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年代的权力   性和阴谋 17.第17章:风云突变

作者 : 严少言

第17节第17章:风云突变

冯治看了叶曼卿一眼,胸有成竹地说:“搞军事政变我还没有那个胆子,这事也不是你想干就能干的。但目前广平省的政治局面乱哄哄的群龙无首,这帮子‘造反派’无法无天,一批从下层社会冲杀出来的无名小卒和‘小爬虫’们,一个个各自为政,成了广平省各霸一方的‘山大王’了。这还了得啊!?这个天下是**死了好几百万人流血牺牲打下来的,怎能让这帮子草莽绿林英雄‘造反派’喊几句口号就轻易夺走了呢?这种局面,中央一定不会让它再继续下去的,少者三、五个月,多者半年,广平省一定会建立一个临时的权力机构。”

冯治说到这里,稍停。他歇了一口气,抓起茶几上的大茶杯,“咕咕嘟嘟”灌了一气凉茶水,抹了一把嘴巴,又沉吟着对叶曼卿分析着形势说道:

“曼卿啊,根据刚解放时中央对城巿实行军管的经验,我看,广平省很快就会实行必要的军事管制,彻底结束目前这种乱哄哄的无政府局面。究竟派谁来对广平实行军事管制?这就是中央的安排了。不过,小秃儿头上的虱子明摆着,我冯治就是其中一个最好的人选嘛,这就叫就地取材。但是,这样重大的人事安排,需要中央来定。这回,就看丁立仁能不能为我在中南海那位‘首长’面前说两句好话了。只要他老丁一开口,这事情就有八分把握了。听说,老丁目前在中央很红,是为数不多的那几个能直接跟‘首长’说上话的人。他能混到今天这个局面,不容易啊,照过去的说法嘛,这就叫‘位极人臣’了。”

听了冯治的一番话,叶曼卿低头不语,她想了好一会,才抬起眼皮看着冯治,建议他说:“我看你最好立刻就去北京找找丁立仁,把自己的想法跟他说说,老丁是自己人,你有什么话不好跟他说呢?顺便模模中央的底,让他在这件大事上帮你一把,你们毕竟是过去在一块工作多年的老同志,关系不寻常嘛。”

“嗯,北京之行非去不可,兵贵神速,事不宜迟,明天我就动身赴京。”

冯治是个急性子,说到做到,第二天他就搭乘军用飞机去了北京。

形势的发展果然不出冯治所料。广平省的党政机关在各路“造反派”大军的强大迅猛的攻势下,很快就土崩瓦解、彻底地瘫痪了。广平省一时出现了权力“真空。”况且,从省到地方上的所有“公检法”机关也被那些无法无天的“造反派”砸得砸了,冲得冲了,搞得七零八落。落花流水春去也,彻底失去了专政的职能。广平省的社会治安也出现了一片混乱,杀人放火偷盗成风,百姓们人人自危,个个胆颤心惊。如此混乱的形势,急需一个临时的权力机构代替被打倒的广平旧省委省政府,管理广平省的社会治安和各种事务。鉴此,中央果断地决定:立即对广平省实行必要的军事管制,维护社会治安,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遏制“造反派”的势力,给这些“野马们”一个个地套上“笼头,”否则,天晓得这些狂妄的“造反派们”会不会一个个的变成“安禄山”和“吴三桂?”

中央决定让广平省军区的地方部队“支左,”参加文化大革命。但是,究竟派谁来担任广平省的军管会主任?中央却举棋不定,颇费踌躇?此时,中央文化革命“决策圈子”里有人提到现任省军区司令的冯治是个较为合适的人选,但立即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理由是冯治曾经犯过多次生活作风错误,还受过降职处分,这种人不宜在这样的关键时刻重用。于是,在“文革”决策圈子里,分成了两派,各持己见,争论的很激烈。关于广平省军管会主任人选的问题,就暂时搁置了下来。

太阳已经完全沉入碧蓝的海水里了,遥远的、水天相连的地平线上,变得灰濛濛一片。风象一支神奇的画笔,将遥远天幕上的那一片淡灰色,不停地涂抹上一层层的深灰色……突然,象猛地倒翻了一大瓶黑色的颜料,渐渐地就在天幕上漫延开来了,迅速地染黑了大海、远山、海滩、天空,也染黑了那幢神秘的“威尔顿海滨别墅。”

叶曼卿想得太多了……她觉得脑袋有点儿晕沉,便拉上了落地大窗帷,扭亮粉红色的落地式台灯,坐在柔软舒适的大沙发上。她点上一支香烟,静静地、贪婪地吸着。

她跟魏东彪折腾了一宿,感到身体有点儿疲累,连太阳穴也有点儿隐隐作痛。这是睡眠不足的反映,这几乎已经成了惯性的病态了,每回夜间缺少睡眠,第二天太阳穴总是隐隐的疼痛。但此刻她并不想上床入睡,她从来没有早上床的习惯,多年来,她喜欢利用夜晚这段安静的时间,思虑着白天发生的所有事情,反复权衡其中的得失利弊。

下午三点钟那顿饭吃得油腻食物太多了,她想喝点儿饮料,冲淡胃里的那股子使人很不舒服的油腥味,对正在隐隐作痛的太阳穴也有镇痛的作用。她按响了叫人铃,吩咐女佣人立刻给她烧一壶上等的好咖啡送上来。时间不长,女佣就送来了一壶烧好的上等巴西好咖啡。多年来她从来不喝茶,坚持喝咖啡,就是跟了冯治以后,也没有随冯治的习惯改变自己的嗜好。她认为真正会喝咖啡的人,应该现煮现喝,而且一定得喝正宗的“巴西”名牌。

咖啡煮得很不错,糖也放得不甜不淡。她端着杯子连连地喝了几大口,很愉悦很快乐地品味这种浓香四溢的黑色液汁带给她的美妙感觉。

叶曼卿非常喜欢这种来自异国他乡的味道。这种味道能使她想起那个自由世界的生活方式:那里有蓝色的大海,金色柔软的沙滩,漂亮的太阳伞,性感的比基尼泳衣,粗犷雄健的带着男子雄性力度的墨镜,更加吸引她的:那里有长着黄色蓬松浓密的胸毛、体格高大结实魁梧的异国男人……

仿佛象一剂灵丹妙药,她的太阳穴立刻就不痛了,连大脑也变得神清气爽,她悠悠地吸着香烟,往外袅袅地吐出一丝丝、一缕缕淡蓝色的烟雾,她思索着最近发生的一件件事情……

那回,冯治去了北京,见了丁立仁后,说明了来意。丁立仁——这位“文革”的“政治暴发户,”当时就对冯治表态说:广平省必须立即实行军事管制。完全支持他出任广平省军管会主任,这个职务由广平地方部队首长担任那是再合适不过了,广平省的党政军大权再也不能落入与无产阶级司令部离心离德的少数“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手中去了。

丁立仁十分坚定地认为:只有冯治才是广平省军管会主任的最合适人选。他的主要理由是:冯治是广平省军区的司令员,对广平省的情况熟悉,上任后,即可进入工作状态扮演好自己的工作角色。

第二天,在丁立仁的建议下,“中央文革”决策圈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再议广平省军管会主任的人选事宜。丁立仁当着众多的“同僚,”笑盈盈地说出了自己的意见:

“同志们,我们党考核使用干部,主要是看他的政治倾向和原则立场嘛,这叫大节。我们看一个干部,犹其是考察一位党的高级干部,不能局限在区区生活小节上,抓住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不放。”

丁立仁说到这里,他微笑着看了一眼这些正襟危坐、一身笔挺的毛料中山服的中央“左派”大人物们,继续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当前这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生死大搏斗的关键时刻,我们考核使用干部的主要标准:是看他究竟跟谁走?听谁的话?忠于哪一个司令部?冯治同志虽然过去犯过生活作风错误,但是,由于他受资产阶级司令部利用这些生活小节之事的打击和压制,老冯对他们这帮人的怨恨那是很深的,在阶级感情上跟他们是格格不入的,立场也是水火不相容的,可以说老冯跟他们是势不两立的。如果我们在这个时侯起用了冯治,他必然会无比感激我们,必然更加无限地忠于无产阶级司令部,坚定地跟着‘伟大领袖’继续革命到底。这样的人,我们现在不用,还要等待何时?倘若有一天被资产阶级司令部拉了过去,壮大了敌人的队伍,那就是我们的重大失误了,这会有损于革命事业啊。”

丁立仁口若悬河,振振有词,说得有理有利又有节制,一番话说得众人频频点头赞同。可是,仍然有人提出反对的意见:如果冯治一旦大权在握,重犯生活作风错误,败坏了红色政权的形象怎么办?丁立仁豁达大度地“哈哈”一笑,胸有成竹地说:

“这种担心并不是没有理由的。但是,我们首先要相信老冯嘛,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我相信,象冯治这样参加革命多年,受过党的长期教育的老同志,一旦到了重要的工作岗位上,他一定能够意识到自己肩负的光荣重大的历史使命,不会辜负党和人民对他高度的政治信任和寄予的厚望,会自觉地注意维护党的利益和自己的红色形象,好自为之,不会为所欲为、放任自流的。”

丁立仁说到这里,他略停了一下,用亲切诚恳的眼光看着那个提出异议的“文革秀才,”又慷慨陈辞道:“同志哟,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啊。一个革命者的胸怀,不要太狭隘嘛,应该能装得下一个大海。”

丁立仁力排众议,舌战“群儒,”极力地主张让冯治出任广平省军管会主任,最后举手表决的结果:支持丁立仁的一方略占上风。于是,广平省军管会主任的人选事宜,就这样在“文革”决策圈子里基本定下来了,只等着报呈中南海“首长”的审批了。

会议的第二天,丁立仁就将会上的决议透露给了冯治,让他立即动身回广平,等侯“中南海”的批复,准备组建省军管会领导班子。于是,冯治便高高兴兴地返回广平去了。

一个星期后,丁立仁身穿银灰色高级毛料中山服,五个纽扣工整的扣着,连风纪扣也扣得严严实实,坐进特备的高级“红旗”小轿车去“中南海”面圣。

在那间宽敞、舒适、古色古香的书房兼会客厅里,丁立仁怀着诚惶诚恳的心情正襟危坐。他背倚着宽大结实柔软的高背大沙发,环顾四周那一大圈富丽堂皇的红木大书柜:明亮厚实的玻璃橱窗里,林林总总的装满了古今中外的书藉,书柜的下方,有一排排书页和封面都已经发黄的线装书……

丁立仁发现了那里面有全套的《二十四史》,大部头的《资治通鉴》,他还发现了尼采和康德的著作。

他对即将要见面的“首长”并不陌生。延安时,在“抗大”听过他讲的课,党的“七大”时,丁立仁坐在会场的最前排,听他作《愚公移山》的政治报告。在建国以后的日子里,他曾多次在不同的场合,聆听过他的指示和讲话。“首长”通今博古,喜好读书,探幽好古,博大精深,说话喜好旁征博引,风趣而幽默。但是,能够走进他的书房,单独聆听他的教诲,这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殊荣,这标志着他已经逐步地走进了中国的最高权力核心圈子里了。

“首长”一生酷爱读书,犹其酷爱中国的古典文学,每日几乎手不释卷,又最爱才,丁立仁就是被他去中国南方视察时偶然发现的一个“人才。”不久,就从南方那个大省上调中央,参加“中央文革”决策圈里的一切活动,开始频频地出进中国最高权力的心脏地带“中南海。”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红色年代的权力   性和阴谋最新章节 | 红色年代的权力   性和阴谋全文阅读 | 红色年代的权力   性和阴谋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