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大豪李存义 141、太监是个真太监

作者 : 写意朋友

李存义讲,不论是古传九数歌、二十四法,还是“两字诀”,都仅是粗略概括,还不足以完整细致地表述其全部要求。舒残颚疈

譬如说“抓趾”。趾如何抓?有人只给予“五趾抓地足心空”的训导。但后面还有一句话没给讲,以致让很多徒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李存义说,五趾抓地的确是对的,一点错都没有。然而这个“足心空”,就把好多人弄糊涂了。因此,有不少人问:“这个‘足心空’,到底应该如何做,才是正确的呢?”

李存义让他们月兑掉鞋子,五趾抓地,腾空足心,然后再让他们快速地行走,结果谁也走不来。就好像是裹了脚的老太太,一步一拐,难以灵敏。首先连自己都站不稳。行动起来非常艰难,又如何谈得上进退反侧的灵活呢?

“五趾抓地足心空”,只是讲了前半句,应该再加上后半句:“足心踏实才是真”!所以,在足落地时,有三个层次是需要分清的,首先要使足后跟轻轻触地,然后再使足掌踏实,最后才是五趾抓地。但是,虽然说是“足心踏实”,实际上是要将涌泉穴周围的足掌踏实,并不是真正让足心也触到地面灏。

劲、气、力放在足跟和足趾上,有意地让足心腾空,本身就是一个失中的形态,难以使自己稳固。如果将劲气单贯注于五趾,就会出现前栽,是经不起对方丝毫领捋的;如果单贯注于足跟,又会出现后仰,又经不起对方丝毫冲击。抓趾一项,必须使气贯涌泉,劲踏掌中,才能使自己永远保持中正不偏,不栽不仰。

桩是静止的拳,拳是运动的桩。

站三体式,如仅仅是静静地站在那里什么也不管,那还不行。哨兵站岗,一站几个小时丝纹不动,可从没听说过谁站出了一身功夫叁。

过去把站三体式也叫作“校正二十四法”,就是告诉人要按三顶、三扣、三圆、三毒、三抱、三垂、三曲、三挺的要求,一项项去做,一项项去不断校正。站时外静内动,外表平静,里面要“暗流涌动”。体内要有动感,脑中要有动意,要有意识地引导劲气在体内奔腾不息。

王双胜学站三体式时,从刚开始每次站几分钟到20来分钟,最后能坚持50分钟。

李存义又提出了三逼、三提、一大挺等新要求。增加了这些新内容后,一分钟也站不了。刚站20多秒就开始就全身发抖。

原来能站那么久,这会咋就不行了呢?徒弟们请教,李存义告诫说,这样站桩才长功夫快。

李存义教形意拳让站三体式时,不仅要根据不同阶段给添加新内容,还根据不同阶段有不同站法。三体式中分有四种站法:一是防御型站法,二是进攻型的站法,三是十字型站法,四是通行气血的站法。除此之外,还有高架子、中架子和低架子之分。同时在站三体式的过程中,还要分为刚、柔、韧、活四个阶段,才算是完整的三体势式站法。

其中通行气血的三体式站法中,又有四种不同的气血通行法;防御型三体式除了二十四法以外,还要体现出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四项要求来,以及四梢的要求。

上面这些站法,每一种都得站上100天,一般得坚持两年。站进攻型三体势,要求更高,也需要花一年的时间。

授徒严格的师父,对初入门者一般要求先站三年三体式,那是一点都不假的。要想真正从三体式中站出功夫来,必须一步一步地练习。如果第一种练不好,师父就不会教第二种练法。即使退而求其次,马虎一点,不硬性要求站上三年,最少也得站上两年、一年,才可以开始练习五行拳。

有人对站三体式看得淡,甚至有的人只练拳不站三体式。这是不对的。至少要在拳架中有站三体式的意念。

李存义说师父只能教给正确的拳架和练法,而无法把功夫直接给你,所以功夫还得靠自己苦练才能得到。这就是过去人们常说的“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方法对了,你去做了,最后就成了自己的东西。否则终究只能是镜中人,井中月,看起来虽好,终不可得。

“下士闻道,大笑之。”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意思是说:有悟性的人听说“道”后深信不已,而且没有一点疑惑,它就是这么回事,并且勤勤恳恳、坚持不懈的去习练它、运用它。“中士闻道,若存若忘”意思是说:悟性不高的人听说“道”则有时将它放在心上,有时却忘得无影无踪。并且相信它和怀疑他的存在各占一半,也就是半信半疑。既不全信又有些信,既不否定又心怀一定的疑问。“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全句的意思是说:完全没有悟性的人,一听说“道”就大笑不止,认为荒诞不稽。之所以大笑,表现出鄙视、讥笑的语态,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因为“道”论理高深,本来就难以理解。如果人人都那么轻易的能够理解的话,那就不足以称之为“道”了。所以“不笑,不足以为道”。只是年龄、文化、修养、兴趣、爱好、悟性的不同,对“道”的认识、理解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而已。也不足为奇,实属正常。李存义一再说,千万别把“入门先站三年三体式”当作天方夜谭,功夫是靠时间磨出来的。即使开始练习五行拳了,三体式也仍然要每天站上一次到两次,而且每一次站得都要非常认真,不要自己哄自己。

三体式的每一种站法,都要分为四个阶段来锻炼,第一个阶段是要锻炼出“刚”字;第二个阶段要锻炼出“柔”字;第三个阶段要锻炼出“韧”字;第四阶段要锻炼出“活”字。四个不同的锻炼阶段,也是四个不同劲节锻炼过程,所以只有把这些要求和不同阶段、不同劲节都站好,才算是真正站好了。

王双胜学了“三逼、三提、一大挺”站法后,练了一个月,临睡前两腿都抬不上床,要靠两只手搬着慢慢移上去。

直到两个多月后才觉腿不痛了,时间上也慢慢能站上一分多钟,但还是站不了两分钟。第四个月时才能站上三分钟,半年后能站上六七分钟,但怎么也站不上八分钟,整个身子抖动得厉害。

李存义见状,说能站到这程度不容易,可以啦。这才开始教他学练劈拳。

入门先站三年桩,,其精神其毅力才是成功之宝。

有人接触形意十几年,按说应该也有点功夫,可是每次站桩都吃不了苦,所以现在还是未入门。

形意这支古老的国粹,必须有这样的人来传承。

李存义经常叨念一句话:学拳者有四种人:“一是喜欢,二是热爱,三是酷爱,四是痴迷。”

学拳不爱拳不行,光热爱没入迷也不行。练拳入了迷,行走坐卧都琢磨着,只要人不蠢,没有不开窍的。

李存义沉浸于形意拳几十年,就真正是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对形意拳执著钻研,不仅练之于手,练之于身,而且一有闲暇就琢磨拳理。所悟所得,点点滴滴,记录整理下来,已有了几本形意拳理论研究草稿。

有徒弟嫌劈拳练得时间长。李存义告诉他们,为什么一个简单的劈拳入门要练这久?不是动作有多难学,要那么长时间才能学得会。一个劈拳又有很多种练法,每一种练法不仅要把动作练得精熟,还要通过简单的一招一式练出功夫来。

功夫要从上往下练,要练到身上。光练在手上还不对,要练到腿上。练到腿上下盘就沉稳了,仅是手上功夫还是轻飘飘的。

以我们平时所见的单手正圆劈拳来说,它并不是一个复杂拳式和高难动作,学起来幷不难,仅仅是一个“拳钻、掌劈”的动作,一左一右、一来一往反复练习而已。聪明人一看就能学会,可学会容易练好难,练精就更难。

练习劈拳的目的,不是只学会怎么练就行了。而是要把它练好,找着它的劲节,弄清它的技法与奥妙,以及掌握好它的尺寸、角度、气血的运行、意念的运用、劲节的收放,以及大圆、中圆、小圆和内圆、外圆、斜圆的练法等等。

这样一来,要想把劈拳练好,的确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

李存义传授劈拳练法和打法竟有二十余种。其中在步法上分有小步、中步、大步、定步、寸步、活步、三角步、四角步、五星步、七星步等练法;在手法上有立圆、横圆、斜圆、大圆、中圆、小圆、内圆、外圆、上劈、中劈、下劈、8字单劈、8字双劈、捋手、按手、反臂,以及单劈拳和双劈拳等多种练法;在劲节上有明劲、暗劲和化劲不同的练法,在身架高低上又有大架子、中架子、低架子之分。

李存义说,劈拳最难的就是找劲。找不着劲是令人烦恼的一件事。练上三年找不到劲,练上五年还是找不到劲,甚至于练上十年依然还是找不到劲。

李存义授徒时,也经常有徒弟不耐烦地问他:“师父,你说的找劲,究竟是要找什么样的劲呢?我总不理解,也找不着。”李存义反复诱导:要找的是劲气从哪里起,又往哪里走,最后要到达哪里,这股子劲气走的不是直线,而是要走螺旋路线,并且要找到它的力点和支点,以及两手的运行方法,使得意、气、劲、力真正能够相合在一起,就会慢慢地找到说不上来的那股子劲了。

首先要懂得劈拳的劲力须从哪里生发出来,而后再转换到哪里去,哪里是劈拳的发力点,哪里是劈拳劲力的支点,这是非常关键的。还有劈拳中的各种要领、规矩、尺寸,角度以及发放劲力的技巧、奥妙等,都是劈拳中的关键所在。

内三合与外三合,沉肩与坠肘,起钻与落翻,阴与阳的相互变化。内三合需要如何合?外三合又该怎样合?沉肩究竟要沉到什么程度才算合乎要求,起钻如何起,如何钻?起到什么程度才算是起?钻时要如何转,转要转到什么角度才是正确的?落翻又如何落,如何翻?落到什么程度?翻到什么程度?这些都是在练习劈拳中需要解决的关键性的技术问题。

这些问题也正是过去老前辈们所保守的东西,是不肯轻易说破说透的。即使教给徒弟,也是“一法不传六耳”,不让第三人听到。有的还特别要求,练习时绝对不能让别人在一旁观看到,所以,一般只是在自己家中练习。而李存义爱在大庭广众下教拳。

李存义回老家时发现,有位同村人,快50多岁了,算起来也差不多练了20多年,但无论怎样使尽全身力气,他的劈拳就是发不出人,最多就是把对方推出三四步。后来李存义给他点醒:该合时合不住,该放时又放不开,起钻落翻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好。

他听懂后再练,能把人发出去老远了。

练劈拳,要“先练开展,后练收缩”。开始练习时,一定要大开大合,舒展大方。但也必须掌握一个度,要张而不偏于浮,开而不偏于散,放而不偏于肆,展而不偏于直。练至收缩时,又必须是敛而不偏于拘泥,约而不偏于别屈,缩而不偏于抽龊。最后求得劲力的含而不露,沉而不僵,身灵而不偏于飘浮,沉稳而不偏于僵滞。

当第一步明劲功夫练到功深圆满,劲力已入骨,浑身成为一个整体的劲力,需要爆发刚劲时,真正能够干脆利索、断钢截铁般地发出,则应转换到暗劲的练法上来。

在练习暗劲时,不但要体现出灵活无滞、形如流水,而且要体现出进退无声、轻灵和“柔如绳之系”的特色来。

王双胜等人向李存义学练劈拳,刚开始时是明劲,练了半年。明劲阶段主要是求整劲,接着下来再练刚劲,总感觉练不出来,难练!后来李存义讲了一个诀窍,练了一个月就体会到了。

用刚劲练正圆劈拳,就是一个“挥锄翻土”的动作。有的人空手练劈拳,来回几趟下来累得气喘呼呼。而农民两手抡着一柄锄头,半天下来,要挖翻一大片地,也未见叫苦叫累。

手握锄柄,抡起锄头挖下去,所用的如仅是两条手臂上的劲力,这样不仅入土不深,而且挖不了几锄,臂膀就会酸痛得受不了,甚至握锄的手掌也会磨出水泡来。勤于锄地的王栋就是从挥锄翻土中体会出该怎么使劲,找出了刚劲劈拳的劲诀的。

王双胜接着练暗劲,又扎扎实实练了一年。

练到暗劲阶段时,李存义不准他们再放劲了,全身各部都要稳住、合住,就像是拉弓射箭一般。要求把功夫练到自己的身上来。两手、两臂、两足的出入要配合呼吸的快慢来运动,而不是让呼吸配合手足的运动。

练暗劲,两手的出入,由大圆变成了中圆或小圆。无论是左右手向回收,还是向前上方钻出,力求做到沉肩坠肘,真正使肩顶骨落下,使内外的意、气、劲、力相合为一,成为后重前轻、轻刀快马的整劲。另外,两手暗合,两肘暗合,两肩暗合,注重练出合劲。

说到合劲,凡是练习形意拳的人都明白关于内三合与外三合的要求,但是真正能做到的人却并不多。

李存义说,“合劲”绝不是一句简单的空话,而是一定要将它真正理解好和做好。要做到这一点,如果得不到真传,掌握不了其中的奥妙,也还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

在练习劈拳时,除了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的内三合,以及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的外三合外,同时还要做到两肩相合,两肘相合,两手相合,两胯相合和两膝相合,以及左手与右足相合,右手与左足相合,心与眼合,眼与手合等,总之,要使自己全身合成一个整体。

虽然初学者在练习相合时,还谈不上打人的方法,但是没有这个合劲的锻炼基础,要想在将来运用,就催不动对方,拔不掉对方的根基,是不可能将对方抛发出去的。

学练劈拳,两肩一是要“沉”,二是要“合”。一定要心存“沉”、“合”两字。没有沉肩,就会使上肢的劲无所依,力无所托,成为漂浮而无根的草,任人摆布,又岂能不败于人呢!没有两肩和两肘、两手的相合,上肢就会成为一个散乱而无力、中看不中用的摆设。

李存义让先听懂讲解,以后慢慢多体会。可以随心所欲地走架盘势,练得动作劲力不走样就放手了。

为指导练化劲,李存义总结讲了十点:

第一、练时既不可没有劲,更不能将劲力浪费掉,一定要保存住,才能把功力练到自己的身上。

第二、要真正体现出后重前轻。

第三、劈拳的劲力要从足底提起来,而后通过腰、背,再传送到膊、膀、肘、手,使上下内外真正成为一个整体。

第四、两肩要真正地沉落下来,让肩顶骨真正落入骨缝之中。开始练习时,要有意识地稍微向下沉,然后再逐步地使其下沉,并向回合。最后再练习开肩。

第五、两肘要沉。“中节空,节节空”,坠肘要在动作中真正体现出来,才能把钢用在刀刃上。

第六、练习劈拳时,须有全身的劲力。抽肩调膀,劲力的互相转换一定要实实在在地运作,绝不可以走了空招。一定要注意将劲力由左手倒换到右手上来,再从右手倒换到左手上来,通过不断地互相转换,才能使自己的劲力走活。

第七、两手一出一入所走的圆,也要由大圆逐渐地变为中圆或小圆。

第八、两手无论是出是入,都要有拧劲(即螺旋劲)。两手和两臂的出入,不仅要有螺旋式的运动,而且要有两手的相摩,两肘与两肋相摩。

第九、气与力要合。气与力合,不在于单手配合呼吸之气,而是要使全身的劲力与气都必须相合在一起。

第十、俗话说:“织衣织裤,贵在开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一定要把收势做得认真扎实,真正把气沉下去。两手从两侧向上举起时须配合吸气,然后再从面部沿中线向下慢慢地运行时,又须配合呼气,两手到脐前时,意念要随之将一口气送到脐下气穴中(下丹田),要把气深沉到海底。

形意拳的精华全在劈拳。练形意拳,以劈拳始,以劈拳终。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是说,形意拳的套路,基本上都是以劈拳为起势和收势。二是说,学劈拳开始,至五行拳、十二形练习,经过五年十年若干轮回把每一招一式练好后,有的前辈仅把劈拳留下来作为终生操习之招。

练习劈拳不是简单练招,而是要抱定这简单一招找到劲,练出劲,练出功夫来。以一点寻求突破,从一招求得深入。一般来说,也像站三体式一样,要经历刚、柔、韧、活四个阶段。

通过劈拳反复练习掌握了形意拳的要领、诀窍后,再学练其它招式,就会举一反三,一通百通。这是老祖宗的一种智慧,是历代先师的智慧结晶和体悟心得。初学者须切记勿忽。

要探索形意拳无穷奥妙,劈拳就是通向其中的“入口”。就像《桃花源记》中的那个仿佛若有光的小口,谁寻觅到它,谁才能领略桃花源里“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无限风光。

这天李存义和刘小燕不在,李彬堂正在镖局值班,忽然进来一主一仆,要换乘镖局的车去南方。主人二十多岁,折皙长身;仆人则四五十岁,无须,说话似女音。两人均操一口流利的北京口音。

“你们镖局有带篷子的好车吗,我们要去南方。我们坐那辆破车坐烦了。”那仆人说。

谈好报酬,李彬堂便拉上客人上路了。

四天后到达武昌,途经金水闸见有一公馆出租。那仆人下车打听,是居住在武昌的一位湖北籍修补官员要出租的,便与主人商量,随即交银租下3间房屋居住。

那仆人把李彬堂拉到一间屋里,神秘兮兮地说:“我的主人就是当今圣上,从瀛台逃出来后乘了辆破车,到保定后换乘了你们镖局的好车。我们虽然因为匆忙没带多少钱,但很快就会有很多,不会亏待你们镖局的,一定会追付高额报酬。”

“那个人是我们大清皇帝?”李彬堂惊问。

“是啊,我的主人他就是万岁爷!去年皇上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将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戊戌新政被扼杀。慈禧太后发布训政诏书,第三次临朝垂帘‘训政’。皇上怕被慈禧暗害寻机逃了出来。不信人验看一下,我真是太监身。”那仆人说着月兑下裤子。李彬堂见那些儿果然没长着分桠。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形意大豪李存义最新章节 | 形意大豪李存义全文阅读 | 形意大豪李存义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