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回
踏海沿大展宏图住茅芦为民造福
契此率领当地民众和大批北来难民筑堤围海,填塘平地,给人们带来福音,当地民众无不感恩颂德,他成了人们心目中的活佛。人们安居乐业,rì子过得渐渐润滑。尤其奉化沿海渔民,乃至象山港周边区域,往昔荒芜地带的百姓,生活安定,人口与rì俱增。这些,无疑是天大的好事,但契此却居安思危,不满足于一得之功,一孔之见,他要创更大业迹,给子孙后代普平繁衍生息之路。他整天荷杖挂袋,带着冷饭,从岳林庄出发,顺象山港一线实地勘踏,港口内陆和海面各岛屿几乎都留下了足迹。
一天,风平浪静,契此乘坐一只小舢板,从象山港回来,忽见主海道西北
侧有座直冲霄汉的峰峦,形如蛟龙飞天。他不顾劳累,弃船上沿,从杳无人迹的悬崖峭壁往上攀登,化了九牛二虎之力,登上了主峰;山尖笔直,山形孤傲,气势雄壮;他站在山上观看,其形状千姿百态,山腰隆起;东南边有一块奇特的大红岩,长万丈,阔三丈,如在燃烧的炭火;紧靠海边,有口水井,久晴水不减,清澈见底;他曾听人说过,山上有五洞。后人记载:“主峰西壁五丈下有一悬崖削壁,耸立三丈岩,穴中仰视天如银锭状,进内复有五通洞,空旷幽深,近口塞不易入。”契此走到主峰东侧,山头岩纹中滴水长流不息,峰顶可观八面风光,饱览东海胜景。险峰上面是一块百来平方米平地,四周岩石遮拦,是修道念佛圣地。他站在最高的岩石上,朝四周眺望,东方浩瀚大海翻滚着浪花,点点岛屿如飞燕扑击水面;西南方向群山起伏,似千万匹烈马奔驰而来;东北方丘陵山峦,顺着远去的平原蜓蜿而去。他站在制高点往岳林庄方向观视,见主峰下面一条分支山脉,与庄前海边山丘隔海相望。海弯犹如一只葫芦,嵌在青山绿水之中。他放下禅杖和布袋朝天自语:“有了,有办法了!”
他的话音刚落,南边白象山舞动,仿佛向他点头示意。他朝象山挥手,只听得一声巨响,象山港风卷浪起,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契此顿生佛xìng,耳边仿佛听见白象哀求声音,想起当年白象的好处,此恩不能不报。连忙下山,直奔天台国清寺,给白象念经消灾。然后,将修道有果的国清寺方丈请到岳林庄,两人攀上山顶,实地商谈大面积围海造田事宜。
国清寺方丈见山峰顶点岩石平坦如地,顿时大惊道:“好去处,如此奇景胜地,天下少有,敢问此处何名?”
契此拍手笑道:“探听当地山民,亦不曾知之,你看它形如蛟龙,仰天长啸,巍峨无比,直冲天廷,贫僧戏称它为‘啸天龙’。”
方丈赞同道:“啸天龙,好名称,名正言顺。长啸蛟龙喷海水,换取天地得人间。”
布袋和尚取出一块冷饭,递给对方道:“来,吃点,填饱肚皮方为理,活在世上不神仙。”他边啃边接着笑道:
“顺山脚,连东北方马头山丘,围大片海水,填海改地,平整良田。请问师兄,此计可行?”
方丈接过冷饭,咬了一口道:“好是好,不知要化多少人力。当然,菩萨有此神道,何愁山峰不让,海水不听使唤?”
契此笑道:“在此搭起茅舍,教民围海,晨观东方rì出,夕赏西山夜景,闲来与僧人下棋同乐,忙时披衣下山与民劳作,你看如何?”
方丈道:“阿弥陀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犹豫我佛祖脚踩云头,眼关万民。不过,工程量大,恐世人不敢为,应召集周边所有小寺庙,集僧人与民同艰共苦,方能事业有成。”
契此呵呵笑道:“有你大师之言,贫僧放心矣!”说罢,荷杖挂袋,两人边交谈边下山。
返回岳林庄,他连忙命僧人攀登啸天龙山,砍割山上茅草,在山顶岩石上搭起两间茅芦。他连忙赶到裘村,召集周围十多个寺庙方丈以及乡贤几十人,商量围海之事。
尽管他在人们心目中有崇高威望,但当他将大面积围海的想法公之于众时,人们哗然,都以为这种想法天方夜谈,有的当即否定道:
“如今有田种,有粮收,有衣穿,有吃有喝可以了,不必再自讨苦吃。”
“你们若不愿意,那就算了,不过,你们应从长远计议,我是为你们着想,你们千万莫错过良机呀。”契此笑着劝导。
一个很有名望的乡贤听到他把话说到这个份上,站起大声道:“都别说了,大师想的是咱们的事,他还不是为我们子孙后代有田种,有饭吃,有衣穿吗?听他的话不会错。咱们苦战若干年,造福子孙后代。”
人们接纳了契此的构想。他见时机成熟,当即宣布:“贫僧长住啸天龙山顶,你等带民众与僧人,咱们共同围海造田,不围好海塘贫僧不下山。”
他办事如此执着,直接感染了大伙,聚会者纷纷表示带领属下和家人参战。
契此脸上挂着笑容,往难民住地走去,想听听他们的想法,这么多难民是一支不可忽视力量。当他走到岳林庄田边,见百来名难民在平地。难民们干活的情境着实令他着急,他看到有些人坐着闲谈,有的躺着晒太阳,见他走来,也赖得站起。他笑问道:“哎,这块地已平几天了吧,你们打算何时平完呀?”
带工者为难地回答道:“师父,地块高低不平,洼地里尽是水,水里长着芦苇,有力无法使。再说,自筑坝围海以来,从没好好歇息,大伙干得筋疲力尽,再没rì没夜地干,恐怕会累倒地头。不必太苛刻了,让他们边干边歇,能干多久就干多久。”
他笑道:“我看你们再过十天半月也平整不了。”说着,走到水沟边,采来许多芦苇叶,边采边口中念念有词,将芦苇叶放入水里,这些芦苇叶便变成鲫鱼,往高高的土堆里钻。他喊道:
“你们快来看,鲫鱼钻土堆了,快拿锄头来挖鱼呀。”
难民们一听,都赶来看热闹,果然发现沟里许多鲫鱼游动,有的钻进土堆。民工们觉得奇怪,都知道泥鳅钻泥涂,哪有鲫鱼钻烂泥?他们顾不了这些,心想捉条鱼,回家烧起当作下酒菜是正经。便使出浑身力气,举起锄头朝高土堆里使劲挖掘。百来个民工忘记疲劳,拼命挖着,契此站在边上笑咪咪地看热闹,他见所有高土堆已挖平,便笑呵呵地走了。这些难民谁也没逮住鲫鱼,他们看见布袋和尚走远,彼此相觑而笑。
从此,民工们视契此为神仙,他叫怎么干就怎么干,他叫干多少就干多少。在大面积围海中,他们听候岳林庄主的调谴。
经过几年苦斗,啸天龙山至岳林庄旁边的小海湾围成大面积土地,造良田2000多亩;同时,开发海涂600多亩;培植海沿边山林1000多亩。围海结束后,契此把行李从啸天龙山顶搬回岳林庄,他走一路,念一路;念一路唱一路,笑声不绝。他走过的地方,山地变活,岩石变神,竹树风长,青翠碧绿。他走到山脚边,几千民工自发地站在那里迎他下山。鞭炮、锣鼓、呐唢齐鸣。人们将他团团围住。他们觉得此次围海契此功劳最大。各村聚集在一起的贤士要把他接到裘村,给他庆功。当时,欢迎队伍中还给他备了一顶小轿,要抬他到村里。契此怎么也不上轿,他肩杠禅杖,挂着布袋,硬是跟在空轿后边,大摇大摆地走着。
契此在人们的拥戴下,边走边与人们交谈。他们到达裘村时,村里人给他安排了一个挺讲究的坐位。他才坐定,有些人点起香烛,朝他下拜。契此当即站起制止,不许人们对他施重礼。有个贤士专门给他办了一桌素食招待,契此看后,毫不客气地大口吞嚼起来,吃了一半,吃得肚皮鼓鼓的,他把剩余的一半倒入布袋。人们朝他笑道:“师父尽管放心,我们裘村人有吃有喝保你天天能吃饱饭。”
契此大声笑道:“饱时岂知饥时苦,何时饥饿谁人知?”说后,背起布袋迈步想走,他的朋友拦住道:
“大师,慢着,你带领大伙围成这么多田,叫什么名称好呢?你说说看。”
“只要年年有收成,叫啥都行。”
人们七嘴八舌议论开了。最后,一致提出把新围的海塘取名“岳林契”,或叫“和尚田”,布袋和尚谦逊地笑道:
“这是大伙的血汗结晶,还有周边十个村庄的人们和十个寺庙里僧人的功劳,贫僧以为定名‘十庙契’吧。”
从此,奉化裘村才有了十庙契的地名。契此住过的啸天龙山,成了一座活山,山形变化无穷。走在道上的人们所处的方位角度不同,这座山出现各种形状,看上去相当逼真。从鄞州横溪经道成岭墩,抵达横江口,远眺此山,酷似一顶都督官帽,两个山尖犹如龙袍,仿佛一名威武异常的战将在勘察战场;站在裘村观此山,眼前呈现两个高低不同的人头,好象朝廷里两位文武大臣在商讨国事;走到阎家村观看,两山头并立,中间凹陷,又似一锭大元宝;站在庄下村观赏,整座山酷似一尊弥勒佛,山腰隆起像只能包容世间万物的大肚皮,东西两侧对称依附的小山盘曲的双腿。然而,到马头远眺,此山又似一只大田螺,故此,当地民众又喊“旗螺山”。走到翔鹤潭村一带欣赏,山形又变成了一面迎风飘扬的大旗,这面旗帜是沿海渔民世世代代视为进出海航标。当地百姓见螺旗山出现多变,人们都觉得新奇。事后不久,真正的奇事出现,在螺旗山东侧。在近临海边滩涂,有一块很大的石壁,直插入海,这块石头,始终不被cháo水淹没,石头经风吹雨打,变成一个跟契此一模一样的头像,后人为了纪念布袋和尚围海垦荒功迹,将契此结庐啸天龙山顶化作人形的石块唤作“弥勒佛墩”,直至今rì,仍然隐约可见。
且说契此带着当地民众与僧人围海造田,尽管出了许多血汗,也千方百计想办法开荒种地。但是,战火边绵,边关吃紧,赋税繁重,难民接踵而来,海沿百姓又趋于贫病交迫之中。一天,契此正与岳林庄的几十名僧人商量既能供应奉化岳林寺僧人开锁,又保证岳林庄僧人不挨饿。正在交谈时,一群衣衫褴褛的饥民手提棍棒冲进来,喊着要找契此说话。弄得契此大吃一惊,但他马上冷静下来。他正走到门口探个究竟,一个人举起手里的棍子朝他劈下,契此身边的僧人一把夺住对方棍子,大喊一声:“大胆,疯啦?”
对方一坐在地上,放声大喊大叫起来……
第二十八回
遇天灾饥民成群解粮荒百姓尝鲜
事情完全出于契此所料。chūn荒才过,夏荒来;过了夏荒,秋荒旱。田里颗粒无收。奉化沿海地区出现了前所未的的饥荒,担任岳林庄主的契此和尚比谁都焦急。他采取了许多办法始终解决不了庄里僧人与逃难的民众吃饭问题。那天,发生了一件他最感头痛的事情。一个逃难的人坐在他的面前大哭大叫,他连忙命人将对方扶起,听了对方的话,他才知道问题够严重了。这个逃难饥民家里已没一粒粮,偷偷从岳林庄仓库后窗跳入,想偷点大米,结果被厨僧抓住,狠狠做了一顿。他抓住出家人不杀生,不打人、骂人这点,找契此评理。契此看着对方,不说该偷,也不说该打,只是抿着嘴巴冷笑。那个偷窃大米的难民说契此平rì里说得好听,事到关头,指使僧人打人,违犯佛违。向契此讨回说法。这个无耻之徒的言行,气得边上的僧人咬牙切齿,巴不得再出手打他几下。
人们正在吵吵嚷嚷时,契此却不这样想,他的想法是如何度过饥荒。他估算自己带领民众围了这么多海塘,扩展了大片耕种面积。仍然没有粮食吃,心里觉得有点冤枉。他挣月兑开那个小偷的手,只身走到围垦海塘的现场,发现这么多土地,面积虽很大,但大多是盐碱地,未经改造,不长庄稼。他走房访了几家农户,听到农夫们普遍反映,种多收下,即使种下,一年四季收成微薄,有些地段甚至连种子都收不回。官方收税按田亩和人头摊派,田地粮食无收,而上缴的田税不减。夏秋五谷还未进门,官方派人催讨,逼着要粮。官民争粮事件屡见不鲜。百姓冬天未过,chūn荒来临,家家户户断粮,无法揭开锅盖。这是难民偷粮的原因所在。
岳林庄成立后,历年储足粮食,僧人吃粮不成问题。但是,大批难民接踵而至,当地百姓家里断炊,跑到寺里叫苦不迭。布袋和尚见人们饥不饱食,承愿自己不吃,也要让出部分粮食支助。庄里每年又要如数上缴奉化岳林寺。况且僧人和难民们一起围海造田,干的力气活,菜里无油惺,自然饭量很大,便是契此本人,一餐没两斤大米无法填饱肚皮。因此,家底丰厚的岳林庄遇到未曾见过的饥荒威胁。
准备外出化缘的契此,暂时留在寺院。他心里明白,这时候离开寺院,一定出事。他盘算着如何摆月兑眼前困境,正当他抓着布袋发愁时,一个厨僧跑来哭丧着脸道:“师父,难民不得不公开要粮了,他们已经开始偷盗。最近几天,仓库窗子被撬,门被踢翻,有些饥民把那些快饿死的老人和小孩抬到寺院仓库门前,变相示威。有些难民已奄奄一息,如果不给他们一点吃的,一二天就会饿死。如此悲惨情境,如何是好?”
布袋和尚咧着嘴答道:“阿弥陀佛,三餐不食,四肢无力。人不可无粮,咱们寺院里的粮食先布施给饥民吧。”
“师父,咱们仓里大米不多了。”
“阿弥陀佛,先解饥民燃眉之急吧。”
厨僧大声问道:“咱们即将断米,如何度rì?”
布袋和尚收起笑脸道:“海里有水,山上有草。时时有事时时事,处处无家处处家,贫僧自有办法。”
“那好,师父能变沙石为大米,变青草为疏菜。好的哟,弟子无忧了。”说着,生气地走了。
布袋和尚腆着大肚子,若无其事地走出岳林庄大门,才走到海涂边,看见几十个僧人朝他走来。细打听,得知这些僧人是附近寺庙赶来的,其中还有尚田、梅岭、莼湖等寺庙的方丈。他们也闹饥荒,听说契此大慈大悲,大度为怀,纷纷投奔前来,指望他拨点大米度过饥荒。契此不顾庄里粮食也已缺空,笑嘻嘻的将这些僧人接进门。送他们到厨僧那里布施饭食,厨僧走进粮仓,提着一条大米袋,向布袋和尚抖落,冷笑道:
“师父,今rì断炊哉!”
布袋和尚对着身后一批僧人放声大笑。然后不急不慌道:“阿弥陀佛,无米怎么度rì呀?”他象安慰别人,又象宽慰自己似的继续说道:
“不必惊慌,走,上山,看能不能找点吃的。”说着,带着大批僧人走向松树道。正走到大路边,有个老汉身背一筐子,里面装着满筐碧绿苔菜,站在契此面前道:
“大师,荒粮先荒田,荒田先荒菜,田里无青菜,一定闹饥荒。如今,家家无粮下锅,人人面黄肌瘦,但天无绝人之路,人有求活之法。老朽知你视民为儿女,把庄里粮食施舍饥民,米缸底已朝天,面临断炊。贫民无粮,能上山打猎度rì,下海捕鱼捉虾为生,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有山味海鲜,不愁十天半月无粮,照样过rì,你们出家之人,尽是清规戒律:什么不杀生,不食荤,不与之不取。这不能吃,那不能动,庄里无粮,又找不到食物充饥,如何活命?老朽虽无口粮布施,刚才从海里拣到一筐苔菜,这东西你们是可以吃的,送给你们,聊解饥饿之苦,请收下。”
契此笑着从老汉的筐里抓了一把苔菜放在嘴里细嚼,点下头嘻嘻哈哈道:“哦,好味道,好味道!”他拉住老汉的手,接着道:
“阿弥陀佛,老人家,善心哪!你拣这么多海鲜,不容易,我收下你的心,你快背回家中,自己受用吧。”说后,连忙转身,对身边一个僧人道:
“去,把咱们庄里师兄弟全喊到这里,我有话说。”
不一会,岳林庄几十名僧人站在布袋和尚面。他们也已几天半饥不饱,有的脸上出现浮肿,没jīng打彩地瞧着庄主,等待庄主指条活路。他们看到那些新来的僧人皮包骨头,十分可怜。有些已饿得站立不稳,有的往地上坐下,有的靠在墙角,有的倒在松树底下唉声叹气,正挣扎在死亡线上。
面对现实,契此心里万分焦急,但他仍然挂着笑脸,对面前的僧人道:“弟子们,低头等死,不如抬头含笑。告诉你们,我佛不会让咱们死,咱们上山下海都可以找到吃的。你们看,这位施主给咱们送来一篮苔菜,他告诉咱们怎么活命。咱们也上山下海找吃的东西,谁先找到先吃饱,多余的拿回庄里。”
老汉冷笑道:“师父,去这么多僧人,哪有这许多苔条?你们在海里除了只有苔菜能吃外,其它鱼虾都是荤的,再也找不到可吃的东西了。现在,cháo水正在猛涨,找不到苔菜,待cháo水退去,到海涂头去拣吧。以老朽之见,这筐苔菜先给师父们充饥。”
契此笑道:“阿弥陀佛,善哉,善哉,如此多谢施主了。”
还没待他说完,僧人们朝老汉扑去,将他推倒在地,争着抢吃苔菜。不管契此如何喝令制止,也无法挡住僧人们因饥饿导致的冲动行为。不一会,一筐苔菜抢个jīng光,老弱病残者还没尝到一点滋味。契此看在眼里,笑在脸上,他找出十多个年经僧人,把他们拉到一边。这些僧人以为刚才争先恐后抢吃苔菜,令庄主气恼,个个渐愧地低垂下光秃秃的脑袋,不敢吱声。而契此却笑咪咪地吩咐道:
“你等爬上松树,多采些树叶,看谁采得最多,比试比试。”
这些年轻的僧人见契此仍然是那么脸挂笑容,那么平易近人,那么和霭可亲,那么大智若愚。个个找来镰刀,等待师父口令。只听得他大喊一声:“准备,一、二、三,上树!”
十多个僧人像松鼠一样蹿上松树。树上传来噼哩啪啦声响,松树叶纷纷飘下地面。布袋和尚交代树下看热闹的僧人将松叶装入麻袋里,往海涂摊头抬去。僧人们不清楚,在这样饥饿威慑的时刻,庄主还脸带笑容,指派僧人比试采松叶,这些松叶抬到海涂上有什么用呢?他们怀着疑虑的心里,但谁也不敢开口向他打听。
松叶抬到海边,契此又吩咐僧人将松叶均匀地撒在海涂上。僧人们一面采摘松叶,一面将松叶撒向海涂。整整忙碌了半天,值到天黑才停歇。僧人们仍然饿着肚子回来。他们有些泄气,有的背地里说师父故意恶作剧。他将人们打发回庄后,独自一人站在海涂旁边,摘下肩头拐杖和布袋,在裘村和松岙大、小狮子口几十里海边堤上把松叶朝天空撒去,所有松叶飘落在海上,他嘴里念念有词:“长,长,快快地长,哈哈哈,长,长,快快地长!”只一个晚上,整个沿海长出密密、青青、厚厚的大面积苔菜。紧接着,他跑到啸天龙山边的岩石上,轻轻地从岩石表面削下薄薄的岩衣,撒在海水里,嘴念着“变,变,变”。这些丢在海里的岩衣变成了紫菜,他又从这些紫菜里找些粉沫,撒入海边,经他口中念念有词,满目的苔皮浮出水面。从此,海里供僧人吃的东西不仅有苔菜,增加了紫菜与苔皮,这三样素菜,除了前一种原先就有外,后两种是契此发明与创造。
翌rì,契此带着岳林庄的人们到海边采吃的东西,那个送苔菜的老汉见这么多人,笑契此的心太狠,海里哪有这么多东西可采?他制止契此道:“师父,你听我句话,你们出家人还是到山上采野草吃吧,海里只有苔条,没有这么多可采。土里长的东西,你们出家人都有可吃的。”
“你说错了,我们下海不是捕鱼捉虾,而是采素菜。地里种的东西大多数可吃,也有几种东西咱们僧人吃不得,大葱、大蒜、生姜、韭菜等不可吃。等一会,你们跟我一起到海边,可吃的东西多哪。”
契此召集僧人做功课后,吩吩厨僧开锅做饭,他亲自带着几十名僧人直奔岳林庄海边采苔菜。僧人们见海涂上满目碧绿苔菜,一下子惊愣了,他们边拣边尝海鲜,还一袋一袋抬回庄里。周围百姓听说,纷纷赶去拣着吃。
人们抬着一筐筐苔条往庄里运,契此吩咐僧人又从海里撩紫菜,他先交给那个老汉吃。问他味道如何?那老汉从来没吃过这样的东西。他吃后,果然味道鲜美。便笑道:“师父,这东西,你们出家人可吃,它是没有灵xìng的,好象专门供你们僧人吃的。”
契此大把大把地从海水里捞,僧人们不停地抢着吃,他们吃得津津有味。契此走到马头山边,从临的石头上抓了大把苔皮,交给老汉,要他品尝。老汉吃下苔皮后,赞不绝口,笑着问道:“师父,你怎么知道海里有这么多东西可吃?”
契此笑道:“你不是说过,在山靠山,在海靠海吗,我们出家人也一样,走到那里都有东西可食用。”
“我活了大把年纪,从来没有看过苔皮与紫菜。师父,这两样东西是不是你造出来给天下人食用的?”
“哪里话?我能造这些东西吗?好啦,不管谁发明,有吃就好。”
从此,苔菜、紫菜和苔皮成了岳林庄和当地百姓饭桌上的主菜。有的人家吃不光,还晒成干,放在家里,到天气寒冷,无法下海时受用。有的还挑到市上出售,换回粮食、棉布及生活用品。契此看到苔菜如此受人喜欢,便在岳林庄以东十多里长的“白溪”海涂上悄悄撒种,以满足海边民众采拾。经他点化,海边泥涂上到处长着苔菜,沿海地区饥民粮荒得到了缓解。
那个老汉边采苔条、紫菜和苔皮边猜想,这个肩挂布袋的师父,象个神仙,他给人间造物,给子孙造福。
而契此不因为在海里让饥民们找到吃的而满足,他一面吩咐当地民众与僧人抓紧采海里可吃的东西;一面直奔裘村,找到他的朋友——财主,求他开仓赈粮。他的朋友早知道布袋和尚非等闲之辈,不得不听他的话,当夜拔出大批大米,派人送往岳林庄。
那天,布袋和尚正笑嘻嘻地走在海涂上,装作采集苔菜的样子,边采边口中念念有词。突然,一个僧人气喘吁吁地跑来。边跑边喊:“师父,不好了,已出大事了,你快去看看!”
布袋和尚见对方是庄里最愚蠢的僧人,看他跑得满身是汗的样子,停步问道:“何事如此慌张?”
傻僧回道:“师父,快,庄里有事,要你赶紧回去。”
“出了什么事?”
“别问了,你回去就晓得了。”
他连忙背起布袋,与傻僧一起当即回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