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名兹甫,宋桓公之子。
——他是一个自不量力,愚昧而又善良的喜剧式人物。
宋桓公病重期间,太子兹甫一再请求父亲说:“我的庶兄目夷,忠厚仁爱,足智多谋,父亲应该立他为君。”于是宋桓公答应兹甫,将来让目夷继位。可目夷坚辞不受,他说:“太子再三请求把君位让给别人,世上还有比这更博大的仁爱吗?我不及太子,而且这样做也不符合传位的礼制。”目夷说毕,就躲到外地去了。不久,宋桓公去世,兹甫做了国君,这就是宋襄公。
宋襄公即位后,让庶兄目夷担任左师,掌管政事。宋国因此大治,逐渐兴旺起来。
当时,齐桓公听说宋襄公与兄长目夷之间辞让君位,很受感动。于是,在葵丘会盟时,就把公子昭托嘱给宋襄公。
宋襄公特别认真,他说:“应人事小,误人事大。齐侯信任寡人,寡人就一定要把他托嘱的事办好办彻底!”齐桓公死后,内乱愈演愈烈,宋襄公的心态也随之发生了微妙地变化——这个老实人,也产生了争霸的念头。尽管宋国很小,势力单薄,但齐桓公当年的威仪太让宋襄公羡慕了!他无法抗拒那顶光环的诱惑。
公子昭逃到宋国后,宋襄公认为机会来了。
宋襄公说出自己的想法后,他的庶兄目夷首先反对。目夷说:“宋国有三不如齐,不可能成为霸主。一是齐有泰山、东海和黄河之险,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而宋国弱小,土地贫瘠,兵少粮缺;二是齐有世卿高氏、国氏监国,管仲、隰朋等人鼎力相助。而宋国文武不具,贤能不出;三是齐桓公改革图强,尊王攘夷,南征北战二十年后方为霸主。如今宋国百业不兴,一事未成,何以号令诸侯?”
宋襄公不以为然,反驳说:“寡人以仁义行事,诸侯岂能不服?霸业焉能不兴?”于是,宋襄公便以扶立公子昭为由,将征讨齐国的檄文送往海内各地,约请各诸侯国于次年chūn正月举兵伐齐。可响应者寥寥无几,而且都是一些比宋国还要弱小的诸侯国。
公元前642年孟chūn,宋襄公会合曹、卫、邾等**队,攻打齐国。齐国人为讨好宋襄公,杀了公子无亏和竖刁。联军进攻临淄时,遭遇众公子的反击,未能攻克。五月,宋襄公带领联军,在齐国甗地打败众公子的军队,立公子昭为君,是为齐孝公。秋八月,齐孝公安葬桓公于牛山。
宋襄公打败齐军后,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自以为霸业有望,很快就可以替代齐桓公,让诸侯听命于自己了。但他内心还是惧怕大国,于是便先从小国开刀。公元前641年,宋襄公拘捕了不顺从的滕宣公婴齐,紧接着又邀请曹、邾、鄫等弱小诸侯于曹南会盟。鄫子接到通知时已经逾期,未能赴会。为震慑东夷,宋襄公又在邾地会盟,以缺会为由,命人捆绑了鄫子,将其作为祭祀水神的牺牲,当场烹杀了。滕宣公听说鄫子被杀,非常害怕,便让人给宋襄公送了厚礼,才被释放回国。不久,曹国背离宋国,宋襄公恼怒,起兵围攻曹国。双方相持三个月,宋军未能取胜,诸侯们都小看宋国。
经过一番折腾,宋襄公觉得这些小国反复无常,且缺乏实力,很难成就大事。遂与大夫公子荡商议,设计了一个借鸡下蛋的策略——借助楚国的威力,成就霸业。尽管目夷一再劝阻,襄公不听。
公元前639年,宋襄公邀请楚成王、齐孝公在齐的鹿上(今安徽阜阳南)会盟。歃血盟誓时,宋襄公俨然以盟主身份,先执牛耳,毫无谦让之意。楚王很不高兴,勉强与之为盟。宋襄公利令智昏,又一再乞求楚王,要让诸侯尊他为盟主。楚王在心里骂其无耻,口中却假意应允,并约定秋天在宋的盂地(今河南睢县)会盟。齐孝公见宋襄公只看重楚国而轻视齐国,且在楚王面前奴颜婢膝,丑态百出,很是反感,遂婉言拒绝在盟书上签名。宋襄公只要楚王确认,并不在乎齐侯的态度。
自鹿上回来后,宋襄公欣喜若狂,告诉目夷说:“兄长所虑多余,楚子已经答应推举寡人做盟主了。”目夷说:“楚人觊觎中原,居心叵测,主公只听其言,未得其心,不足为凭。小国争当盟主,是祸而不是福啊!”宋襄公心中正热,不听劝告。
秋八月,楚成王邀请郑、陈、蔡、许、曹等国诸侯,在盂地与宋会盟。目夷仔细观察了各国的动态,有一种不祥的预感。遂建议宋襄公在会场周围部署军队,以防不测。宋襄公不同意,说:“寡人与诸侯相约于宋,焉能抛弃信誉而动用兵车?”
实际上,楚成王早就做好了“将计就计、劫持宋襄公”的准备,楚国的军队已经抵达宋国边境。他要通过这次盟会,迫使所有到会的诸侯向楚国屈服。于是会盟之rì,当诸侯陆续到达会场,将要歃血盟誓时,楚王下令拘捕了宋襄公,并历数其罪,宣布起兵伐宋。郑、陈、蔡、许、曹等国诸侯,吓得心惊胆颤,俯首听命。
宋襄公自不量力,一意孤行,结果在自己的国家做了楚国的俘虏。等到冬天,楚王在毫地(今河南商丘)会盟诸侯时,才释放了他。
宋襄公被释放回国后,似乎有所感悟,亲笔题写了“仁义”两个大字,派人绣在一面旗上,悬挂于宫门。对群臣说:“楚蛮无德,寡人要反其道而行之。讨伐不义,扶助苦难,以仁义之师统御天下。”群臣闻听,哭笑不得。有人私下议论说:“这大概就是国君做了几个月俘虏的心得吧?”
次年chūn天,宋襄公听说郑伯去朝拜楚王,十分恼火,立刻约请卫、许、滕等国,起兵讨伐郑国。不久,楚国出兵增援。宋襄公准备迎战,大司马子鱼劝阻,宋襄公不听。冬十一月,宋、楚两军在泓水(今河南柘城北)隔水对峙,准备会战。
宋军阵前高悬“仁义”大旗,宋襄公站在中军帐外,望着迎风招展旗帜,十分自豪。临战之际,宋襄公怡然自得,不慌不忙。大司马子鱼发现楚军开始渡河,焦急地进谏说:“楚军人多,我军人少,趁他们还未全部过河,开始进攻吧!”宋襄公不同意。等楚军全部过河以后,子鱼又说:“趁他们阵脚未稳,发起进攻,方能取胜。”宋襄公仍然不同意。一直等到楚军向宋军发起进攻,宋襄公才下令出击,结果被楚军打得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宋襄公身边的侍卫全部牺牲,他自己的腿部也受了重伤。宋国人都抱怨说:“是君主延误了军机!”但宋襄公却不以为然,说:“两军交战,要讲仁义。一不能伤害负伤的敌军,二不能捉拿头发花白老兵,三不能在险要之地阻击对方,四不能乘人之危,攻击尚未布阵的敌军。宋军是仁义之师,岂能违背交战的规则?”
公元前637年,宋襄公因腿伤感染死去,儿子王臣继位,是为宋成公。次年chūn天,宋向楚屈服,宋成公前往郢都(今湖北江陵纪南城)朝拜楚王,签订盟约。自此,郑、宋、蔡三国皆臣服于楚,中原的门户终于被打开了。
——新的霸主即将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