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大豪李存义 171、“不死树”下偏身派

作者 : 写意朋友

湛四却摇手对众人说:“打不得!外乡人贫苦方才流浪行乞,只是不应恃强欺人,强行勒索。舒骺豞匫”说完,还扶那外省人坐在怡和酒米店门前石阶上,取出自制的创伤药给他止血敷扎,最后还给他了白银十元,叫他回乡操正业,不要到处耍流氓恃强勒索了。外省人见这位老人不惩罚自己,还给路费他回家,立即跪下叩了几个响头,连声道“谢谢义士”,接过银元离开。

“估计我们古劳镇再也不会发生恃强欺人的事情了!”有人高兴地说道。

回家后古湛四继续给李彬堂介绍洪拳内外五要之最秘:

膝击法分横直,破法也是横破直,直破横。直的动作是提膝和跪膝,提膝自下而上,分为防守和进攻两种,防守是因自身力弱,前锋马不敌对手,故提膝以避之;进攻的标准术语称顶膝,俗称钉膝,提顶称上钉,跪膝称下钉,用于钉压对手的前锋马。横膝指分和合,提膝时的分和合,用以破对手的腿击,扎马时的分和合则是斗马之法,分是撬法,合是跪法。

扎马时,要求前锋马的脚面斜成四十五度角,脚尖和膝尖垂直,是用膝保护脚面不被对手直接踩踏的要诀,因此膝便成了经常被攻击的目标,踏踩和碰撞是免不了的彗。

三身

“头顶起,肛提起,背团起,腰挺起,臀收起”。这是练拳时对身体几个外在部位的要求,还要求牙齿叩紧,舌尖轻抵上腭,气沉丹田,提肠束气。气沉丹田用逆月复式呼吸,呼气时气沉丹田,发劲时吐气开声,以气催力。脚趾抓地如落地生根,手指微弯如猛虎攫羊,团身抱劲若斑豹回崖。

膀手运使周身劲力,外膀时使胸月复肌力,内膀时使腰背肌力,一阴一阳,交替练习纯熟,用时无往不利。洪家三展手法是以气沉丹田,内劲由丹田起经由月复、胸、锁骨、肩胛骨运至膀桥、掌指,运柔成刚,所谓百炼钢成绕指柔挠。

身形的变化是与马和步的变化相配合的,闪展腾挪、抑扬吞吐,大幅度动作的,现代武术名词称作身法,进跳猛虎推山,退跳撸尾千字,左右移身小跳是洪家拳常用的身法。如遇对手势凶或有利器时,还有退跳仆地虎,执地上沙石抵挡一下:左右摇马进身,常用烂泗牛步;棍法中常有大幅度的三步跳,如三步败将棍、下马枪等。这些身法大都以散手的方式专门训练。

洪家拳亦有轻身功夫,是沿袭自少林的负重跑步和负重跳跃,用于练习奔跑和跳跃,是于套路外单独练习的,还有“猫跳虎扑”的跑墙角训练,少年人练习容易成功,成年人练习则事倍功半。

柔软身体的基本功,如压、吊、转、绕的肩部动作;俯、甩、涮、下的腰部动作和压、搬、劈、控的腿部动作要求单独练习,还有“有头鸡”和“绞纱”的跌扑翻滚动作亦要求作专门的练习。

洪家拳的运劲法门是靠努气使力的,成年人练习的时候稍有不慎亦会“努坏条气”(此为广东方言,大意为憋气使劲——编者),因此不适宜少年人练习。少年人的五脏六腑要满十八周岁才能完全长好,在此之前是不能练内功的,只能练身体柔软和轻功等功夫,练力的路数亦要以长身体的引体向上、爬杆等为主,舞石锁、捧力鼓和举石担等应量力而行。所有套路和器械,可以在少年时熟习,等过了十八岁,才可以在老师的辅导下循序渐进的修习内功。

四心

“心到则操守有主”;拳谚说“心气一发,四肢皆动”;颜殿雄先生亦说“心省活动施行,伶机前后左右”;所以前辈们时常叮嘱要“俾心机”。试想练习时心不在焉,呆若木鸡,如何有成?比武时六神无主,手足无措,如何取胜?故谓心乃一身之主宰。若然于平常练习,每招一式俱落足心机,久而久之则神形兼备,每行一趟拳,便有一分收获,便是心得。

五眼

“目到则光明不紊”,拳谚说:“眼到手亦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故洪家拳要求眼神一要活,练习时手、眼相随,方能神形兼备;二要毒,“观人面目变,知人手足动”,“睇人肩部(动),知其出足”。与人相搏时能观察对方的神态而有所应对,又能洞察对方的弱点而攻其不足。

内、外五要是洪家拳的系统大纲,初学者先对此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再做系统练习,勤下苦功,持之以恒,就会有所收获,就如盖房子,高屋建瓴,打好基础,再添砖加瓦,大屋就建好了。

然后古湛四带李彬堂浏览古劳风景。

古劳位于鹤山北部的西江河畔,与佛山市南海区隔江相望,是珠江三角洲原始的“美丽水乡”,被誉为“东方威尼斯”。其雅韵胜似苏杭,风情犹如西子。

古劳水乡又称围墩水乡,“围墩”意即堤围下的一个个“墩”,即屋宇集中点,少则一两户,多则十几户。

明洪武二十七年,古劳人冯八秀奉旨兴建古劳围,从此,古劳便从滩涂泽国逐渐变成美丽的岭南水乡。鱼塘土地穿插,河网道路纵横,村落、流水、石桥、古榕散落其中,小舟穿行石桥榕树间,“小桥、流水、人家”的迷人景致随处可见。

数百年流传的特色人文景观,古朴、清新的水乡风貌,曾令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被贬南下途中下船驻足,写下“留连不能去”的诗句。

这儿绿意盎然风情万种。河网纵横,一条条玉带般的小河将一池池翡翠样的鱼塘紧紧串连,那水,绿得让人好象瞎子复明后刚看到的景色。

李彬堂望见一群白鹭,好象一只只精通形意拳的精灵,在湿地快意地嬉戏觅食,安然栖息。石板桥在这里人口中俗称为“石路”,是水乡人主要的交通道路。这些石板桥一般由每段长约1.5米,宽约0.5米,厚约0.1米的花岗岩石组成,而桥墩一般是青砖砌成。石板桥之多,皆与水乡地理有关。水乡泥土细滑,不易渗水,加之水乡地少塘多,一般泥路容易塌方,而用砖石砌成的石板桥坚固耐用,所以形成了遍布水乡的石板桥和石板小路。

古湛四介绍说,每座桥都有自己个性的名字,如“点天灯”、“丁财两旺”、“水龙”、“聚宝盆”。李彬堂见它们的造型宛如江南女子,小巧玲珑又古朴典雅。古湛四说几乎每座桥都有一段有趣的典故。

来到“点天灯”,古湛四说这是最负盛名的石板桥,它的典故最神奇。相传古时曾有一位作恶乡间的凶贼被百姓捉拿,乡人认为其恶贯满盈,必须用酷刑才能消解心头之恨,于是采用“点天灯”,即绑起贼人,在其双肩各剜一个洞,洞内装满香油,放一根灯芯在内点燃,然后让其在两个村落间行走,令其受尽折磨。后来乡人在两村之间架起石板桥,为警示后人就将其称为“点天灯”。

榕树是水乡之独有。古湛四说,榕树是长命树,人们都叫它“不死树”,水乡古榕大多都在百岁以上。李彬堂见它们根深叶茂,绿叶婆娑,有的孤芳自赏,有的知己相聚。绿阴下则是人们茶余饭后消闲娱乐、乘凉避暑的好去处。站在屋顶远眺,榕树就好似一个个小绿洲,绘就一幅乡情浓郁、景色独特的岭南水乡风情画。

李彬堂享受着古劳的宁静的,身心化出了一种一种质朴,一种文雅。他想:有这样好的风水,能不产生好的心灵、好的身板、好的拳种吗?

再流星一些古宅旧居,只见颇具浓烈的南方建筑艺术风味。古朴的祠堂和南国水乡特色民居就是其中的代表。

以上升村的祠堂最有特色,其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李氏大宗祠。李氏宗祠建于清末,1928年重建,以轴线对称布局,两进厅堂,即门厅和正殿,之间隔一天井,两边走廊相通,两侧各有一间厢房,均有木阁楼,两边青云巷分别刻有“登龙”、“旋马”几字,正门石雕栩栩如生。祠堂建筑面积930平方米,硬山顶,青砖墙,抬梁式木结构,石柱基础,檐柱为石,内柱为木,以石雕、砖雕、灰雕、木雕为装饰。

而民居更是结构独特,别具一格。主要是由水楼、水寨(水面上用杉木、树皮搭建),演变为“牛仔石”立柱。水棚屋太赏心悦目了。龙船屋脊用铁线做架构,外批荡石灰砂,外形像只龙船,此设计是有钱人家才有的。锅耳屋两边则设计成锅耳状,据说此设计表明屋主知书识礼,并且较为富有。

如果说翠玉般的水是古劳的生命,那么龙舟就可说是水乡的精魂。百姓都把龙舟当作吉祥之物,他们深信每年只要舞了龙头,扒了龙舟,洗了龙舟水,就会风调雨顺,福寿绵长。因此,“三夹腾龙”也就成了几百年来独特的人文景观,有着许多令人津津乐道的传说趣事。

每年四月初八过后,锣声一响,各村男丁云集“龙舟埠”,把沉睡一年的龙船从泥中捞起,选派上年纪且富有经验的人抹油、扎龙根。此后“龙舟热”逐日加温。

古湛四教给了李彬堂一首民谣:初一起,初二忌,初三、初四扒出屎,初五、初六扛过基,初七、初八入泥底。这是水乡斗龙舟的生动写照。

古湛四虽是武举人,文化也不低,他告诉李彬堂说,清代乾隆年间,黄宝坑人吴槐丙云:“地名三夹,乡人竞渡之所也。每逢端阳前二日,士女骈填,香风鬓影,飘拂于船板之间,沿河观者不下万人,询太平盛世也。”

水乡不仅盛行龙舟,而且民间尚武风气浓厚。关于古劳的武林逸事也多,《大牛仕力大分牛》、《梁妹智平械斗》等故事广为流传。

“现在水乡尚武,和比我小10来岁的梁赞开创闻名四海的咏春拳有莫大关系!”古湛四又告诉李彬堂,“闻名两广的‘西海老虎’——‘佛山赞先生’梁赞(梁德荣)祖籍俺们古劳,年幼随父到佛山经营药材,因机缘巧合习得咏春拳法,并使其扬名,被冠为‘咏春拳王‘。他每逢清明、春节都喜欢回乡住上一段时间,尤其是中年以后,梁德荣更是频频回乡。他在古劳传下的三拳、三膀、三掌、二指、二桥等手法、技法其实在其中年己形成。他于耳顺之年在一次算命问卜中,算命先生对梁赞说:阁下到60岁会有血光之灾。

因而梁赞这时期便回乡住了很长时间。期间,应乡中父老,尤其是梁氏宗亲的恳求,便在梁氏祠堂向子弟传授秘传咏春拳。王华三兄弟人少,恐受欺凌,故欲拜赞先生为师,起初遭拒绝,华三意志坚定,用桂圆木(俗称龙眼木)做一木桩,利用空闲时间勤练不休。一天早上,赞先生出外散步,刚好碰见,为其苦心所感动,又经明查暗访,确实为人正直,遂答应收其为徒。王华三由于身子单薄,无法正面攻击身强力壮的对手,在多次比武中均被打败。梁赞爱徒心切,便深入研究,创出一套以偏身攻击对手的咏春拳,并传授给王华三。

古劳一脉的偏身派咏春拳也由此而来,水乡民间尚武风气由此更为风行。

“赞先生现在还在古劳吗?”李彬堂问。”

湛四却摇手对众人说:“打不得!外乡人贫苦方才流浪行乞,只是不应恃强欺人,强行勒索。”说完,还扶那外省人坐在怡和酒米店门前石阶上,取出自制的创伤药给他止血敷扎,最后还给他了白银十元,叫他回乡操正业,不要到处耍流氓恃强勒索了。外省人见这位老人不惩罚自己,还给路费他回家,立即跪下叩了几个响头,连声道“谢谢义士”,接过银元离开。

“估计我们古劳镇再也不会发生恃强欺人的事情了!”有人高兴地说道。

回家后古湛四继续给李彬堂介绍洪拳内外五要之最秘:

膝击法分横直,破法也是横破直,直破横。直的动作是提膝和跪膝,提膝自下而上,分为防守和进攻两种,防守是因自身力弱,前锋马不敌对手,故提膝以避之;进攻的标准术语称顶膝,俗称钉膝,提顶称上钉,跪膝称下钉,用于钉压对手的前锋马。横膝指分和合,提膝时的分和合,用以破对手的腿击,扎马时的分和合则是斗马之法,分是撬法,合是跪法。

扎马时,要求前锋马的脚面斜成四十五度角,脚尖和膝尖垂直,是用膝保护脚面不被对手直接踩踏的要诀,因此膝便成了经常被攻击的目标,踏踩和碰撞是免不了的。

三身

“头顶起,肛提起,背团起,腰挺起,臀收起”。这是练拳时对身体几个外在部位的要求,还要求牙齿叩紧,舌尖轻抵上腭,气沉丹田,提肠束气。气沉丹田用逆月复式呼吸,呼气时气沉丹田,发劲时吐气开声,以气催力。脚趾抓地如落地生根,手指微弯如猛虎攫羊,团身抱劲若斑豹回崖。

膀手运使周身劲力,外膀时使胸月复肌力,内膀时使腰背肌力,一阴一阳,交替练习纯熟,用时无往不利。洪家三展手法是以气沉丹田,内劲由丹田起经由月复、胸、锁骨、肩胛骨运至膀桥、掌指,运柔成刚,所谓百炼钢成绕指柔。

身形的变化是与马和步的变化相配合的,闪展腾挪、抑扬吞吐,大幅度动作的,现代武术名词称作身法,进跳猛虎推山,退跳撸尾千字,左右移身小跳是洪家拳常用的身法。如遇对手势凶或有利器时,还有退跳仆地虎,执地上沙石抵挡一下:左右摇马进身,常用烂泗牛步;棍法中常有大幅度的三步跳,如三步败将棍、下马枪等。这些身法大都以散手的方式专门训练。

洪家拳亦有轻身功夫,是沿袭自少林的负重跑步和负重跳跃,用于练习奔跑和跳跃,是于套路外单独练习的,还有“猫跳虎扑”的跑墙角训练,少年人练习容易成功,成年人练习则事倍功半。

柔软身体的基本功,如压、吊、转、绕的肩部动作;俯、甩、涮、下的腰部动作和压、搬、劈、控的腿部动作要求单独练习,还有“有头鸡”和“绞纱”的跌扑翻滚动作亦要求作专门的练习。

洪家拳的运劲法门是靠努气使力的,成年人练习的时候稍有不慎亦会“努坏条气”(此为广东方言,大意为憋气使劲——编者),因此不适宜少年人练习。少年人的五脏六腑要满十八周岁才能完全长好,在此之前是不能练内功的,只能练身体柔软和轻功等功夫,练力的路数亦要以长身体的引体向上、爬杆等为主,舞石锁、捧力鼓和举石担等应量力而行。所有套路和器械,可以在少年时熟习,等过了十八岁,才可以在老师的辅导下循序渐进的修习内功。

四心

“心到则操守有主”;拳谚说“心气一发,四肢皆动”;颜殿雄先生亦说“心省活动施行,伶机前后左右”;所以前辈们时常叮嘱要“俾心机”。试想练习时心不在焉,呆若木鸡,如何有成?比武时六神无主,手足无措,如何取胜?故谓心乃一身之主宰。若然于平常练习,每招一式俱落足心机,久而久之则神形兼备,每行一趟拳,便有一分收获,便是心得。

五眼

“目到则光明不紊”,拳谚说:“眼到手亦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故洪家拳要求眼神一要活,练习时手、眼相随,方能神形兼备;二要毒,“观人面目变,知人手足动”,“睇人肩部(动),知其出足”。与人相搏时能观察对方的神态而有所应对,又能洞察对方的弱点而攻其不足。

内、外五要是洪家拳的系统大纲,初学者先对此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再做系统练习,勤下苦功,持之以恒,就会有所收获,就如盖房子,高屋建瓴,打好基础,再添砖加瓦,大屋就建好了。

然后古湛四带李彬堂浏览古劳风景。

古劳位于鹤山北部的西江河畔,与佛山市南海区隔江相望,是珠江三角洲原始的“美丽水乡”,被誉为“东方威尼斯”。其雅韵胜似苏杭,风情犹如西子。

古劳水乡又称围墩水乡,“围墩”意即堤围下的一个个“墩”,即屋宇集中点,少则一两户,多则十几户。

明洪武二十七年,古劳人冯八秀奉旨兴建古劳围,从此,古劳便从滩涂泽国逐渐变成美丽的岭南水乡。鱼塘土地穿插,河网道路纵横,村落、流水、石桥、古榕散落其中,小舟穿行石桥榕树间,“小桥、流水、人家”的迷人景致随处可见。

数百年流传的特色人文景观,古朴、清新的水乡风貌,曾令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被贬南下途中下船驻足,写下“留连不能去”的诗句。

这儿绿意盎然风情万种。河网纵横,一条条玉带般的小河将一池池翡翠样的鱼塘紧紧串连,那水,绿得让人好象瞎子复明后刚看到的景色。

李彬堂望见一群白鹭,好象一只只精通形意拳的精灵,在湿地快意地嬉戏觅食,安然栖息。石板桥在这里人口中俗称为“石路”,是水乡人主要的交通道路。这些石板桥一般由每段长约1.5米,宽约0.5米,厚约0.1米的花岗岩石组成,而桥墩一般是青砖砌成。石板桥之多,皆与水乡地理有关。水乡泥土细滑,不易渗水,加之水乡地少塘多,一般泥路容易塌方,而用砖石砌成的石板桥坚固耐用,所以形成了遍布水乡的石板桥和石板小路。

古湛四介绍说,每座桥都有自己个性的名字,如“点天灯”、“丁财两旺”、“水龙”、“聚宝盆”。李彬堂见它们的造型宛如江南女子,小巧玲珑又古朴典雅。古湛四说几乎每座桥都有一段有趣的典故。

来到“点天灯”,古湛四说这是最负盛名的石板桥,它的典故最神奇。相传古时曾有一位作恶乡间的凶贼被百姓捉拿,乡人认为其恶贯满盈,必须用酷刑才能消解心头之恨,于是采用“点天灯”,即绑起贼人,在其双肩各剜一个洞,洞内装满香油,放一根灯芯在内点燃,然后让其在两个村落间行走,令其受尽折磨。后来乡人在两村之间架起石板桥,为警示后人就将其称为“点天灯”。

榕树是水乡之独有。古湛四说,榕树是长命树,人们都叫它“不死树”,水乡古榕大多都在百岁以上。李彬堂见它们根深叶茂,绿叶婆娑,有的孤芳自赏,有的知己相聚。绿阴下则是人们茶余饭后消闲娱乐、乘凉避暑的好去处。站在屋顶远眺,榕树就好似一个个小绿洲,绘就一幅乡情浓郁、景色独特的岭南水乡风情画。

李彬堂享受着古劳的宁静的,身心化出了一种一种质朴,一种文雅。他想:有这样好的风水,能不产生好的心灵、好的身板、好的拳种吗?

再流星一些古宅旧居,只见颇具浓烈的南方建筑艺术风味。古朴的祠堂和南国水乡特色民居就是其中的代表。

以上升村的祠堂最有特色,其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李氏大宗祠。李氏宗祠建于清末,1928年重建,以轴线对称布局,两进厅堂,即门厅和正殿,之间隔一天井,两边走廊相通,两侧各有一间厢房,均有木阁楼,两边青云巷分别刻有“登龙”、“旋马”几字,正门石雕栩栩如生。祠堂建筑面积930平方米,硬山顶,青砖墙,抬梁式木结构,石柱基础,檐柱为石,内柱为木,以石雕、砖雕、灰雕、木雕为装饰。

而民居更是结构独特,别具一格。主要是由水楼、水寨(水面上用杉木、树皮搭建),演变为“牛仔石”立柱。水棚屋太赏心悦目了。龙船屋脊用铁线做架构,外批荡石灰砂,外形像只龙船,此设计是有钱人家才有的。锅耳屋两边则设计成锅耳状,据说此设计表明屋主知书识礼,并且较为富有。

如果说翠玉般的水是古劳的生命,那么龙舟就可说是水乡的精魂。百姓都把龙舟当作吉祥之物,他们深信每年只要舞了龙头,扒了龙舟,洗了龙舟水,就会风调雨顺,福寿绵长。因此,“三夹腾龙”也就成了几百年来独特的人文景观,有着许多令人津津乐道的传说趣事。

每年四月初八过后,锣声一响,各村男丁云集“龙舟埠”,把沉睡一年的龙船从泥中捞起,选派上年纪且富有经验的人抹油、扎龙根。此后“龙舟热”逐日加温。

古湛四教给了李彬堂一首民谣:初一起,初二忌,初三、初四扒出屎,初五、初六扛过基,初七、初八入泥底。这是水乡斗龙舟的生动写照。

古湛四虽是武举人,文化也不低,他告诉李彬堂说,清代乾隆年间,黄宝坑人吴槐丙云:“地名三夹,乡人竞渡之所也。每逢端阳前二日,士女骈填,香风鬓影,飘拂于船板之间,沿河观者不下万人,询太平盛世也。”

水乡不仅盛行龙舟,而且民间尚武风气浓厚。关于古劳的武林逸事也多,《大牛仕力大分牛》、《梁妹智平械斗》等故事广为流传。

“现在水乡尚武,和比我小10来岁的梁赞开创闻名四海的咏春拳有莫大关系!”古湛四又告诉李彬堂,“闻名两广的‘西海老虎’——‘佛山赞先生’梁赞(梁德荣)祖籍俺们古劳,年幼随父到佛山经营药材,因机缘巧合习得咏春拳法,并使其扬名,被冠为‘咏春拳王‘。他每逢清明、春节都喜欢回乡住上一段时间,尤其是中年以后,梁德荣更是频频回乡。他在古劳传下的三拳、三膀、三掌、二指、二桥等手法、技法其实在其中年己形成。他于耳顺之年在一次算命问卜中,算命先生对梁赞说:阁下到60岁会有血光之灾。

因而梁赞这时期便回乡住了很长时间。期间,应乡中父老,尤其是梁氏宗亲的恳求,便在梁氏祠堂向子弟传授秘传咏春拳。王华三兄弟人少,恐受欺凌,故欲拜赞先生为师,起初遭拒绝,华三意志坚定,用桂圆木(俗称龙眼木)做一木桩,利用空闲时间勤练不休。一天早上,赞先生出外散步,刚好碰见,为其苦心所感动,又经明查暗访,确实为人正直,遂答应收其为徒。王华三由于身子单薄,无法正面攻击身强力壮的对手,在多次比武中均被打败。梁赞爱徒心切,便深入研究,创出一套以偏身攻击对手的咏春拳,并传授给王华三。

古劳一脉的偏身派咏春拳也由此而来,水乡民间尚武风气由此更为风行。

“赞先生现在还在古劳吗?”李彬堂问。”

“在啊,想见他?”古湛四问。

“当然想了。”李彬堂说。

“想和咏春拳切磋?”古湛四又说,“形意斗战咏春拳?最异样的拳种,却一定有着最同样的内涵。如果最异样的拳术有着本质的区别,那才怪。咏春拳也和你们形意拳一样爱打倒人的。我见过他大闹北街口。

“那天他从佛山返古劳居住,路经沙坪,在北街口向一大汉买瓜,大汉要五百元一斤,梁赞说:价钱多少无问题,至紧要够秤。大汉很不高兴,用眼刁了一下梁赞。梁赞买了三条节瓜,大汉说是十二斤半,于是照价付了钱。他拿到别处一秤,三条瓜只得十斤零半,少了两斤,梁赞回到大汉面前,细声地说:大佬,你的秤不够,这三条瓜你说十二斤半,实得十斤零半,还欠两斤哪。大汉一听,当堂反面。用手指着梁赞大骂:你个死老鬼,话我呃秤?!这一闹,惊动附近卖瓜菜的,大约二三十个后生,有的手拿竹升、担竿,有的拿着铁钩,把梁赞团团围住,口口声声要‘做瓜呢条死老坑’。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形意大豪李存义最新章节 | 形意大豪李存义全文阅读 | 形意大豪李存义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