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武开始。舒蝤鴵裻甩头一子无论用狮子滚绣球,还是张飞骗马,还是盘肘,还是缠头裹脑,都打不着李存义,因为李存义走起了一种非常灵活脆快的步法——程庭华传授的三角步。李存义喜欢八卦掌的各种步法,从程庭华那儿借来后,便不再还,而选择合适的引入了形意拳中。
八卦掌在中国三大内功拳中在实战方面具有灵活脆快的特点。所以称之为灵活脆快,主要表现在其机动灵活的身步之中。而其核心步就是鲜为人知的三角步。
八卦掌三角步的来源八卦掌三角步来源于表现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结晶的太极图,并根据中国古代战争的指导思想――斗智不斗勇的原则,和武术在技击时人直我横、人横我直的原则,在划分太极图阴阳鱼的s型路线上(即龙形路线上)走的三个步点演化而来。它在武术技击中经常取得绝妙之效果,程庭华把它当作技击之秘要传给他的可依赖的徒弟们。
三角步使那飞镖的“最准”成了“最没准”。
李存义本来不想打甩头一子,想让他知难而止也就算了,没想到甩头一子打不着人,竟口出脏话。李存义一记炮拳,把甩头一子打往了人伙里去。刘儒晓被甩头一子踩痛了脚并撞倒,爬起身来后对甩头一子抱以了鄙视的神情。他们丧气地作鸟兽散。
正式开始教习形意拳了,李存义说;“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进行开八荒!”
一听说要开荒,兵士们全愣了,纷纷说:“开荒种田就是练形意拳哇?那我们都回家当农民好了!”
李存义继续讲:“形意拳好学难练,学艺者多如牛毛,成艺者少如麟角。
“学拳像开荒地,先分开学,分开练,再合起来,聚少成多,不会就问,时间一长就学会了。先易后难,最厉害的功夫也是从最笨的法子中练出来的。从今天开始,我带大家一锛一锛‘开荒地’。”
李存义接着讲:“八荒:头、手、肩、腰、胯、膝、足、气。此实为未开垦之处.女地。八荒之练,实乃前辈人的成熟经验,不可小瞧。
“一说头。
“头顶吊悬目端庄,颈伸项引领神光;山根垂正耳听内,虎领二筋抱不僵。”
“头端目正,一身正气。头脑思维是人身指挥中心,不能胡乱晃动。头顶肩沉,颈项伸拔,顶心暗缩为吸,头顶又有暗吸的两相争意,才使人有了头的吊悬感觉。舌抵上腭,舌下津液淅出;齿扣骨坚,牙咬紧则颈项肌筋坚缩,脖子两侧虎筋相挣撑,枕后领筋和颈前肌群的松紧自然收放,头部才能前俯后仰,左摆右撞,竖向顶缩,求其六向共挣力的增加,以头部重创对手面部胸部要害,此是人身七拳第一打——头拳之功。
“头正尾间中正,身正气才顺,用平肩正脊去调整。头怎么顶?顶多大劲?颈伸头才顶,肩沉项方引,脖子抻拔才拉开颈椎,脊才撑挺,背才裹拔,面目才有了神采(猴相)。究竟顶多大劲才合适?太极拳家讲:如顶一羽。南拳家说:头如带石帽。而练形意的则说:身如牮柱,头如顶碗水,不外洒云云!总之,头上压多大重量,就向上顶多大劲,向上顶多大劲就向内暗吸多大力,相抵相等挣意而已。所谓虚领顶意,其侧重在虚领上,虚是无是没有,无沦打拳、站桩、坐功还是卧练,身位处在任何高度上,头必须领起全身,否则周身软塌无神而失去练意。但若顶领过甚,身体会在运动中不自主的拔高抻长,直如竿立而失去桩法。
“二说手。
“内缩外绽是为顺,雁鸭支蹼是为横;腕挺筋挣甲为梢,力达指尖是鹰捉。
“手内缩筋紧缩握合为拳,手背张筋绽起,手掌自然开握叫做顺,而指间筋的撑夹开合(形似鸭蹼)叫做横力,这是拳掌自身的十字劲;加上腕挺指伸和手臂自然伸争力,整个手掌已不是向任何单方向的力了,而是整胀力,出手发力已不是光有掌指扣抓刺插力量,同时还有了指问的撑夹开合力,以及臂腕的前挺内缩而形成手部六向力。纵在握拳时亦是暗含劲力内握,握紧而不僵死(掌心如握弹簧钢球)。”众所周知四梢之一‘甲为筋梢’,但若劲力不足,或其内力不能达到指尖,当然体会不到甲为筋梢的感觉。亦不是抓拿撕打哪一式发力形式才叫鹰捉,而是身正气顺,一身整贯,随头顶足踩,鹰熊竞志的发力之势,招之即来,随遇而用,挥之即去回转如意,功久弥深,体内就会产生汹涌的后续力,贯达肩背肘手,击穿敌体如透电。在拳、桩动静的练习中,掌指时时蕴含着六挣之意,否则不仅长期练不成这六面劲力,达不到“出手鹰捉疾狠攫食”的实际效果,练用月兑节,自己的指力将会永不到位。
两臂相弓合抱,两手相引相斥,挣撑互为,在周身松柔精神内敛的练意中,两手相互牵连、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俗话说“金手银手,不如两手合一手”。待日久功深分合得宜时,表现出来的不仅是“前手打人后手发力”的整劲,其使用效果亦将成倍增加。
“三说肩。”骨抻筋缩劲二争,开肩撑挺通臂长;起势横肘拧裹意,横摇竖撞是熊膀。
“骨骼是人体支架,由筋肉连成形体。由骨筋肌肉伸缩变化,身体才有效运动,这二争力较明显,稍稍留意便可有为。老辈人常说:两臂抱圆,中气自归丹田,松开上盘化去拙力。练习中必须涌身送膀拉开肩缝,两臂才感松月兑沉重,势才抱圆,有了重力才好使用。初始改变日常习惯,拉开肩肘贸然发力,关节极易受到伤害,但若长期自轻至重坚持锻炼,两臂就会坚柔自如,曲蓄有力而灵动似蟒蛇。两臂撑抱曲夹挣拧肩沉脊挺是纵横十字劲,含胸圆背则胸虚气畅,周身坚整,后续有力。裹横是肘意,是拧钻、横拓、螺旋劲,与此同时也不能失去肩部的裹力,演练时必须在周身松沉、肩撑满意的基础上含胸拔背,有练肩不见肩、练肘不在肘的裹意,肘裹肩背裹,胯裹膝也裹,久而久之,周身自然生出松沉裹合力,“前手打人后手发力”的争整劲也就不期然而自至了。
“始学形意拳必知三节齐四梢,中节明白出入不紊才有实效。肩为臂之根节,若认真盘肩之时,则必须把侧重放在胸背和运动臂肘上,胸背和臂肘的大幅度运动,其劲力却结结实实体认在肩上。
“前辈人讲起如挑担,要求把身体的整起整落之意重托于肩,试想,挑百斤重担于肩,用劲太过就上浮不稳,劲小了挑不起就塌沉,偏前了向前扑跌,靠后了就向后摆摔,总得用力均衡,整个身体状态曲中寓直,垂直中心正直稳妥,加上胸月复脊柱的共争和前进时的自然荡力,肩部相对稳固,该说这种现象叫悬肩才对,然单说悬肩也不尽然,总之,形意拳正练斜使竖练横用,肩根牢固不露行踪,两臂曲蓄合抱,中气自归丹田,操拳中提、沉、扣、摆、摇、撞、撑、拧之中,腰肘中节明白有力,贯达拳掌指端,出入随意收发自如,才能有穿透力、杀伤力,看似笨拙的熊形(膀),那种含蓄有力、凝重如山岳的劲意,亦隐含于其中了。”
“大家能听懂吗?”李存义问。
“虽然不能全懂,但真象吃了俺们重庆火锅一样过瘾!”一位兵士道,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然后李存义让大家提问,他重复讲解。
次日,李存义开始说腰:
头尾相挣似张弓,横撑竖挣裹抱拧;空胸实月复沟壑平,大变小腰是虚灵。
再说胯:
塌腰坐马势如钟,承上启下是胯功;卷尾提跷把关意,撑胯吊裆固桥拱。
再说膝:
顺为跪意横为撑,虚似弦兮实为弓;提腿纵膝强弩意,机簧在踝鬼扯蓬。
再说足:
十趾扣地似栽根,脚心含蓄像起拱;踩趟锉磨步六挣,临渊履冰似猫行。
再说气:
哼哈二气竞无穷,任督脉通贯长虹;舌卷气降毛发耸,匀慢深蓄振为声。
最后李存义强调:“八荒之练如同链条,缺一环不可。周身筋肉、骨骼、关节、内脏密切关联,节节贯通,既不可分割,又不能偏废。要把周身一体和每个具体部位的动静开合,都要通过拳法单操手盘功盘根,十六处练法,桩功慢练人道地实际操作,把呼吸合好,把四肢百骸的每一个细胞能量都开发出来,磨砺出功夫。用实际效果去检验、体察自己修炼到了什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