐,道:“我已有一笔名,曰二十八画生。”蔡和森道:“何典?”**道:“无典。因**三字,共二十八画,故为二十八画生。”张昆弟道:“如此取名,古往今来,惟君一人耳。”**道:“前之谭嗣同,今之陈独秀、李大钊,其为人魄力雄大,见解精深,堪为我辈之楷模。”张昆弟笑道:“以前,你言必称康、梁,现在又佩服陈、李。何变化之速也?”**道:“近日,读《新青年》杂志,陈独秀、李大钊先生之宏论,发人深省,我非常钦佩。国人积弊甚深,思想太旧,道德太落后。欲改变此种状况,须从哲学、伦理学入手,彻底变换国人之思想。”蔡和森道:“陈、李二先生之雄文,乃治世之良药。当今时代,风云变幻,我辈身处其中,当思有所作为。”**道:“国家变化,新旧交替,乃社会进步之必然。我甚盼望推陈出新,只有破坏旧世界,才能建设新世界。”蔡和森道:“破旧立新,改造中国,我辈当努力奋斗之。”**豪迈地道:“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张昆弟、蔡和森击掌赞道:“壮哉,斯言。”**道:“做事必须踏实地,为人不可务虚名。我思之久矣,国人体质孱弱,殊为可忧。欲自强于世界,首先应强健体魄。”张昆弟、蔡和森齐道:“诚如君言,何不阐发成文,以飨读者。”**道:“亦可。”是夜,**奋笔疾书,草成《体育之研究》一文,署名“二十八画生”,投寄给《新青年》杂志。
一月后,《新青年》发表了**的文章。文章认为体育关系到国力之强弱,民族之兴衰。身体乃道德和知识之载体;主张学校教育应“实行德育、智育、体育三者并重”。**提出的口号是:“欲文明其精神,先野蛮其体魄。”文章刊出,友人争相传诵。**亦情绪高涨,向同学、好友详细介绍自编的体操,组织大家沐风浴雨、登山露宿、游泳打拳,用各种方式增强体质。一日,他与蔡和森、张昆弟结伴,爬上岳麓山,沿山脊而行。凉风大发,空气清爽;**迎风挺进,谓友人道:“此为风浴。能使人胸襟洞澈,旷然而生远俗之概。”某夜,狂风暴雨,电闪雷鸣,**激情勃发,独自爬上岳麓山顶。任凭狂风抽打,暴雨浇淋,他奔腾跳跃,仰天大呼:“纳于大麓,烈风雷雨而不迷。磨练意志,战天斗地而不悔。”
**酷爱游泳。他在学校中组织了一支近百人的游泳队,常与好友于晚饭后畅游湘江,击水中流。**毅力超群,自夏至秋,直到隆冬,犹每日坚持不辍。他认为,游泳能“坚固皮肤,增进血液循环,扩充肺腑,增加气力,更能磨练意志,增强自信,乃运动中之最有益者。”他坚信:“磨砺意志,贵在持之以恒。不为浮誉所惑,则所以养其力者厚;不与流俗相竞,则所以制其气者重。”
**的卓异特行,使众多同学格外钦佩。在他的周围,逐渐聚集起一批追求进步、志同道合的青年。他们充满朝气,鄙视浮华;身无分文,志存高远。节假日,他们经常到岳麓山、橘子洲、平浪宫等风景名胜处聚会,或臧否人物、议论时事;或登高吟咏、斗韵唱和。他们相约不谈身边琐事,而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
**特别注重社会实践,推崇事实求是。他尝谓好友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闭门求学,其学无用,须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古之为学,重在践行。我辈不仅要读有字之书,更要读无字之书。”1917年暑假,**和好友萧子升,草鞋短褂,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装着几件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外出游学。他们没带分文,沿途靠替人代笔、卖字换钱糊口,形同乞丐,却满腔豪情。历时一月有余,行程九百余里,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等五个县,足迹遍及数百乡镇村寨。途中,结识了无数的农民、船工、财主、县长、老翰林、寺庙方丈等各色人物,细心倾听民间疾苦,认真分析天下忧乐,写下了数万字的调查笔记。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深入社会调查,关注百姓疾苦,使**的思想发生了剧烈地变化。其时,南北军阀正在湖南境内拉锯混战,炮火纷扰,使乡下农民生计艰难。而在省城长沙,由于新文化思潮的启迪,则使民智大开;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自强意识,在社会上空前高涨。**审时度势,决定成立一个团体,立即得到蔡和森、萧子升、何叔衡、张昆弟、罗章龙等人的积极响应。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和好友二十余人,组建了新民学会。经过讨论,通过了会章,确定学会的宗旨为:“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制定学会纪律为:“不虚伪,不懒惰,不浪费,不赌博,不狎妓。”会议推举萧子升为总干事,**、陈书农为干事;**兼任会务主持。
新民学会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最早诞生的社团,其会章重点是强调个人修养,政治性相对模糊。但很快就发生转变,成为以“探求中国出路”为宗旨的政治组织。这才是:新文化催生新民,新青年探索新路。要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