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大豪李存义 177、七分功夫三分命

作者 : 写意朋友

有的武师也曾经被各种神力怪论、软硬气功、内外神功所困扰过,几十年下来,经过多方求证,自己探索,发现都是言过其实,或者干脆就是江湖把戏。舒榒駑襻就算你手能开石,厉害吧,你眼能开石吗,你鼻子能开石吗,你软肋能开石吗,你能把全身练的金刚不坏吗。再好的铁头功,也挨不住板砖砸。你有那时间练,干吗不把时间花去练有用的东西呢。

其实中国传统武术里,有很多成型的,可靠的,科学的,系统的抗击打训练方式,而且练用一体。只是由于民间武术的传承的局限性,导致许多精要丢失了。比如南少林五祖拳中的“三战”,很简单的动作,很简单的训练要求,只是很多人因为传承的缺失,而不了解其中精要,只练其形,不明其意。所谓“三战练到老,到老练不好”。“三战”是南少林拳系中的抗击打能力训练的基础。动作虽然简单,但配合好呼吸,肌肉紧张,和循序渐进的适量的外部他人击打训练,三战练好了,能练出很强的实战抗击打能力。硬不硬,不是气功不气功的问题,而是在比武的时候能不能硬。比武的时候能硬,才是真硬。否则都是把戏。一个能够流传下来的拳种,他必然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个系统里面必然包含4个基本单元,1。基本功单元2。技法单元,3,训练方法单元,4,对抗运用单元。而这四个单元里基本功单元又是最重要,最复杂的。基本功单元,至少要涵盖4个方面的内容,身法,步法,力量,速度。技法单元里至少要涵盖3个方面内容:进攻技法,防守技法,和本门一些特殊技法。训练单元里至少涵盖4个方面内容:力量训练,速度训练,抗击打能力训练,整体协调训练。对抗运用单元必然涵盖至少2个方面内容:散手对抗,套路对抗。

因为一套拳法能发扬并流传,肯定是创始宗师,以超人的实战战绩为背景的,所以肯定是一个能打也能挨的人。他的拳法肯定是能打也能挨的。所以在传统武术高手一眼就大概能看出,你是否是嫡系传人,你是否全面展握一门拳法。所以除非是你确实学有余力,或者已经洞悉本门拳法的精要,没有必要刻意的去学一些硬气功,或者排打功之类的,因为每一种拳法肯定都有自己的抗击打能力训练,而且这种训练一定是结合并配合本门拳法的其他技击手段的,肯定是最适合本门拳法的,因为武术的传承,是以社会实践为淘汰环境的。如果自己很突兀的去学一门排打硬功,却不知道如何揉入本门拳法技击应用中,学了也是白学,很可能还起反作用。起不到1+1大于1乃至等于2的作用。

至于为啥传男不传女,本来女孩子家学点功夫,防身也是好事,可一旦嫁过去,当小家庭爆发战争,要是一般的女的发脾气,乡下老公拿个鞋底抽两嘴巴,估计也就老实了,顶不济的也就对骂两句完事了,可事情到了会武术的女子手里就不一样了,一动手,老公没抽倒她,倒是自己被结结实实的抽了一顿。男人要脸,特别是乡下地方,男人,被媳妇打,那绝对是比被枪毙都难受的事情啊,所以闹到后来,会七大姑,八大姨,小叔子,小姑子,都一起上,结果必是也都一起被打了。打得自己的小家没法呆了,跑回娘家了。作为娘家,是多丢脸的事情啊,哪有做媳妇的把婆家人都打个遍啊。不说三纲五常了,中国人起码讲孝道,何况女人就是男人的附属物。那么“好姑娘,不一定是好媳妇”,所以发什么神经,教女儿什么功夫啊,会弄的女儿有家不能回,名声臭满天。如果不教她功夫,就算门不当户不对,时间长了感情总会有,或者被打一下,也能委曲求全。总不至于最后落的不可收拾的地步。

至于比武的胜败,胜者不可骄败者不可馁。功夫这个东西,在使用和发挥的时候,都是受许多条件和环境影响的,不是说你功夫练多高了,就一定能打过谁谁谁。很多时候,在真实的比武环境中是七分靠功夫,三分靠命。功夫练的再好,也还是人,单对单打不过你,可以群殴你,群殴不了你,可以暗算你。总之是人,就能有办法弄死你。所以功夫练的好,不如书读的多,拳大不能穿墙。笔尾一动,胜过千军。武师当中只有人,没有神彖。

人体有些小的肌肉群,或者神经,因为日常用不上,可能一般人就感觉不到,但是如果有意识的去锻炼他,兴许会有点用处,但这些所谓的一些被废置,而又被重新开发起来的小功能,绝对是细枝末节,不可能能对人体产生非常巨大的影响,也绝对不可能能激发出所谓的超人潜力。据说吸阴入囊的功夫,也是人体本来就具备的一种能力,只是长时间没用了,就废弃了。但如果刻意的去锻炼,就能一定程度上恢复,因为科学家研究过了,男人的遇到冷或者紧急状态的时候就会收缩,表面就会皱巴巴的,就是这种原始功能的遗留。细枝末节,绝对不能取代主干的,这是自然规律的选择,要不人体也不会把他们废弃。在原来的基础上盖房子,总是比在一片废墟上从新盖房子来的容易,盖的好。书本上的气功,拿来当养生放松的手段可以,但别把他们当功夫练。真有这神功法门,你还想见到,早自己躲屋子去练了,还写出来给你。因为练成天下无敌的武功,远比拿点稿费来的实在。还用的着赚这点笔头钱?

至于气功,还是归为养生法好。小孩子不要练,有空去操场跑两圈,估计比这管用,实在跑不动的,或者老人,练练也可以了。

不要听信传说中的“正宗功夫”,咔一腿就把人踢飞了,哪象家里这些老头们表演的什么南少林武术,老是手在比划来,比划去,偶尔有踢一下腿,也跟黄狗撒尿一样。传说故事是为了好听,不一定是真的了。如果允许攻击裆部,什么拳的腿法都不会过腰,也不敢过腰邳!

这儿武师们又认为天下拳法是一家,没有内外之分,也没有南北之分。说到底了,最后都是练力量,练速度,练身法,练步法。只是在攻击技法上有高下,但绝对没有内外之分,也没有南北之分。任何一个能形成影响力的拳种,本身的技法肯定都是有拳有脚。因为人有手也有脚,连指头,脑袋,都有人去开发攻击力,怎么可能会放弃比这些部位都好用的腿呢。所以,不管是南少林拳系,还是北少林拳系,除了一些流传面比较狭窄的,诸如弹腿之类的偏专项的门派,主流拳系,大体上来讲,不但有拳有脚,而且拳脚比例和技法原理,都大致相同。但可能在传承的过程中,因为徒弟的悟性,喜好,天赋等多方面的原因,而导致某一流派,或某一支脉有所侧重。能全面展握一个拳种的明师,不好找,因为多为嫡系传人,轻易不肯传他人。

至于为什么南拳北腿会有普遍客观存在呢,倒不是什么南方人腿短。而且腿短对练腿法来说,利大于弊的。其实从身材结构来说,南方人比北方人更有条件练腿法。造成南方武师普遍少用腿法的,主要原因,叔公认为应该是环境,首先腿法,比手法难练。正如普通人感觉散打比拳击难上手一个道理。腿法难练在哪里呢,不是腿的长短,腿长的人,在传统武术格斗中使用腿法,并没有优势。因为腿长重心高,一起腿,重心更容易失去。而且腿长动作幅度大,作用时间长,更容易被操腿。所以,欧洲人古代也练搏击,但欧洲人就没有去发展腿法。我想就是因为腿太长了。虽然腿法比手法难练,但这个难题,南北方人都存在,为什么南方人少练了呢,叔公认为,腿虽然比手有力量,但腿不灵活,用现在术语说就是,运动维度不如手,也就是说,虽然有力,但慢,笨。而且腿的攻击武器一般为脚和胫骨,胫骨由于缺乏保护,且神经分布丰富,很难练,脚虽然好练但攻击面积大,所以要杀伤对手的话,力量要大,速度要快。福建两广浙江一带的人,普遍瘦小(不但矮一些,而且多数身体单薄),所以在天生的本力上会比北方人要差一些。南方又多山,交通多靠肩挑手提,日常生活也多挑担,这种日常的劳作,对腿部的静态力量是有帮助,但对腿的爆发力和速度的影响非常巨大,这种挑担的腿形,基本就把腿的攻击能力给废了。加上传统武术开放式的比武规则,一般抬腿不敢过腰,多数都是攻击小腿胫骨,膝关节,脚面(跺)所以多采用踹(直线腿法),扫,勾的技法。攻击距离其实也很短,发力也不完整,还不如多用手。而北方人由于生活方式的不同,腿部力量和速度,相对容易练出来,加上身体壮实高大,天生力量就强一些,所以在民间普及层面,腿部技法比南方多一些。这跟拳种没关系。

这地方武师对于传统武术中的轻功,就一个词形容,“着急”(当地土话,专门形容猴子的)。轻功武师的“着急”就是非常的灵活,但并不是说打不到。而是如果他不想跟你打,只是想躲,那你就很难抓到他,不但小范围移动快(跑的也比较快),而且运动中变向能力非常强,这个最要命,也就是他要是想逃跑,你还真拿他没办法。但是这首先得他处于攻击距离之外,如果是处于攻击距离之内,那人的身法,步法再快也还是快不过训练有素的拳脚。练轻功的武师们人也比较瘦,身上都是筋的感觉。出手速度很快,打你一下,非常疼,有点钻心的疼的感觉,但是绝对力量不大。也就是疼而已。传统武术认为练轻功伤肺,因为练轻功的人,绝对力量都不大。其实这个跟轻功没关系,而是跟轻功的训练方式和选材有关系。古人总认为肺主力,所以就说练轻功的人,力量不足是因为肺被伤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形意大豪李存义最新章节 | 形意大豪李存义全文阅读 | 形意大豪李存义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