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江颂 1.第一章 赴 荆 州 上 任(一)

作者 : 兴利

第1节第一章赴荆州上任(一)

1953年5月,饶民太接到湖北省委调令,担任荆州地委常委、荆州专区行署副专员兼荆州长江修防处处长。

6月,饶民太念念不舍松滋县的父老乡亲们,依依告别昔日共同战斗过的老战友和同志们,只身带着通信员张道武和警卫员梅德才来到荆江北岸的历史文化名城——荆州。

为什么叫荆州?说来话长。《禹贡》里记载:远古时大禹治水,疏通了河道,他根据山川形势,把天下分为九州,荆州便是其一。那时荆州地域辽阔,一望无际。经过商、周,到了春秋、战国,荆地出现了楚国。在古代,荆、楚是通用的,晋代杜预在为《左传》作注中道:“荆,楚之本号,后改为楚。”有一种说法:楚国叫荆国,是由避讳而来。因秦始皇的父亲庄襄王名子楚,讳之,故言荆也。汉人刘熙的说法:荆州以荆山而得名。荆山在今南漳县西,漳水所出,荆州在荆山南。自楚国的先君熊绎被周王封于丹阳(今秭归),公元前689年,楚文王迁都郢(今江陵城北纪南城),400多年间,先后有近20个君王在郢都当政,这里成了楚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前287年,秦将白起进击楚国,攻拔郢都,楚襄王向东败走,再也没能回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划天下为三十六郡,南郡是其一。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开始在郡上设州,从此南郡成为荆州的一个郡,荆州正式成为设官定制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划,为全国十三个州之一,汉武帝派出刺史(或称牧)管理。这时的荆州领有八郡,所辖范围包括湖北、湖南,河南南阳盆地,两广边缘地区,大致与远古时荆州的地域相仿。由于南郡辖18个县,北起南阳到襄樊等地,南跨长江与武陵(湖南常德)相接,东与江夏郡为邻,向西过宜昌、秭归直至四川边境,人口最多,经济最富裕,故朝廷多把南郡作为荆州刺史的治所。后来,三国荆州之争,两晋、南北朝的一些政治风云,多以南郡为焦点,就不足为奇了。因为,谁得到了南郡,谁就能控制整个荆州,进而巩固和发展其势力。两晋、南北朝后,随着封建王朝中央集权的加强,荆州范围日趋变小,名称也不断变化。隋代叫江陵总管,荆州大总管;唐代先后称荆州大总管府,荆州大都督府,荆南节度使,江陵府;宋代叫作荆南府,江陵府,荆湖北路;元代称上路总管府,中兴路。从明代始至清末,一直叫荆州府。清末时只管辖江陵、公安、石首、监利、松滋、枝江、宜都七县。新中国建立后,荆州专区先后管辖江陵、公安、石首、监利、松滋、洪湖、天门、钟祥、京山、潜江、沔阳、荆门和沙市市共十二县一市,面积34600多平方公里,人口800多万。江陵县在秦皇始就有之一直未变;公安原名孱陵,三国时刘备屯兵当地改为公安;松滋本属孱陵,东晋初开始设县;石首在三国以前属华容,为西晋初设县;监利原名华容,三国时吴改为监利;洪湖从前属沔阳府或汉阳府,清乾隆年间曾于新堤设文泉县,新中国建立后所设;京山为古云杜、竟陵地,至隋代大业三年设县;天门为古竟陵县,因县西有天门山,清代雍正年间设置;沔阳为古竟陵、云杜地,南朝梁武帝所设;潜江五代时为安远镇,宋代开始设置,因北境有潜水得名。荆门由唐太宗时的荆州路管尉迟敬德筑荆门城始名;钟祥原为长寿县,明代嘉靖年间改名钟祥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荆江颂最新章节 | 荆江颂全文阅读 | 荆江颂全集阅读